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坦克
發行策略,在疫情之後悄然地發生了變化。
今年五一檔雖然定檔了9部新片,但其中7部都選擇在5月1日,也就是節假日的第一天上映。這與過去幾年大多數影片紛紛選擇開畫日前置的策略發生了衝突。
事實上,從去年國慶檔開始,這種定檔策略已經越來越普遍,包括《我和我的家鄉》《姜子牙》《奪冠》《送你一朵小紅花》在內的多部電影,都採取了相對保守的定檔策略。越來越多的電影選擇在周五晚上或者周六日等節假日當天才公映,這背後的原因是什麼呢?
公映日的奧秘
首先,我們先來講講,為什麼大多數電影一般選擇在周五進行開畫公映。
其實中國電影的很多發行規律,都是來自於北美市場。電影選擇在周五進行公映的的傳統也是起源於好萊塢。在上世紀初的好萊塢,人們的大多數工作還是採取事周薪制度,星期五是每周的發薪日。星期六和星期天是休息日,人們有時間和金錢進行消費。因此好萊塢的製片人和放映商想要利用周末的機會大賺一筆,因此選擇讓電影在周五上映。
周五雖然是工作日,但已經是一周下來工作日的最後一天,人們會選擇在傍晚黃金場去影院進行消費,也會順便擴散影片的口碑表現。緊接著,之後的周六和周日則是影片獲取票房最關鍵的兩天。周五至周日這三天的票房,也被稱作首周末票房。儘管周五在工作表上仍屬於工作日,但是在電影發行領域卻會被稱為節假日。
周五開畫公映的傳統,同樣也被日本、印度、墨西哥等國效仿傳承。但同樣,不少國家以及地區仍然選擇在周三周四進行公映。例如台灣地區、印尼、菲律賓、澳大利亞、紐西蘭以及韓國會選擇周三公映,巴西、俄羅斯、英國、中國香港會選擇周四進行公映。這主要與部分好萊塢影片想要提前在海外市場公映擴散口碑然後帶動本土市場的策略有關。
而隨著內地市場的發展,周五開畫這一規律也最終趨向穩定。周五公映,周六票房全面爆發,周日保持健康的跌幅。就是一個電影的正常規律。如果周日票房比周五還要低的話,則證明影片口碑欠佳;如果周日票房超過了周六實現逆跌,則證明影片的口碑較為強勁。但是在寒假、暑假等長期節假日期間,周日和周六差距很小,大部分電影周日比周六逆跌,並不是因為口碑太好,而是因為周日排片比周六更合理。
從2017年開始,越來越多的國產片,尤其是具備口碑自信的國產片,會選擇在周四開畫上映,
需要注意的,這裡總結的「周四開畫」,是廣義上的周四開畫,這其中包括了在法定節假日檔期的前兩天進行公映的影片。比如如果5月1日-3日是五一小長假,大多數影片都選擇在4月30日進行公映,類似影片在周五公映。但是對於4月29日公映的影片,雖然當天並不是周四,但是也相當於「周四」開畫。
可以發現,從2017年到2019年,選擇在周四開畫的票房並不少。其中既有在定檔階段,就確定無疑地宣布定檔周四進行全天候正常的公映開畫。也有定檔在周四,不過是周四晚場才開畫的。
可以說,影片選擇提前周五,非常規地提前一天上映,無非是為了相比正常周五公映的影片,提前一天擴散口碑。有助於在大盤更高的周六周日的票房競爭中,拔得頭籌。
然而這種發行策略,卻在2019年中開始悄然發生變動。
電影公映正在逃離周五
2019年端午檔的《最好的我們》以及中秋檔的《小小的願望》,並沒有選擇提前一個完整天開畫公映,也沒有提前節假日兩天公映,而是選擇在節假日的前一天,也就是周五晚6點才正式上映。
當然,在過去幾年,也都有片方因為口碑不自信,因此選擇在周五下午甚至晚上才公映的案例出現。但是這種發行策略都是針對影片質量較差的影片來制定的,《最好的我們》以及《小小的願望》顯然不屬於這一種。
不過在2019年,這種發行策略還沒有撲街,內地影市就迎來了疫情的爆發。2020年9月之後,在電影市場復工之後,這種現象迅速風靡起來。從周五工作日晚才上映的《奪冠》《除暴》,到國慶假期第一天上午才公映的《我和我的家鄉》《姜子牙》,幾乎所有的票房爆款,都避開了過去風靡的周四以及周五白天公映。
