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了傷疤忘了疼?韓國為何還敢「親日」?

2023-03-30     環球情報員

原標題:好了傷疤忘了疼?韓國為何還敢「親日」?

每年3月,韓國政府都會組織隆重的集會活動,紀念1919年爆發的「三·一獨立運動」。

那是朝鮮半島被日本吞併的第九年,淪為亡國奴的朝鮮半島民眾為了爭取民族獨立,前赴後繼投入到反日運動中。

2019年,韓國「三一·運動」百年紀念

在以往的紀念活動中,歷任韓國總統都會敦促日本反省侵略歷史,真誠的對韓籍勞工、慰安婦道歉並提供賠償。

2023年3月1日,韓國總統尹錫悅在「三·一運動」104周年紀念儀式上卻沒有任何批評日本的話語,反倒表示日本已經從過去的「軍國主義侵略者」轉變為韓國的「親密合作夥伴」,韓國應該積極改善與日本之間的關係。尹錫悅的親日言論引發韓國民眾的強烈不滿。

讓我講兩句「心裡話」

朝鮮半島被日本殖民統治近40年,時至今日,勞工、慰安婦等問題仍是韓國人心中的痛。

二戰後日韓圍繞獨島的主權爭奪、近年發生的日韓貿易戰更是讓兩國關係如履薄冰,韓國國民對日本的態度整體偏向負面。

即便如此,韓國國內仍有一股強大的「親日派」勢力。

韓國獨立之初,軍政高層大都成長於日本殖民時期,如韓國前總統朴正熙(日文名:高木正雄)等。他們在韓國獨立後迅速轉型成保守勢力並長期把持政權。

韓國前總統「高木正雄」

20世紀70年代後,隨著韓國經濟騰飛,在民族主義的刺激下韓國社會懲戒「親日派」的呼聲越來越高。韓國政治兩大對立派別在此問題上幾度交鋒,處理「親日派」已經成為韓國政治的重要議題,不僅影響著韓日關係,還深刻影響著韓國政治走向。

大有來頭的韓國「親日派」包括哪些人?韓國獨立至今,「親日派」是如何「生存」下來的?

韓國民眾的反日示威

一、征韓論

19世紀中葉,第一次鴉片戰爭和「黑船來航」相繼打開了中日兩國封閉的國門,東亞延續千年的地緣格局因列強入侵而發生劇烈變動。

1868年,剛剛推翻幕府體制的日本拉開了明治維新的大幕,通過學習西方的生產方式及制度文化,以求儘快實現國家富強。

明治維新

古代日本一直將朝鮮半島作為其染指東亞大陸的跳板。7世紀中葉和16世紀末,中國的唐王朝與明王朝相繼在白村江海戰和「萬曆朝鮮之役」中擊敗日軍,迫使日本退出朝鮮半島。

萬曆朝鮮戰爭

明治維新後不久,新興的資本主義經濟需要充足的原料產地和市場,日本國內再度出現「征韓論」,試圖迫使朝鮮開國,進而吞併朝鮮半島。

1875年9月,雲揚號等三艘日本軍艦搭載軍隊在朝鮮江華島一帶登陸並搶掠當地村鎮後離去。

日本事後以武力威脅迫使朝鮮簽訂了不平等的《江華條約》,日本取得領事裁判權、自由貿易等權利,朝鮮被迫開國。

雲揚號事件

1882年,日本又強迫朝鮮簽訂《濟物浦條約》,獲得了駐軍朝鮮的權力。內憂外患的清朝不想在朝鮮問題上過度刺激日本,清廷在保持對朝鮮宗主權的基礎上默許了日本的擴張行為。

