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來,網上都有這樣一個說法,抗戰勝利後,國民黨陸軍上將陳誠發了昏,竟然拒不收編戰鬥力強悍的偽滿軍,致使這支精兵投奔了林彪,成為東北野戰軍核心戰鬥力所在。林彪也正是因為得到了偽滿軍,因此部隊的戰鬥力暴漲,得以橫掃天下。
要釐清個中真相,得先從偽滿軍的來龍去脈說起。
一、日軍附庸
1932年3月9日,日本扶植清廢帝傅儀,在東北成立了傀儡政權偽滿洲國。鑒於此前降日的約十六七萬原東北軍舊部、山林隊、土匪戰鬥力太差,著實不堪用,關東軍便「去蕪存精」,僅留下約7.7萬人,配上8000餘名日軍「顧問」,成立了偽滿軍。
日方對偽滿軍的定位,是依附於日軍的一支輔助性治安力量。因此,偽滿軍絕大多數混成旅只有1511至1723人,步兵團只有971至1167人。雖然整編後的偽滿軍都換裝了日械,但混成旅的火力強度還不及日軍野戰師團的一個大隊,野戰能力極為有限,只適宜打反游擊戰。
此外,雖然偽滿軍處於8000餘名日軍「顧問」嚴密控制之下,每日接受日方洗腦和軍事訓練,但因為叛國投敵,遭萬眾唾棄,士氣一直不高,戰鬥力低下。
對比來看,東北軍戰鬥力本就低下,湯玉麟部的戰鬥力又在東北軍中屬於墊底的水平。可在熱河作戰中,偽滿軍連湯玉麟部都打不過。在配合日軍與東北抗聯作戰時,偽滿軍也常被日軍斥責為「廢物」。東北抗聯對偽滿軍戰鬥力的評價亦非常不屑。
1939年5月,在日蘇諾門罕戰爭中,日方除動員關東軍外,還陸續調偽興安北省警備軍、興安師、第1混成旅等偽滿軍「精銳」參戰。結果這些部隊戰鬥力之孱弱,士氣之低落,各種叛逃事件之多,令關東軍大跌眼鏡。故戰事告一段落後,這些參戰的偽滿「精銳」不是被撤編,就是被「整肅」。
【註:諾門罕戰爭又稱哈拉哈河戰爭,1939年5月,在今中國內蒙古自治區呼倫貝爾市新巴爾虎左旗境內的諾門罕及以西的蒙古人民共和國境內的哈拉哈河兩岸地區,日本和偽滿洲國對蘇聯和蒙古人民共和國發動大規模邊境戰爭。】
關東軍「痛定思痛」,決定從1940年開始對偽滿軍進行「再造」,具體舉措是改募兵制為徵兵制,服役期3年,並對應徵入營的偽滿軍有明確的年齡、體格等方面要求,以期提高兵源質量。
1941年2月,第1期共2.5萬名強征的偽滿軍入營接受訓練。1942、1943年徵發的第2、3期士兵,也保持在每期2.5萬人的規模。從1944年開始,為彌補大批關東軍部隊被調走後留下的戰力空白,日方將第4、5期偽滿軍的徵發數量提高到每期4.2萬人的規模。
二、如此「精銳」
1944年末,關東軍從他們「再造」的偽滿軍中抽調「精銳」,組成了一支總兵力約1.6萬人的「鐵石部隊」,出關「清剿」冀東地區的八路軍李運昌部。這支部隊中,各級主官均由日本軍人充任,裝備也得到了極大加強。
以其下屬的步兵為例:團轄3個步兵營、1個迫擊炮連(8門82毫米迫擊炮)、1個山炮連(8門41式山炮)、1個輜重連(卡車4輛,膠輪大車30輛,挽馬60餘匹)、1個工兵連、1個通信排(2部5瓦電台)、1個指揮排和1個衛生隊,全團定員4000人,乘馱挽馬140餘匹。步兵營轄3個步兵連和1個機槍連(6挺重機槍)。每個步兵連編3個排,每排4個班,每班20人,分為1個輕機槍組、1個擲彈筒組和1個步槍組。班長和輕機槍組組長配備駁殼槍,步槍組配有2支97式狙擊步槍,普通步槍手裝備38式步槍。全連共裝備12挺96式輕機槍和12具89式擲彈筒。
