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絕片面化,莫被帶節奏,「焚書坑儒」到底是怎麼一回事?

2020-07-14     我說今史

原標題:杜絕片面化,莫被帶節奏,「焚書坑儒」到底是怎麼一回事?

什麼是片面化?即你一想到某個人或事或物,就聯想到某種後果或結論。

比如你朋友被車撞了,他告訴你汽車危險,從此以後你一見開動的汽車,就覺得有危險,這就是片面化;比如最近大肆報道空難,一談飛機,你就說這是最危險的交通工具,這也是片面化;比如新聞一說起哪裡井蓋少了人摔傷了,你就想到某省,這更是片面化!

一說起「焚書坑儒」,就想到「愚民」,這就是我們今天的片面化主題!

因為「焚書坑儒」的背後故事和時代背景,很多人是不清楚的,只是跟著叫喊。但是,我們今天,也只是科普為主,儘量不談個人觀點,留給各位看客自己去思考。

一來本人不是歷史學者,沒有那麼多一手資料,強加觀點,難免被各位學通古今的大神噴殺;

二來免得因參考資料太少而被噴「片面化點評」,因為我們今天,只談《史記》中的「焚書坑儒」,不涉及其他史料;第三,《史記》也是一家之言,所載事件難免和其他資料有出入,故不敢妄斷。

但是,《史記》畢竟算是比較官方的資料,做科普用,尚可。

焚書坑儒是怎麼一回事呢?這主要有兩個導火索事件,首先就是給秦始皇求仙問藥的方士侯生、盧生逃走了;其次就是始皇帝的博士淳于越進言鼓吹學習周代分封制。

始皇帝求仙問藥的始末

世人皆知始皇帝痴迷長生不老,有誰知道,他其實是受了別人的蠱惑呢?

始皇帝趙政13歲繼秦王位,27年完成大一統,也就是在位的第27年,40歲的趙政開始號稱始皇帝。

為什麼叫始皇帝?我們知道皇帝死後都有諡號,是後代給加的。趙政覺得兒子這樣議論父親是大不敬,所以取消了諡號,他是始皇帝,以後為二世、三世,直到萬世。

人有了至高無上的權力,就容易「飄」,各種慾望就會不受制度和思想的約束。況且始皇帝已經40歲,在古代的壽命來看,這已經是強弩之末了,人生還能得意幾年?!於是,各種藉機獻媚進寶的人就來了,這其中最具誘惑的,當然就是「長生不老術」。

首先進言的,就是大家都知道的徐福。趙政28年,41歲的始皇帝巡視到了琅琊,這時候有個齊人徐福趁機向始皇帝進言。

《史記》中是這麼說的「齊人徐巿(徐福)等上書,言海中有三神山,名曰蓬萊、方丈、瀛洲,仙人居之。請得齋戒,與童男女求之。於是遣徐巿發童男女數千人,入海求仙人。」

徐福真的這麼忠於始皇帝嗎?他請求出海真是為了給始皇帝求藥?如果他只是為了高官厚祿,可求長生不老藥這麼沒譜的事,失敗了就會招來殺身之禍,豈不因小失大?

徐福真正的目的是什麼?這個我們且不說,看完後續發展,相信大家自有定論。

《史記》中徐福尋仙的結果是「徐巿等費以巨萬計,終不得藥,徒奸利相告日聞」。

這個意思就是,徐福他們花費巨資求仙,一直找不到,反而是每天都有人告發他們趁機謀利!

這樣,徐福的真實目的就很明顯了,就是打著求仙問藥的幌子斂財。最後,徐福最終去哪裡了也沒人說得清,非常有可能帶著大量錢財逃走了,當然,也可能葬身大海了。

並且,在徐福尋仙期間,也有另一些方士出去尋仙,當然也是找不到。於是他們也編造出一些藉口,這其中最著名的就是一個方士盧生。

盧生尋藥沒找到,怕不好交差,於是獻上一份圖書,說是從仙地摘抄的,上面有幾個字

「亡秦者胡也」

。於是始皇帝派遣大將蒙恬領兵30萬北擊匈奴!

當然,始皇帝北擊匈奴是早就有的戰略,「亡秦者胡也」幾個字只是加快了這個進程。但是,王朝剛統一,需要的是勵精圖治,而且各國連年戰亂,早已經濟疲憊,過早的大軍出征,使得統一不久的王朝迅速陷入經濟危機。

不僅如此,方士盧生還說:「我出去尋仙老是找不到,他們好像在害怕什麼東西,不敢出來見我。尋仙的方子中說,君王要隱藏行蹤,這樣惡鬼就會遠離,仙人就會駕臨。請大王注意隱藏自己的行蹤。」

於是始皇帝聽了他的話,又做了一些糊塗事。他命人在咸陽附近建造了200多座宮殿,宮殿用空中橋樑連接,這樣自己去哪裡,不需要經過百姓,沒人看得見。大軍出征加宮殿修建帶來的沉重賦稅,可謂民不聊生。

此處還有一個小故事。始皇帝在空中宮殿欣賞城中風景,發現下面丞相李斯的座駕馬太多,就說他不守臣子本分,有斥責的意思。結果第二天李斯的座駕馬就變少了。於是始皇帝料到有人泄露了自己的意思給李斯,於是把當天侍奉的奴僕全殺了,從此以後再沒人泄露他的行蹤。