一部分朝鮮人看到了日本明治維新的成果,希望借日本的力量實現朝鮮的富強,這部分人被稱為開化黨。

1890年的東亞

開化黨與堅持尊奉中國、維持傳統政治經濟制度的王政派激烈對抗,日本趁機拉攏開化黨,使其成為親日集團。

開化黨中不乏朝鮮高層官員,如朝鮮領議政(百官之首)金弘集、朝鮮內務大臣、今韓國國旗的設計者朴孝泳等。

金弘集&朴孝泳

隨著日本國力的增強,日本相繼打贏甲午戰爭和日俄戰爭,將勢力擴張進中國東北並獨霸朝鮮半島。

1905與1907年,日本先後迫使朝鮮簽訂《乙巳條約》與《丁未條約》,交出了外交權及司法、警察、官吏任免等內政權,此時朝鮮距離被日本徹底吞併只差臨門一腳。

日俄戰爭改變了東亞格局

1910年,在日本與朝鮮親日派的推動下,李完用等8名朝鮮內閣大臣(庚戌國賊)與日本駐朝統監寺內正毅簽署《日韓合併條約》,讓渡全部國家主權,朝鮮半島被日本吞併。

批准《日韓合併條約》的「庚戌國賊」

二、日朝一體

日韓合併後,日本駐朝鮮總督府成為朝鮮半島的統治機關。李完用、朴孝泳等76名朝鮮親日派高官「因功」被日本政府授予爵位,即「朝鮮貴族」,他們是日本統治朝鮮半島的重要輔助力量。

日本駐朝鮮總督帶領「朝鮮貴族」宣誓效忠天皇

朝鮮總督府下設置中樞院,由「名高望重」的朝鮮人擔任參議,但該機構僅作為諮詢之用,無立法權限。

朝鮮總督府主要官員均由日本人出任,司法、立法、教育系統完全被日本人控制。朝鮮人徹底淪為了日本人統治下的二等民族。

朝鮮人遙拜日本皇宮

為壓制朝鮮人的反抗,日本在朝鮮建立了憲警制度,憲兵與警察遍布半島各地,他們擁有不經審判就處罰朝鮮人的權力,整個朝鮮被憲警監控起來。

日本將朝鮮半島視為日本的糧食供應地,廉價徵收朝鮮土地。截至1919年朝鮮總耕地面積97萬公頃,朝鮮總督府及日本大地主控制了其中的50.4%。

日本測量朝鮮土地

大量朝鮮農民因失去土地而淪為給日本地主打工的佃戶,更有甚者躲入深山,成為刀耕火種的「火田民」。

早在1907年,朝鮮半島就爆發了反日義兵運動,日本駐韓統監伊藤博文更是在哈爾濱火車站被朝鮮志士安重根擊斃。

1919年,朝鮮前國王高宗去世(傳說被日本人毒害),此時巴黎和會召開的消息傳到朝鮮,會議提出的「民族自決」原則深深影響了朝鮮人。國內外兩件事情一同發酵,數萬朝鮮民眾於當年3月1日在漢城塔洞公園集會,宣讀了《獨立宣言》。

朝鮮總督府

日本殘酷鎮壓該運動後,適當調整了高壓統治政策,但朝鮮人的處境沒有太多改善,朝鮮獨立運動則被迫轉移到中美蘇等國。

1919年,獨立運動在上海成立大韓民國臨時政府,另一批朝鮮游擊隊則在金日成等人的率領下進入中國東北。

上世紀30年代,朝鮮半島在經濟上不斷融入日本,朝鮮總督府強力推行日語教育,朝鮮語的使用空間被不斷壓縮,日本人希望藉此模糊朝鮮人的身份認同。

朴春琴(前排男子)當選日本國會議員

此時李完用等早期親日派大都離世,朝鮮半島新一批親日派湧現。他們發跡於日韓合併後,如韓國近代文學開創者崔南善、《東亞日報》創立者金性洙、日本國會朝鮮籍議員朴春琴等。

他們積極配合日本人的統治政策,鼓吹「日鮮一體」的謬論,呼籲朝鮮人服從日本統治,為建設「自己的國家」出力。為了表彰這批人,1942年日本政府再度給朝鮮人授爵,朝鮮貴族規模擴大到158位。

日本全面侵華後,大韓民國臨時政府隨同國民政府遷往重慶,並在國民政府支持下成立光復軍。金日成等率領的朝鮮游擊隊則在蘇聯支持下打擊日本關東軍。

在中國柳州的韓國光復軍

更多的朝鮮人接受了被日本統治的現實,在日本的奴化教育下,一部分畢業於日本軍校的朝鮮人以日軍的身份被派到中國。他們雖然無法像日本人那樣在軍隊中快速升遷,但絲毫不影響他們對日本的忠誠。