「鐵石部隊」下轄的騎兵團編有4個騎兵連、1個騎炮連(4門41式山炮)、1個重機槍連(6挺13年式重機槍)、1個輜重連、1個指揮排和1個通信排。每個騎兵連定員258人(不含伙夫、馬夫),擁有12挺96式輕機槍和12具89式擲彈筒)。
如此充實的編制和精良的裝備,跟全盛時期的日軍聯隊相比,也不遑多讓。
這支被關東軍高度認可的偽軍「精銳」,在物資供應方面也得到了與關東軍同等待遇,在與八路軍作戰時甚為賣力。據不完全統計,該部隊在半年多時間裡,共對冀東抗日軍民實施了多達30餘次的「掃蕩」,其中萬人規模的「大掃蕩」就有3次。
不過,「鐵石部隊」的實戰表現,著實辜負了日本人對他們的「期望」。
1945年5月下旬,「鐵石部隊」2個騎兵連和1個步兵連,奔襲我冀東第17軍分區和地委所在地小營村。時任第17軍分區參謀長的肖全夫獲悉,指揮部隊在敵必經之地狼窩村和港北一帶設伏,激戰12個小時後全殲了這股來犯之敵。
如果說狼窩村一戰「鐵石部隊」中伏,失敗是情理之中,那麼此前的相公莊一戰則徹底暴露了「鐵石部隊」紙老虎的本質。
4月28日一早,「鐵石部隊」主力6000餘人,在栗野重義少將的親自指揮下,將八路軍冀東軍區18團1營3連合圍在相公莊。在16門迫擊炮和200餘具擲彈筒支援下,擁有60倍兵力優勢的「鐵石部隊」發起了10餘進攻,均被3連粉碎。偽滿「精銳」們唯一一次突入村裡,還被幾十位八路軍指戰員發起的白刃突擊給打了出來。天黑後,「鐵石部隊」將相公莊團團圍住,打算等第二天天亮後再繼續攻擊。
28日夜間,3連指戰員帶著犧牲戰友的遺體和全體傷員,順著村邊一條道溝成功脫困而去,「鐵石部隊」竟無人察覺。事後,氣急敗壞的「鐵石部隊」連對手的番號、人數和傷亡情況都不清楚,由此士氣一落千丈。
不少偽滿軍哀嘆:「八路軍是神兵,誰也打不了。」
三、搖身一變
1945年夏,偽滿軍總兵力已擴充至11萬人。蘇軍情報部研判偽滿洲國武裝力量共約20萬人,是將約10萬偽滿警察計算在內的結果。
鑒於偽滿軍實不堪用,關東軍遂收繳除「鐵石部隊」、駐承德地區部隊、傅儀禁衛軍以外其他偽滿軍武器,用於裝備日軍新編師團。被解除武裝的偽滿軍被改編為17個輜重隊、31個工兵大隊、6個汽車隊、13個通信隊和6個高炮大隊,成為關東軍的後勤輔助力量。
蘇軍出兵中國東北後,關外那些此前已解除武裝的偽滿軍一觸即潰,一部分人上山當了土匪。
東北大局安定後,蘇軍部隊只駐紮在大城市和主要交通線附近,對廣大東北城鎮及鄉村鞭長莫及。這給了潰散的偽滿軍可乘之機,他們重新聚集起來,收集散落在民間的武器裝備,利用蘇軍不熟悉東北民情的弱點,以「義勇隊」「自衛團」等各種名義獲得了合法地位,並在事實上割據一方。
至於冀東的「鐵石部隊」,除少數以日本人、朝鮮人為主組成的技術單位一鬨而散,其主力保存完整,而且在第一時間接受了軍統的招安,換上了「山海關先遣軍」「榆關先遣混成第1旅」的招牌,積極向關外進軍,代表國民政府「收復失地」。他們於1945年末進駐瀋陽,旋即被授予東北保安第2總隊的新番號。
1946年3月下旬,國民黨趕在蘇軍撤出前,將東北保安第2總隊主力5000餘人,以及以偽滿中央軍校士官生為主體的東北保安第4總隊主力空運長春,加上偽吉林省15個保安大隊、1個騎兵大隊、5個警察中隊及部分日寇殘餘,湊出1.65萬人馬準備接管長春。