而這件事,也成了「坑儒」最初的火星。

經過奴僕被殺事件一段時間之後,仙人還是沒找到,方士盧生、侯生害怕被殺,就商量著一起跑了。重要的是,他們為了自己的名聲,不說因找不到仙藥逃跑,而說始皇帝太暴力,怕被殺,所以才逃走。

我們知道,古代的書生,耳根子最軟,嘴皮子最松,骨氣最硬。於是,趁著這個事件,始皇帝嗜殺暴力的形象在民間被儒生四處傳開,甚至趁機抨擊朝政。

這樣,始皇帝非常生氣!求仙問藥勞民傷財,而且還屢屢被騙,最後還成了眾矢之的!於是他命令全國捉拿方士和那些嚼舌根的儒生,捉到以後,坑之!這就是所謂的「坑儒」。

這個事件,也成了秦朝王位交接的伏筆。最佳接班人扶蘇因為替儒生求情,被始皇帝派遣到北方去跟隨蒙恬做監軍,最終和蒙恬一起被「賜死」。

說完這個可能各位察覺了,為什麼沒有燒書?其實「焚書」是另一個事件。

守舊派和激進派的博弈

秦始皇的偉大之處,便是大一統。具體到實處,車同軌,書同文之類,數不勝數。

但是其最大功績,便是結束了千年的分封制度,實行了統一管理的郡縣制,從而避免了再出現像戰國時代那種為搶奪地盤而無休止的殺伐

。這偉大之處,有軍隊的摧枯拉朽,也有朝堂上的唇槍舌辯。

實話實說,焚書事件,發生的比殺方士要早那麼一兩年。為什麼先說殺方士,是因為我迫不及待要去掉「坑儒」的片面化標籤。下面正式說焚書。

這一年的這一天,始皇帝過壽,他的70多個博士(非常有學問的人),給他祝壽。本來祝壽都是樂樂呵呵吹捧一下就完了,可有個人卻趁機高談闊論,這個人就是淳于越,也是個齊人。

淳于越說:

「看有人一味阿諛奉承,我真是看不下去。雖然祝壽該說好話,但我覺得說點提醒的話更像個臣子該做的。你看商周延續千年,都是實行的分封制。分封有什麼好處呢?分封出去,江山不穩了,有人幫你守著。我朝現在也沒有分封,都是平民百姓,一旦有了戰事,大家四處逃竄,只能靠大王自己。不效法古法還能長治久安的,我還真沒聽過,請大王考慮一下我的話。」

說的倒也在理,不要把雞蛋放在一個籃子裡,這個道理我們現在聽的也蠻多。但是治國也能如此嗎?丞相李斯就發表了不同看法。

李斯話更多:

「誰說一定要效法古人?我們秦朝的大一統制度,豈是書呆子能看懂的!以前的分封,是為了拉攏各種力量,就像各國為招攬人才而制定各種福利待遇一樣。現在我們已經大一統了,就應該有大一統朝代的制度,而不是開倒車再回到以前那種舊制度。現在要做的是制定合乎時代的法令,建立完善的制度讓天下人遵守,而不是重金賞賜他們,讓他們效忠我們,幫我們守國土。現在有些人就像淳于越博士一樣,一看到新的制度,就想著逃避,就拿過去的制度來說事,拿三皇五帝來反駁。這樣的人,表面看來是為了國家好,其實是標新立異,用與時代的格格不入來彰顯自己的奇特。」

說完後,李斯又向始皇帝建議:

「對於這種言論,我們朝堂之上還可以討論,因為我們在座的都是有智慧的人,懂得分辨大是大非。但是民間呢?國民的素質跟在座各位博士比,天壤之別!一旦這種言論在民間流傳,就會形成非常不好的風氣,使人民產生抵抗新制度、新法令的消極態度!我請求大王,禁止民間討論這種事情!並且,對於那些有可能誤導人民思想的書籍,除了官方留存,一併焚毀,民間只留下農林醫藥方面的書。下達命令之後一個月內,家裡還藏私書的,就要受到懲罰!」

始皇帝就說了一個字:

「可!

雖簡簡單單一個字,相信始皇帝也早已有了考慮。從千古未有的大一統伊始,改變人民的守舊思想就是重中之重,當局者做出這樣的決定,無可厚非。

這樣,「焚書坑儒」的來龍去脈算是大致說完了。一句話,

「焚書坑儒」其實是一種改朝換代的激進思想,不能只是片面地說它是愚民

片面化是一種一棒子打死的懶惰精神,是不追求實證推諉扯皮的態度,更是你被別人拉開差距的病灶,一定要提防。

怎麼防止片面化?

要麼保持沉默,三緘其口,多聽聽別人怎麼說;要麼主動出擊,小心求證,多看看各種資料。

總之,道聽途說,自己都沒想明白的事情,一定不要以管窺天,四處傳播!即使想作為談資,也要加個「大概」,不要言之鑿鑿。

點我說話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9hSIS3MBnkjnB-0zEIHT.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