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亂因何爆發?教科書並未深說,其中還和後來的朱元璋有關

2020-09-11     王春秋史

原標題:安史之亂因何爆發?教科書並未深說,其中還和後來的朱元璋有關

近來,經常有一種說法就是整個中華文明的由盛轉衰,就是從唐朝的安史之亂開始的,但是今天先不談其中原因,而是單就安史之亂作出介紹。

提及安史之亂的爆發原因,可能好多人的第一印象都是「藩鎮割據」或者說是階級矛盾,因為

以安祿山和史思明為首的節度使們,有兵、有錢、有糧,長久之後也就萌生了造反的野心。

安祿山雖一人身兼三鎮節度使,手下傭兵20萬,但是在古代長期的儒學影響之下,

關於君臣和上下級的等級思想觀念嚴重,士兵主觀程度上並不一定願意造反,尤其是唐玄宗李隆基在位時,唐朝又正逢開元盛世,士兵百姓們能夠吃飽穿暖,更加沒有造反的必要。

那麼,安史之亂的深層次原因又是什麼呢?

唐朝滅亡後成型的《舊唐書》中,就有這麼一條記載,當史思明的兒子史朝義弒父篡位時,說

「莫驚聖人否?」。

但是,聖人這個詞彙還是帶有些許宗教色彩的,而古往今來一般也就是孔子有孔聖人的稱號,那麼史朝義為何要說聖人二字呢?

沒錯!安史叛軍還真的就是靠著宗教力量團結起來的士兵,而這個宗教就是從西亞傳來的拜火教。

拜火教也叫祆教,最早起源與中西亞地區,因為唐朝對外交流頻繁,再借著陸上絲綢之路的繁榮,有大量的胡人往來經商,而祆教也就這麼傳過來了,當時的長安和洛陽等地還有專為該教信徒建立的火祆祠。

現代來看,我們大多人都是無神論,沒有宗教信仰的,但是唐代中前期可謂是兼容並包,對各種宗教都是極其尊崇的態度。

不少唐朝人也在胡人的影響之下,加入

祆教

,其中也包括安祿山和史思明等人,其中安祿山的母親甚至還是祆教的巫師。

還有安祿山也宣稱自己出生時曾經「有光照穹廬,野獸盡鳴,望氣者言其祥」。於是,在這種宗教的神化包裝下,因此才帶動了一大批的祆教教徒隨其造反。而安祿山也正是憑藉宗教敬畏的力量,將士兵們鼓舞的精神振奮,連戰連捷。

所以說,安史之亂也更像是一場宗教叛亂。

這場叛亂中,除了安祿山和史思明兩人自稱聖人外,還有兩人接連被親生兒子殺死後,他們的兒子也開始自稱為聖人。後來,隨著叛軍的內亂離心,後面再與唐軍的幾場戰鬥中也接連敗下陣來,歷經七年余久的安史之亂也終於宣告結束。

安史之亂被平定後,因為這父子四人的巨大影響力,當地的祆教民眾仍然對其有聖人的稱謂,

而唐朝政府為了穩定民心,甚至還專門給這四人立了祠堂供奉香火,還稱之其為「安史四聖」。

後來隨著唐武宗的即位,又開始大力打擊宗教勢力,雖然其中的主要打擊對象為佛教,不過祆教也跟著吃了瓜落,開始逐漸萎靡。

唐朝之後的又一個一統王朝宋朝期間,又是爆發了幾次以祆教為背景的農民起義,比如《水滸傳》中的方臘就是其中之一。

元末,已經變為明教的祆教又發起了紅巾軍起義,值得一提的是紅巾軍的首領為號稱「小明王」的韓林兒,而朱元璋正是其手下副帥。雖然紅巾軍後來被元朝擊敗,但是

朱元璋的成功還是少不了明教徒的大力支持,還有一種說法是朱元璋定國號為「明」,也是有著明教的影響因素。

朱元璋登基後,其深知宗教的力量,還有從唐朝開始一直就是不斷的有因為明教而引發的起義,所以最後

採納了李善長的建議,大力禁止民間對於明教的崇拜。

不過明教雖然被禁,但是在民間卻一直未能得到根本性的禁止,明教又轉為白蓮教而繼續存在,到了清朝後又成為反清復明的主要勢力。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9kHGenQBLq-Ct6CZSC0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