東北民主聯軍調集吉遼軍區部分部隊,以及從「北滿」南下的山東7師及新四軍3師8旅一部,共計2萬人馬,在陳光的統一指揮下,於4月14日下午對長春發起了進攻。
長春城防堅固,我軍只有約1.32倍的兵力優勢,武器裝備不占優勢,我參戰部隊的戰鬥力與兩年半之後遼瀋戰役時期也不可同日而語。可就是這樣,我軍戰至18日下午就全部解放了長春,斃傷敵2500餘人,俘敵約1.4萬人。在這場城市攻防戰中,東北保安第2、第4總隊這樣的偽滿軍「精銳」,並未表現出像樣的戰鬥力。
四、最後歸宿
國共爭奪東北之初,我冀東李運昌、曾克林部雖借地理之便搶先攻破山海關進入東北,但由於沒有相關經驗,對東北游雜土匪武裝「明投八路、暗附中央」的企圖嚴重估計不足,收編了數萬前偽滿軍、偽警察、山林隊和土匪,其中就包括原「鐵石部隊」的2個偽滿騎兵團。
由於我軍幹部嚴重不足,對這些新收編部隊只能派出極少量的我軍代表,根本無法打破這些成分複雜的新編部隊原有的組織架構,更談不上對其進行思想改造。
結果當國民黨軍對東北大舉進攻,我軍節節後撤之際,這些新收編部隊紛紛殺害我軍派駐代表,攜械叛變,致使我軍遭受嚴重損失。此時,曾一度歸附我軍的偽滿軍已全被國民黨軍收歸麾下。
在1947年7月之前,國民黨東北行營主任熊式輝將收編的10餘萬偽滿軍、偽警察編成4個保安總隊、20個支隊和52個保安團,分別納入13個保安區麾下。陳誠取代熊式輝主政東北後,鑒於兵力不夠使用,關內各戰場均無力增援東北,為解決兵力不足問題,他將原13個保安區所轄保安團隊改編成12個暫編師,分別撥歸各正規軍。
在改編過程中,陳誠一方面為了平息東北民憤,另一方面也為了吞併這些雜牌軍,將一些原偽滿軍中高級軍官開除,但下級官兵悉數留用。這些失業的原偽滿中高級軍官,四處嚷嚷著「此處不留爺,自有留爺處,處處不留爺,爺去投八路」,但也僅限於說說而已,並未付諸行動。
實際上,我軍並不缺乏政治上堅定忠誠,又經過長期戰爭考驗,積累了豐富指揮經驗的中高級指揮員。哪裡會要這些劣跡斑斑、軍事水平低下的民族敗類?
不過,這些人的另類「能量」不可小覷。正是因為他們四處找關係喊冤叫屈,才有了在1948年3月召開的偽「國大」上,尹冰彥、趙可夫等人指責陳誠不肯收編偽滿軍,致使他們「投共」,「讓東北共軍戰鬥力猛增」,以致東北戰局糜爛,故要求「殺陳誠以謝國人」之事。
後來一些人不明就裡,以此為據腦補出「偽滿軍戰力強悍」「四野骨幹是偽滿軍」等一系列結論,簡直荒唐。
上述12個有偽滿軍血統的暫編師,除暫編第51師在1947年秋季攻勢後被撤編,暫編第56師在長春投降,暫編第58師於1948年2月25日在營口起義外,其他10個暫編師基本都在遼瀋戰役中灰飛煙滅。
起義的暫編第58師由原東北保安第2、4總隊殘部編成,部隊主要成員是原「鐵石部隊」和偽滿中央軍校士官生。該師起義後被調到遼東延吉地區進行了長達16個月的整訓和改造,直到1949年6月19日才以167師的番號誓師入關,加入解放軍第50軍戰鬥序列,並於當年9月30日改稱第150師,遲至10月10日才迎來加入我軍後的首戰——鄂西作戰。
五、力量源泉
以上事實,在東北全境解放之前,沒有一支擁有偽滿軍血統的建制部隊曾經為人民而戰。那麼,是否存在經過日本教官嚴格訓練,擁有較高個人軍事技能的偽滿軍以解放戰士的身份加入我軍,成為我軍基層戰鬥骨幹,從而提升了我軍總體技戰術水平的可能呢?
