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灸還可以這樣——神奇的臍針療法,浙江省中醫藥學會門診部

2019-11-05     經方學堂


我們的身體任何部位都有它存在的價值和意義,肚臍同樣如此。走進針灸推拿診室,你甚至可以看到肚臍上扎針的景象


聽說過耳針、頭皮針、腕踝針,臍針又是什麼神奇針法呢?

醫案

王女士眼疾發作(虹膜炎,第3次),前兩次是左眼,這次變成右眼了。回顧自己前段時間的種種反應和症狀,估計是肝火太旺引起的。回想去年眼疾發作是去了四川之後,天天吃辣頓頓吃辣,吃的時候很開心,卻不知不覺的上了火,最終表現在自己最薄弱的環節——眼睛上。


到門診部就診,宣主任一系列的檢查、號脈之後開始施針。能感覺到宣主任扎針,但不疼,只有微小的酸脹感。有一針紮好之後,王女士覺得特別酸脹,正是對應肝的位置。不知不覺肚臍上已經扎了好幾針,王女士閉眼休息,非常舒服和安靜,完全沒有任何不適感。起針後,王女士臉色明顯變好,眼睛也覺得明亮有神。

李大爺,73歲,兩肋並脊背酸痛一個月余,上臂屈伸不利。診斷為筋失所養、氣滯不通、帶脈為病。肝主筋,肺主氣,神闕與帶脈相通,取震、兌等位,施針五次症狀消除。

秦女士,34歲,痛經,臍針治療後,疼痛即止。

……



臍針為什麼會如此神奇呢?


臍針療法

臍診理論源於《內經》,繼見於《難經》、《傷寒論》,明清時發展到鼎盛,是通過觀察、切按臍部及詢問病人臍部異常感受來診斷疾病的診斷方法,屬腹診的內容之一。《釐正按摩要術》曰:「診腹之要,以臍為先……徐按之而有力,其氣應手者,內有神氣之守也」。

臍針法則適用於全身各系統、器官的上百種疾病,無論是臟腑病還是各種疑難雜病均有顯著療效。臍針療法在2003年的環球杯全國針灸特技療法演示暨學術研討會和2004年澳大利亞世界針灸學會聯合會學術大會上均引起與會代表的極大關注和興趣,許多醫生學習後並應用於臨床取得滿意療效。


以齊永為代表的臍診學派,將臍部視為一個後天八卦圖,五臟六腑在臍周各有定位。順序依次是離位主心與小腸,坤位主脾,兌主肺,干主大腸,坎主腎,艮主胃,震主肝,巽主膽。


臍周某一部出現異常,則該部所主臟腑有病變。具體則以觀察病人臍部的皮膚色澤、臍孔大小、臍部外形、臍蕊皺摺等來判斷病人的先天稟賦、疾病發生、轉歸與預後等。

臍針的特點

一穴多治:

臍針療法,僅取神闕,經這個穴位上下針可治許多疾病,無論是臟腑病還是疑難病,是急性病還是慢性病,可治近百種疾病,範圍涉及臨床各科。

一穴多針:

傳統針刺技術一般都是一針一穴,每個穴位都有一個主要功能。但臍針不同,僅神闕一穴,可根據臨床需要一穴一針,也可以一穴多針。特別在多臟器疾病、多系統疾病、疑難病、危重病的病例中更多地使用一穴多針技術。


一穴多效:

一穴可以多治,也可以一穴多效。在治療中只要思路正確,一穴既可多效,一針也可多效。比如,一個病人既有腦部疾病又有眼部疾病,再兼有口舌咽喉疾病,只用一針即可同時見效。這不僅給病人減少了治療上的步驟,也減少了肉體的痛苦和經濟負擔。

內外兼治:

傳統針刺療法對治療神經系統功能性疾病、運動系統疾病療效頗隹。相對而言,對臟腑疾病就要遜色一些。但臍針不但對功能性疾病、運動性疾病效果很好,對些臟腑疾病也有很好的療效,對一些疑難重病也能達到不錯的治療效果。

操作簡便、經濟實惠:

臍針使用已滅菌的一次性1寸毫針,避免了交叉感染,且攜帶方便。如遇緊急情況,隨身又無毫針,也可用筆代針或以棍代針在臍部治療,均可收到預期效果。


但須提醒的是,凡用代用品,均不可刺破皮膚,只要在相應的部位進行點壓病人感到疼痛就行了。

臍診操作

患者仰臥於床,兩腿伸直,兩手置於身體兩側、臍動脈自然伸展;

醫師位於病者體側,手掌如切脈之舉、按、推、尋,做輕、重、淺、深之按切,體會臍動脈之勢。


診查要點

一般而言,臍診在部位上分當臍及臍上、下、左、右,於氣勢上分緩與急、粗與細、深藏與浮露等徵象。正常的臍動是動而和緩有力,深藏不露,且常人每無所覺察。病理之臍動是:寒盛者臍跳細弦或拘緊而急,部位多在臍下,按之較深;腎虛者臍跳細弱短促或粗大無力,部位多在當臍或臍上;沖逆陽浮者臍跳則按之躁急,浮露不藏,甚則上沖至脫。

臍診過程中,一需注意病者形體肥瘦與腹壁脂肪厚薄,其中形體肥胖或腹壁脂肪較厚者,常不易按得,故需細心體會。二需與腹診同步進行,並結合脈診、舌診。

注意事項

小兒及妊娠婦女不宜臍針治療。

對大出血、各種原因引起的休克、多臟器衰竭、腦卒中、急性傳染病、癌症晚期、惡液質、低蛋白水腫、血友病等及有出血傾向的血液病、燒燙傷、骨折、擠壓綜合徵,因直接有生命危險,不應考慮臍針治療。

本文方藥僅供中醫經方學習參考,不能自己試用。

本文轉自網絡,本文版權所有歸原著作所有,如有使用不妥請聯繫小編刪除。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9uZ5Nm8BMH2_cNUgiVPM.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