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這個貴嗎?」你的錯誤回答,可能會把娃培養成潛在的窮人
「金錢觀」這個概念大家應該都聽過,但很多父母並沒有把它當回事。
美國兒童心理學專家曾提出,在家庭教育中父母要著重培養孩子的金錢觀,這樣才能讓小孩在未來的人生中自立起來,坦然面對生活。
讓孩子明白錢的概念,正確地對待金錢,這是父母應該儘早完成的事情。
本文配圖均源於網絡,圖文均無關
「媽媽,這個貴嗎?」你的回答,可能影響孩子一生
這個假期,全家人一起出門遊玩,在路過一家紀念品店的時候,一個小女孩眼巴巴地看著櫥窗里的漢服,店員見此,熱情地讓小女孩上身試試。
結果女孩穿上後的效果驚艷,問媽媽能不能買下它。
媽媽一問價格,明顯有些超出預期,女孩看著媽媽的臉色,小心翼翼地問:「媽媽,這個會不會太貴?」
或許是礙於面子,她並沒有直接回答女兒的問題,而是選擇把孩子叫到一邊去,「這件衣服能抵我們家大半個月的生活費了,你和弟弟上學都要花錢,爸爸平時一個人賺錢那麼辛苦,這件衣服……」
聽到這裡,女孩已經明白了媽媽的意思,她只好把衣服脫下來,失望地拉著媽媽的手走出店門。
目睹全程的我,心裡頓時挺不是滋味。
想起自己年幼時,家庭條件也不算太好,母親每次都要拿「爸媽賺錢辛苦,家裡實在沒錢了,你得省著點花」來教導我們,結果就導致我從小在花錢上特別敏感。
每次交學費的時候,總是不敢向母親要錢,每次都心懷罪惡,後面出門工作以後,在用錢上依舊有「匱乏感」,甚至有些影響到社交,婚後花了好長一段時間,在老公的陪伴之下,才慢慢走出困境,治癒童年的陰影。
由此可見,父母們在回答孩子們關於金錢和物質等方面的問題時,有時候真的需要謹慎一些。你們的錯誤回答,可能會影響孩子的一生。
比起物質上的貧窮,精神上的「貧瘠」更加可怕
1、被「哭窮」養大的孩子,難有格局和遠見
哭窮教育,是很多父母對孩子使用的一種教育方式。
有些是因為家庭確實困頓,有些則是因為父母希望孩子能夠學會節約用錢,所以希望通過「哭窮」的方式來讓子女體諒父母的辛苦。
然而被「哭窮」養大的孩子,往往也難有格局和遠見。
作家埃德加·布萊索說過:「如果孩子從小就把自己當成一個窮人,他一輩子都會是個「窮人」。
因為「貧窮」的種子已經在孩子的心裡種下,其思維也被受到局限,日後他們想做任何事的時候,都會用錢的多少來衡量這件事的價值。
從長遠上來看,會喪失不少時機,而且還讓孩子成了潛在的「窮人」,即使日後有了錢,也不敢投資自己,提升的空間反而比別人要小很多。
2、被「哭窮」養大的孩子,內心始終存在「匱乏感」
童年時因為沒錢造就的窘迫,就像一把枷鎖,把孩子困在原地,讓他們的內心始終有「匱乏感」。
之前看過一段視頻,一位女孩童年的時候,跟爺爺奶奶一起住,老人一輩子窮慣了,經常在孫女面前念叨兒子賺錢的不易。
即使她家已經算是小康家庭,父母每個月也經常轉不少生活費給老人,可老人依舊不捨得用。
每次女孩看到漂亮的裙子想要奶奶買,都會被奶奶嫌棄太貴了,然後轉頭帶她去市場挑選「便宜實用」的款式,可那些衣服大多款式老舊,女孩穿去學校經常被同學笑話。
小時候的經歷,讓女孩心生「匱乏感」,她賺錢養家以後,買了一柜子漂亮衣服,試圖來填補自己空缺的內心,彌補童年時的遺憾。
可那些衣服最終的歸宿還是衣櫃,女孩並不敢把那些顏色鮮艷、款式新潮的衣服穿出門,感覺只要自己的衣服帶點顏色,就會接受大眾異樣的眼光,自己渾身不自在。
童年時造就的遺憾,有時候一輩子都難以治癒。
父母的「哭窮」表面上是在幫孩子樹立節儉的金錢觀念,實際上是在扼殺孩子未來更多的可能性,所以在有限的條件下,適當地滿足孩子花錢的慾望,讓他們學會把錢花在有意義的事情上,這並沒有錯。
延伸閱讀:如何培養孩子正確的「金錢觀」
1、樹立孩子對金錢的健康態度
首先,要讓孩子明白錢是怎麼來的,有哪些用途,有哪些價值。
其次,要讓孩子明白,錢雖然能買來一些東西,但它並不是萬能的。所以我們看待金錢要坦然,不要把賺錢當作生活的全部,不要為了錢去犧牲自己的健康、良知和感情。
讓孩子對金錢有一個健康的認知態度,他們日後才能更理性地面對金錢、使用金錢。
2、引導孩子學會正確的花錢習慣
賺錢不易,且用且珍惜。
父母可以教導孩子,他們現在花的每一分錢,都是父母的辛苦所得,但不要強調或者誇大這件事情,更重要的是引導孩子「你的付出和所得是成正比的」。
如果想要有好的生活,那麼就要靠自己的雙手,腳踏實地做事來換取。
在你沒有這個能力的時候,就需要在父母的允許下,養成正確的花錢習慣,把錢花在有意義的事情上,而不是為了面子去攀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