朝鮮人慶祝日軍攻陷新加坡

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日本愈發感到兵力和勞動力的不足,在強征朝鮮勞工的同時,朝鮮親日派配合日方宣傳,積極鼓動徵召朝鮮人服兵役。

代表人物有魚潭(日名:西川潭一,日本陸軍中將)、金錫源(日名:金山錫源,日本陸軍大佐)。另有洪思翊(日本陸軍中將、乙級戰犯)等朝鮮籍將領率領日軍在中國的土地上燒殺搶掠。

洪思翊與金錫源

親日派作為日占時期的既得利益者,鼓吹日本統治朝鮮半島的合法性和優越性,但這一切都隨著日本的戰敗而畫上休止符。

三、親日派建立的國家

日本投降後,美蘇以北緯38度線為界,分別負責接受朝鮮半島南北方的日軍投降。

美軍在朝鮮總督府前受降並建立軍政廳

隨著美國對半島南部實行軍政託管,美國發現韓國獨立運動成員無論是在人數還是在施政能力上都無法滿足美國的需要。

講求實際的美國人開始大批啟用日占時期的朝鮮籍軍警(例如日本戰敗時的8000名朝鮮籍警察,美國留用了其中的5000餘名),用以填補行政系統的空缺,降低統治成本。

獨立運動在韓國國內根基尚淺

冷戰開始後,美國開始扶持獨立運動領袖之一、親美的李承晚上台。1948年,美國支持李承晚建立大韓民國,半島分裂。

李承晚認為要對日占時期的親日派加以清算。在他的推動下,韓國國會於1948年底通過《反民族行為處罰法》,試圖追究親日派在日占時期的賣國行為。

李承晚與「聯合國軍」司令麥克阿瑟

反民族行為調查委員依據法律,簽發了408張拘捕令,逮捕了韓國首家百貨公司創立者朴興植、前《朝鮮日報》副社長李光洙、原朝鮮總督府機關報《每日新報》社長崔麟等數百名親日分子。

逮捕親日派

在委員會審查的559項案件中,有221件被轉交特別法庭並起訴。截至1949年底,有1人被處死刑,其餘人被判有期徒刑或無罪。

還沒等李承晚徹底清算親日派,1950年半島戰爭爆發,北方軍隊一路南下,韓軍一路潰退至釜山。戰爭打斷了對親日派的清算工作,戰爭的規模不斷擴大。

審判親日派

擴編的韓軍急需有經驗的軍官帶領,大批曾在日本軍中擔任下級軍官及軍士的親日派加入韓軍。

如韓國首任陸軍參謀總長李應俊(日名:香山武俊、日本陸軍大佐)、第2任陸軍參謀總長蔡秉德(日名:大島秉德、日本陸軍少佐)、韓國炮兵之父申泰英(日名:平山輔英、日本陸軍中佐)、韓國空軍創始人金貞烈(日名:香川貞雄、日本陸軍大尉)等。

李應俊&蔡秉德

戰爭結束後,日本軍隊系統出身的韓國將佐成為韓國軍方的中堅力量,商教界的親日派如金性洙(《東亞日報》創始人)等人則結成「普成集團」,依靠日占時期積累的財富和影響力,通過控制韓國的教育和輿論來為自己造勢。

戰爭後,韓國親日派完成了角色轉換,迅速適應了獨立後韓國的政治生態。從日占時期的政治僕從者轉變新國家的掌權者。

韓國獨立初期界定「親日派」的標準

李承晚為了延續統治,也不得不倚靠親日派的支持,清算親日派最終不了了之。

1960年,試圖通過舞弊再度執政的李承晚在抗議中下台。此後一年多,總統尹潽善與總理張勉爭鬥不斷,韓國經濟每況愈下,國內不斷爆發示威遊行。

1962年5月16日,韓國陸軍少將朴正熙突然發動政變占領了首都漢城,朴正熙解散國會並代行總統職權。1963年,韓國恢復大選,朴正熙正式當選總統。

朴正熙(戴墨鏡者)發動政變

李承晚因強烈的民族主義意識,一直牴觸與日本建交,1952至1961年的六次日韓邦交正常化會談均以失敗告終。

而通過韓戰接受美國的軍事訂單,日本再度工業化,被戰爭嚴重破壞的國內經濟開始恢復。

進入60年代,日本經濟開始高速發展,人均GDP為韓國的9倍。在此時上台的朴正熙深刻認識到了韓國的落後,為了改變落後的農業國面貌並發展韓國經濟,朴正熙開始向日本釋放善意。

