二戰是人類歷史上,最慘痛的一戰戰爭。它使得是數百萬人去世,數百萬人喪失了家庭。而關於二戰的題材,在電影中也非常多。其中著名的如《辛德勒的名單》。
最近斯嘉麗·詹森主演的《少年喬喬的異想世界》同樣是以二戰為題材。以德國兒童的視角看待二戰之中的納粹行動。不過,這次我想安利另一部電影。
《穿著條紋睡衣的男孩》
這同樣是一部以兒童為視角的反戰電影。以一個德國男孩布魯諾的毀滅,看待了這一場荒唐的戰爭。同時它也是令人深思的「集中營」電影,可能從中窺探出一些歷史上臭名昭著的「集中營」。
影片與其他同類電影最大的不同在於,它則是以一個兒童的視角看待這一切。相比同類題材《美麗人生》,後者則是站在猶太人的角度,大人的角度。展現了一個頗具「遊戲精神」的父親,和一副滑稽的法西斯軍官模樣。
但在《穿條紋睡衣的男孩》中,展現的則是一群道貌岸然的德國軍官模樣,包括布魯諾的父親。嚴肅的面孔之下,不忘通過家教給自己孩子灌輸「法西斯」思想。但對於,住在集中營旁邊的布魯諾而言,這一切都充滿了好奇。
就如同它對森林另一邊的好奇,總想藉此來排解自己的孤獨。
影片以布魯諾的經歷為敘述主線,同時也貫穿了很多暗示。比如,布魯諾在盪鞦韆時摔傷了腳,窺探到地下室姐姐丟棄的一堆布娃娃。這一切都暗示了故事「悲劇性」。
現實也進一步讓他看清,他鞦韆可以盪得很高,卻無法看清人性的黑暗。
就是這樣的敘述,賦予了布魯諾不一樣的意義。他最終得到的不是救贖,而是毀滅。結尾那絕望到底的心靈衝擊,令人深深感到冰冷的可怕。
相比之下,《鋼琴家》儘管同樣是悲痛,但它最後象徵著救贖。而《穿條紋睡衣的男孩》卻恰恰相反,從希望到徹底絕望。我想,這才能讓人真正反思這場戰爭的正確性。
導演也正是通過展現德國一家的生活,深度刨析了戰爭的原罪。以一個孩童的成長,見證了這場戰爭的殘酷。
曾經的布魯諾和其他人孩子一樣。整天在街頭無憂無慮的奔跑,更不知道戰爭意味著什麼。但很快隨著他們搬到郊外的一家寬敞的別墅,生活的一切就發生了改變。
這象徵著布魯諾被徹底的孤立了起來,為此,他才會找猶太男孩玩。
正是這樣的環境,高牆環繞,鐵門阻隔,士兵看守。將布魯諾給徹底吞噬了。而這樣的變化,也寓意著殘酷現實的正式開始。
《穿條紋睡衣的男孩》儘管在畫面上沒有任何對戰爭的正面展示,卻通過布魯諾的視角,展現了對一個家庭的割裂。布魯諾的父母從恩愛到隔閡,奶奶和爺爺的分離,以及父親和姐姐性格的變化。這一切都是戰爭帶來的無形傷痛。
對於這一切,影片並沒有進行批判性地解答,而是真實地記錄著這一切,靜靜地看待著這一切。直到布魯諾的進入集中營,在將這已經壓抑了很久的情緒,徹底的宣洩了出來。
對於兒童,還有一個猶太人男孩沙暮。導演通過一道鐵絲網,將兩者的身份進行了對比。他們是戰爭中兩個對立的身份。但同時也是充滿了理想的兒童,在他們的眼中,這一切都是一場遊戲。
布魯諾羨慕沙暮那邊的生活,而沙暮同樣羨慕布魯諾安穩的生活。就是這樣兩個格格不入的兩個兒童,通過鏡頭將戰爭進行了美化。但同時也讓人感到了心碎。
戰爭最後的一切,就是將所有的童真和理想,被欺騙和私慾所掩蓋。
除此,通過影片也能看出導演想要表達的一絲人性光輝。
如同布魯諾與沙暮之間的約定,這樣的對於人物形象的塑造,更給予了我們一種錯覺,最後兩人一定會相遇,甚至沙暮可能不會死。但在這樣的美好包裝之下,看到了現實的殘酷,絕望。
在電影的結尾,布魯諾挖坑不是為了讓沙暮逃跑,而是自己進入集中營。可想而知,等待他的將是怎樣的結果。
儘管影片最終沒有展現兩人的屍體,但這樣的留白,克制。更讓人感受到了一種貫徹全身的寒意。
《穿條紋睡衣的男孩》通過這樣一個德國男孩的故事,寓意的則是在戰爭中,沒有一個是幸運者。每一個人都在戰爭中受到了無形的傷害。
只有當這一切徹底破滅的時候,才會真正的揭開那已經麻木的狀態。
它通過這種對個體的刻畫,也令人對戰爭產生了深刻的反思。沒有過多的煽情,真實的呈現在了觀眾戰爭的原貌。
對著這部電影,你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