今年的元旦、清明、五一節三個法定節假日檔期,幾乎所有頭部影片,也都選擇了這一定檔策略。可以說,這種現象越來越普遍,也導致今年五一檔9部影片,僅有2部選擇在4月30日當天公映。而在一個月之後的端午檔,大多數影片也沒有定在6月11日,而是選擇在6月12日也就是端午假期第一天公映。
如果說過去周五晚或者周六才上映,是爛片的標配,那麼現在幾乎所有影片都採取了這種策略了。而定檔周四以及採取大規模點映策略的影片,則越來越少了。疫情以來,除了《八佰》之外,還沒有一部影片的點映票房突破5000萬。
為什麼會產生這種定檔策略的變化呢?帶著疑問,拍sir詢問了幾個片方或者發行公司的相關人士。
某位發行公司的策劃認為這是因為片方需要保排片原因,「定假期上映是為了在假期實現排片的最大化。如果我是爛片,定假期前一天可能淪為一天游,所以乾脆定假期的第一天。如果我是好片,則更害怕被腰斬,這種擔心也是應該的。因此只要有發行定在假期第一天上,沒有特別的膽量,就不會有片子定前一天上,這也是發行策略的穩妥。」
另外一家定檔在6月12日的片方,也告訴我們,定檔節假日第一天主要是想考慮「錯峰」上映——「五一檔也是分了兩批影片上映,如果沒有超高熱度的影片支撐,6月11日的大盤容量也是有限的,我們也選擇在6月12日假期第一天開畫。」
而某平台公司,也向我們表示,如果是中小影片,宣發費用在5000萬以下的話,集中資源懟假期第一天划算。因為如果要定節假日前一天的話,需要花錢保至少兩天的排片,這對於不少中小體量影片是吃不消的。
越來越差的工作日
也有不少片方向我們表示,工作日的票房大盤太差了,別說周四,即便是周五的下午場,票房表現也很差。
的確內地影市復工以來,工作日的大盤表現已經越來越差。電影院也只有在周六日能夠熱鬧起來。相對比2019年,2021年的工作日跌幅更大了,其中一線城市的工作日跌幅更是達到了74%,即便是對於四線城市,今年工作日的跌幅相比2019年,也高了14個百分點。
這也導致工作日票房日趨下滑似乎已經成為了不可逆的趨勢,也造成了對定檔策略的惡性循環——工作日票房越差,定檔周四或者周五白天場的片子越來越少,定檔的片子越來越少,也導致了工作日的票房越來越差。
在此我們也呼籲,片方和發行公司也需要對工作日票房更多的信心。幾年前,大多數對影片自身有信心的國產片,都會選擇提檔到周四晚進行公映。相較於後延公映時間的現象,更多的影片會選擇提前公映,搶檔周四或者說提前同檔期影片一天上映。這種策略選擇往往發生在重大檔期或者檔期內有比較強勁對手的時候。這些影片提檔原因或許各不相同,或憚於同檔期競爭對手實力太強,或有意識提前搶占市場,甚至像《我不是藥神》因為先期點映過於火爆,提前入市收割票房。但影片本身都具備足夠的先期聲量,其提檔策略也都具有很強的臨時性。
而最近兩年,大多數片方不再選擇周四提前開畫,甚至不少影片把影片密鑰開啟時間選到了周五晚6點才開畫,如此操作也讓工作日大盤越來越差,所有的觀影情緒,都要累積到周五晚6點才統一釋放。而對於影城來說,面對電影市場冷淡,無片可放的局面,影院最自然的反應就是減少放映場次,尤其是工作日的放映場次。
不過,在規則不斷迅速變化的內地影市,沒幾個月都會有新的宣發策略發生巨大變化,或許下一部周四提前上映的票房爆款,也不遠了。目前缺少的,還是那個敢冒險的人。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9iGPT3kBrsvY2_UukCl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