1965年中日韓人均GDP(製圖@Datafind)

朴正熙1944年畢業於日本陸軍士官學校,曾在日本占領的中國東北服役,日本名高木正雄。從他的個人經歷來看,他對日本的態度並不差。

1964年,朴正熙政府與日本展開第七次會談,此次會談歷時大半年,兩國解決了大量意見分歧。1965年《日韓基本條約》簽訂,兩國邦交正常化。

朴正熙訪日

美國因素也是日韓無法迴避的,二戰後美國將日韓看做削減蘇聯影響橋頭堡,在兩國都保有駐軍。

美國日韓關係冷淡並不利於美國的利益,美國對兩國不斷施加影響,試圖在東亞構建美日韓同盟。

駐韓美軍&駐日美軍

建交當年,日本在對日韓合併歷史保持「歉意」的同時,同韓國簽署了《韓日請求權協定》。日本向韓國無償提供價值3億美元的日本產品及勞務,2億美元長期低息貸款(當年韓國GDP31億美元)。

韓國認為這3億美元應當算作日本的賠償金,但日本表示這筆款項只能算作經濟援助。

韓國迫切需要資金進行國家建設,默許了日本的說法。日本則認為通過一次性經濟援助,徹底擺脫韓國對勞工、慰安婦問題的索賠,是一件合算的事情。

二戰期間日本強征78萬韓籍勞工

此後,朴正熙通過鐵腕治國,吸引外資發展工農業,將韓國帶入了被稱為「漢江奇蹟」的經濟高速發展期。

朴正熙通過舞弊、賄選等手段,持續統治韓國長達18年。其在軍隊系統的親信大量進入政府,他們中大多數成長於日占時期的殖民機構,如擔任外交部長的丁一權(日名:中島一權)、國防部長金聖恩(日本陸軍少尉)。此外,朴正熙任內的5名總理均為日占時期的赴日留學生。

丁一權與崔圭夏(日名:梅原圭一、韓國前總統、總理)

這批人與朴正熙一樣年輕時與日本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對日本態度較好;同時親日派在60至70年代繼續居於韓國政治、經濟、軍事的核心地位,朴正熙要想維持統治就不可能忽視這批人。正因如此,朴正熙時代對親日派的清算也偃旗息鼓。

