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是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和闡述「中國夢」的第十年,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第一個五年計劃收官之年,是黨的二十大召開之年,更是我國踏上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向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進軍新征程的重要一年。湖北廣播電視台壟上頻道聯合潛江市委宣傳部,共同推出《奮力「潛」行向未來》系列融媒體報道,向黨的二十大獻禮。系列報道圍繞「潛」字做文章,透過一個個真實可觸的平凡夢想的實現,深刻挖掘實現偉大中國夢背後的現實路徑,展現潛江的美麗變遷和發展成果。接下來,我們帶大家探尋「潛味」的奧秘。
潛江是享譽全國的龍蝦之鄉。作為潛江標誌性的味覺符號,潛江龍蝦用其鮮、香、麻、辣的口感征服了五湖四海食客的味蕾。占地662畝的潛江生態龍蝦城是中國小龍蝦餐飲的心臟,128道龍蝦菜品在此應運而生,3000多家潛江龍蝦餐飲名店從這開到了全國各地,書寫出了一片火紅的美食傳奇。
潛江市牛灣湖水產養殖專業合作社理事長劉主權:我們潛江之所以養出這麼好的蝦,與它的養殖環境有關係。我們潛江的水質相當好,加上我們給它創造一些外部的環境,所以說我們潛江龍蝦品質相當好。
劉主權,潛江市積玉口鎮寶灣村人,一年到頭他都在圍著稻田裡的小龍蝦轉。而23年前的一次嘗試,不僅讓劉主權獲得了「中國蝦稻連作第一人」的榮譽,也讓小龍蝦在潛江開啟了「草根」逆襲之路。
劉主權所在的寶灣村在過去是出了名的「水袋子」村,村裡150畝的低湖冷浸田因長期浸漬於冷水中,每年只能種一季水稻,產量低且十分不穩定,因此大都成了「棄田」。為避免浪費,1999年,時任寶灣村黨支部書記的劉主權承包下了其中的70畝低湖冷浸田,開始琢磨在田裡養蝦提升效益。
誰都沒有想到,無人問津的拋荒田,竟然是小龍蝦的天堂。劉主權無意間的嘗試,成功破解了小龍蝦人工養殖這個農業難題。寶灣村作為蝦稻連作發源地,也率先品嘗到了種稻養蝦帶來的紅利。
潛江市積玉口鎮寶灣村 村委會副主任 王文節:現在我們寶灣村的蝦稻田差不多接近有2000畝,養殖戶有300多戶,基本上家家都在養小龍蝦。
從「大養蝦」到「養大蝦」
潛江龍蝦養殖高效化升級
01
2013年,在潛江水產人的共同努力下,蝦稻連作模式疊代升級為蝦稻共作模式,產出從原先的一季稻一季蝦變成了一季稻兩季蝦,小龍蝦畝產增加了3倍。為提升品質,潛江還著手從「大養蝦」向「養大蝦」轉變。經過多年發展,蝦稻共作面積達到了85萬畝,每年優質小龍蝦起捕後,都會彙集到同一個地方。
作為中國最大的小龍蝦綜合性交易平台,中國小龍蝦交易中心共入駐商戶500多家,擁有覆蓋全國近600多個大中城市的冷鏈物流網。每天,飽滿、鮮活的小龍蝦從蝦稻田中捕撈上來,送到交易市場,再「坐上」冷鏈車,源源不斷地發往全國各地。
得益於潛江完善的交易與物流體系,每年產蝦季都有大量的小龍蝦從周邊地區湧入潛江。目前,潛江小龍蝦年產量17萬噸,但交易量卻遠不止於此。
中國小龍蝦交易中心 辦公室主任 郭頌:我們小龍蝦交易中心一到六月份,交易量達到13.61萬噸,交易額達到66.33億。預計全年的交易量可以達到23.5萬噸,交易額可達到121億。
精細加工
潛江小龍蝦從「論噸賣」到「論頓賣」
02
現如今,全國每10隻小龍蝦中有5隻產自湖北,而其中3隻便是通過潛江的渠道和網點走向全國各地。除了「論噸賣」,潛江小龍蝦也開啟了「論頓賣」的歷程。
作為中國小龍蝦加工出口第一市,潛江擁有全國最大的龍蝦產業加工企業集群,加工出口量連續十六年位居全國第一。從蝦仁到蝦尾,從調味蝦到自嗨鍋,從速食食品到即食食品,精深加工釋放出了小龍蝦更高的附加值。
湖北新柳伍食品集團有限公司 董事長助理 陳清:現在我們已經有13個自主品牌,產品由原來的很單一變得多樣化了。2021年我們的銷售額在10個億左右,2022年我們的目標是15個億。
從「賣資源」到「賣文化」
潛江奮力打造千億蝦-稻特色產業集群
03
如今,潛江已擁有龍蝦加工企業33家,年加工能力達35萬噸,加工產值達200億元。同時,潛江還在高標準建設現代農業科技示範園,重點建設50萬噸潛江龍蝦精深加工聚集區、40萬噸冷鏈物流暨蝦-稻產品集散交易中心、龍蝦輔料加工及蝦稻精深加工聚集區。
在深耕蝦-稻特色產業二十多年後,潛江形成了集選育繁育、生態種養、加工出口、餐飲美食、冷鏈物流、電子商務、研學旅行、節會文化等於一體的全產業鏈。
作為「潛味」的代表,潛江小龍蝦從征服人們的味蕾開始,在20多年的時間裡演繹出了一段產業發展傳奇。目前,潛江蝦-稻綜合產值已超過600億元,從業人數達20萬人,「全國蝦王」的領跑地位持續鞏固。
來源 | 《壟上行》
編輯| 王芳
編審 | 許蓓
監製 | 楊斌
壟上行視頻號
歡迎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