回顧偽滿軍的歷史和作戰記錄,很難讓人認可其軍事素養。
根據東北野戰軍司令部政治部的統計,在遼瀋戰役前,東野70萬野戰部隊和30萬地方部隊中,解放戰士比例只占10%左右,為各大戰略區中比例最低的。其中,偽滿軍出身的解放戰士數量就更少了。
究其緣由,是因為在1947年夏季攻勢總結中,東北我軍各部普遍反映此前補充的解放戰士多系抗戰期間入伍的國民黨老兵,受反動教育很深,平時極難管教,經常違反群眾紀律給我軍抹黑,在戰場上常打我軍指戰員的黑槍並攜槍叛逃,因此東北局決定今後主要依靠動員翻身農民入伍解決兵源補充問題。而土改的勝利完成,讓東北翻身農民參軍保衛勝利果實的熱情空前高漲。
不過,羅榮桓經過調研後認為,翻身農民直接補入部隊效果並不好,應以軍區和各縣為單位,抽調少量主力部隊幹部戰士,徵召新兵編組獨立團,在後方經過系統的軍政訓練後方可編入作戰部隊。
從1947年9月底至遼瀋戰役打響前,東北我軍實際編成189個獨立團,總兵力42.2萬人。這些為數眾多的「二線兵團」或升級為獨立師,或直接補充到各野戰縱隊和後勤部隊。
東北我軍不僅重視提高新兵軍政素質,而且充分利用東北得天獨厚的各種有利條件,在戰役間隙對野戰部隊進行系統性訓練,總結過往的經驗教訓,提出技戰術方面的改進要求。
1947年,林彪將其畢生軍事經驗及心得,用最簡練直白的語言,總結提煉成「六大戰術原則」,即「一點兩面、三三制、三猛戰術、三種情況三種打法、四快一慢、四組一隊」,非常適宜當時文化水平普遍不高的我軍指戰員理解和接受。
在學習和掌握這些由無數先烈的鮮血和生命換來的寶貴作戰經驗的基礎上,東北我軍廣大指戰員融會貫通、舉一反三,技戰術水平進步迅猛。尤其是1948年夏,東北我軍在「練好兵,打長春」的口號激勵下,展開了為期約半年的大練兵,主要側重於「大兵團、正規化、攻堅戰」。不僅基層指戰員們日夜勤學苦練殺敵本領,中高級指揮員們也被抽調集中學習,由林彪、羅榮桓、劉亞樓結合戰例授課,旨在提高他們的指揮水平和諸兵種協同作戰能力。
雖說遼瀋戰役前,東北野戰軍因包括大練兵在內的諸多原因而少打了一個戰役,但磨刀不誤砍柴工,此次大練兵的成果很快便顯露出來。
遼瀋戰役中,東野31個小時攻克重兵守備的錦州。10縱這個成立不到1年的新編縱隊,竟能阻擊集中了東北國民黨軍精華的廖耀湘第9兵團長達3天3夜,寸步不退。平津戰役中,東野更是僅用29小時,就攻克了被傅作義認為至少能守半年的天津。
遼瀋戰役前,杜聿明認為「關外共軍無論是戰略戰術,還是戰鬥力,都是關內共軍無法比擬的」。這話正確與否姑且不論,但東北野戰軍的強大戰鬥力,與偽滿軍絲毫搭不上關係,卻是板上釘釘的事實。
參考書目:《偽滿史料叢書:偽滿軍事》、《歷史的毒瘤——偽滿政權興亡》、《偽滿洲國史新編》、《偽滿洲國史》、《東北解放戰爭紀實》、《百萬國民黨軍起義投誠紀實》、《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四野戰軍戰史》
本文作者:忘情,「這才是戰爭」加盟作者 ,未經作者本人及「這才是戰爭」允許,任何媒體、自媒體不得轉載,違者必追究法律責任,讀者歡迎轉發。
編者簡介:王正興,原解放軍某野戰部隊軍官,曾在步兵分隊、司令部、後勤部等單位任職,致力於戰史學和戰術學研究,對軍隊戰術及非戰爭行動有個人獨到的理解。其著作《這才是戰爭》於2014年5月、6月,鳳凰衛視「開卷八分鐘」欄目分兩期推薦。他的公眾號名亦為「這才是戰爭」,歡迎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