四、清算「韓奸」

1979年,朴正熙遇刺身亡。韓國軍方的全斗煥和盧泰愚等人發動政變上台,保守派繼續控制韓國政權。

80年代韓國經濟繼續高速發展,但全斗煥和朴正熙一樣,拚命壓制民眾要求選舉的呼聲。這一行經引發韓國民眾的強烈不滿,金大中、金泳三等人再度號召民眾反對保守派。

韓國經濟騰飛

重壓之下全斗煥於1987年辭職,權柄被其副手盧泰愚接過。

1993年盧泰愚屆滿卸任,此時韓國的自由派已經形成了足夠強大的勢力,金泳三、金大中相繼當選總統,自韓國獨立後就被保守派把持的政權第一次交到了韓國自由派手中。

金大中&金泳三

隨著韓國國際地位的提升,韓國人愈發難以接受那段被日本殖民統治的歷史。

日韓建交文件的公開,也讓韓國人感覺日本在二戰賠償問題上沒有做到位,必須繼續支付賠償,此前被保守派政府壓制的清算親日派的呼聲再度響起。

為順應民意,1996年,當時的金泳三政府拆除了遮擋在景福宮前80年之久的朝鮮總督府舊址(當時為韓國政府資產),原地重建了被日本人拆除的景福宮正門——光化門。

拆除朝鮮總督府

2003年,平民出身的盧武鉉接替金大中就任韓國總統,他把「清查親日行為」作為執政內容之一,韓國對「親日派」的清算進入高潮。

2004年3月,韓國國會通過《日帝強占時期親日反民族行為真相查明特別法》,次年5月,直屬韓國總統的「親日反民族行為真相糾明委員會」成立。

盧武鉉

自由派認為,親日派在光復後搖身一變成為韓國政壇的保守派勢力並長期執政,這是親日行為未能得到清查的根源,清查親日行為必須與查清戰後保守派的獨裁罪責結合起來。

2006年,韓國政府公布了對親日派的甄別結果,將106人列為「親日反民族行為者」,其中包括出賣韓國主權的李完用等人。

韓國民族意識高漲

2007年與2009年,該名單兩次增補,總人數達到了1006人,囊括了韓國獨立初期大量來自日本殖民系統的韓籍高官,如前總統朴正熙、前總理丁一權等。

為了對「親日反民族行為者」加以懲罰,韓國於2006年成立「親日反民族行為者財產調查委員會」,負責收繳親日派後代的部分財產。

日占時期的韓國貧民住所

截至2009年7月,該委員會總計收繳77名親日派後代774.4萬平米的地產,市值1.2億美元,對親日派後代的懲處是否合法在韓國國內引發了一定爭論。

盧武鉉執政後期,由於其與韓國財閥集團關係不嫁、政策失當等原因,韓國經濟產生波動,支持率不斷下跌,保守派趁機發起反擊。

2009年,代表保守派勢力的李明博(生於日本大阪,日文名:月山明博)上台,韓國對親日派的調查風向為之一變。

李明博與日本首相麻生太郎

此前歷屆改革派政府的調查行為被保守派刻畫成「政治打壓」,包括朴正熙之女朴槿惠在內的親日派後代被塑造成調查的受害者。

2013年朴槿惠當選韓國總統,韓國保守派繼續控制政權,他們加緊為「清算親日派」的行為剎車。

朴正熙父女

2016年,由保守派政府主導編訂的國定版歷史教科書出爐。新教材縮減了抗日獨立運動的內容, 將「親日派」改稱「親日勢力」,對日韓合併和朴正熙的獨裁歷史加以粉飾。新教材在韓國國內引發激烈討論,最終只得推遲使用。

親日派試圖美化日韓合併的歷史

2017年,朴槿惠被彈劾下台。改革派的文在寅和保守派的尹錫悅先後當選韓國總統。清算親日派以及對日本的態度成為韓國政治鬥爭的熱點話題,被雙方用來攻擊彼此。

繼韓國總統尹錫悅在2023年「三一運動」紀念儀式上發表「親日講話」後,2023年3月6日,韓國再度通過決議,將通過韓國民間籌款的方式,代替日本政府向二戰時強征的韓籍勞工、慰安婦支付經濟賠償。此舉在韓國國內引發抗議,日本和美國政府則隨即「表示歡迎」。

自己籌款賠自己,這個操作很可以

如今,成長於日治時期的親日派都已去世,但韓國政壇所謂的「親日派」依然存在。首先他們作為保守派(親日派)政治勢力的衣缽傳人,無論如何不會去清算自己的「政治前輩」,如果這樣做只會給自己的政治生涯摸黑。

其次,冷戰結束後美國積極推動日韓在東亞建立緊密盟友關係,政治上親美的韓國保守派自然會推進與日本的合作,而清算親日派勢必會影響日韓關係。

勞工、慰安婦問題是韓國人永遠的痛

最後,韓國經濟對日本有一定的依存度,作為韓國支柱產業的半導體需要從日本進口必須的原件,日本也是韓國商品第五大出口市場,從現實利益考慮韓國也無法做到「徹底清算」親日派。

從希望藉助日本力量實現朝鮮富強的開化黨,到出賣朝鮮主權的「朝鮮貴族」;從成長於日占時期的韓國早期軍政高層,到追求日韓合作的韓國保守派。

韓國總統尹錫悅表示將在2023年3月16日訪問日本,這不僅被認為是韓日貿易戰的「破冰之旅」,在韓國放棄從日本索賠的背景下,更被部分日韓媒體看作是「繼承1965年邦交正常化精神的日韓第二次和解」。

外部環境的變動讓韓國「親日派」的面具不斷更換,但作為小國,韓國實際上沒有權力在對外態度上做出自己的選擇。

韓國對日本的態度不取決於自己

長期作者|碧落清遙

歷史資深愛好者

責任編輯|Thomas

倫敦政治經濟學院畢業生|環球情報員主編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9f736b93737ffd69305762ca55d6ccc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