馴服AI和被AI馴服,哪一個才是人類的未來?

2023-07-25     AI狐頭條

原標題:馴服AI和被AI馴服,哪一個才是人類的未來?

原創 | 財經風象

梁雲風/文

最近有個新聞讓寫作者們格外關注。

7月14日,一00後網文作者發視頻稱自己僅寫了200多章的小說,盜版網站居然更新了1369章,他懷疑盜版網站掙得比自己還多。

視頻下面,網友炸了鍋。有網友支招,既然盜版網站這麼猖獗,不如他照搬盜版網站的更新得了,這樣既省事省心,還能反刺盜版網站。

更多的網友則討論,這些超越原作者的更新,是不是AI乾的?

當然也有很多人不相信,質疑AI現在很難寫出人類的情緒變化,很難將細膩的情愫、燒腦的轉折等需要創造性思維才能有的內容寫出來。

然而,雖然很多人對所謂的創造性思維迷之自信,但AI確實已經能做到了——至少在人類的訓練之下,已經能夠逐步做到了。

為了驗證我的結論,我用百度的AI進行了試驗。

另外提一點,據報道,目前openAI的ChatGPT已經進化到了4.5版本,國內各個大模型與ChatGPT還有幾代的代差。鑒於國內用戶還無法直接訪問OpenAI伺服器,我此次的試驗以國內的百度AI文心一言為目標。

我向百度AI文心一言提要求:「請以《偶遇》為題,寫一個學生畢業後20年,回家的時候偶遇初戀的故事。字數500字。」

我把文心一言創作的故事複製下來,請大家品鑑:

《偶遇》

陽光柔和地灑在街道上,一陣微風吹過,帶著淡淡的花香和歲月的回憶。已經是午後,林梓涵漫步在熟悉又陌生的街頭,心中不禁湧起一股莫名的期待。他已經離開這個小鎮20年了,現在回來,是為了什麼呢?

走著走著,林梓涵的步伐慢了下來,因為他看到了一個熟悉的身影,那是他的初戀,趙曉夢。他的心跳忍不住加速,但同時又有一種淡淡的惆悵。他們已經20年沒見了,他不知道她是否還能認出他。

趙曉夢留著長發,臉上帶著淡然的微笑,她看起來更加成熟了,那種從容的氣質讓林梓涵感到既熟悉又陌生。他忍不住想起了他們在一起的日子,那些青澀而又充滿夢想的日子。

「趙曉夢。」林梓涵忍不住叫出了聲。聽到這個熟悉的聲音,趙曉夢瞬間抬頭,她的眼睛裡閃爍著驚訝的光芒。

「林梓涵?」趙曉夢有些不敢相信地問道。

「是的,是我。」林梓涵微笑著回答。他看著趙曉夢,心中充滿了複雜的情緒。

他們沉默了一會兒,然後林梓涵打破了沉默,「你看起來很好。」

「你也是。」趙曉夢笑了笑,「你回來是為了什麼呢?」

「我想回來看看這個小鎮,看看你。」林梓涵誠實地回答。

趙曉夢微微愣了一下,然後微笑著說,「謝謝你。」

他們聊起了彼此的生活,談及那些過去的時光。雖然只有短短的半個小時,但他們仿佛回到了過去,仿佛那些年輕的日子又重新回來了一樣。雖然他們無法回到過去,但這次偶遇讓他們知道,他們都在彼此的心裡,那份初戀的情感也並未因時間而消退。他們在人生的旅途中或許有了各自的道路,但那份美好的回憶,那份最初的心動,始終是他們心中的一份寶貴財富。

他們在分別前約定,無論未來如何變化,他們都會珍視這份偶遇的回憶,讓這份初戀的情感永遠熠熠生輝。因為他們知道,這是他們的青春,他們的回憶,也是他們的過去和未來。

這個故事你當然不能說寫得很好,可雖然沒有轉折、懸念,但該有的故事情節、心理、外貌描寫都有。總而言之,這可以看做是一個完整的故事,從寫作的水平上看,基本上達到了普通高中生水平。

而且分析AI寫作能力這個事,你還得這麼看:首先,你給AI提的要求越具體詳細,越有條理,他寫出來的文章就越能達到你的期望;其次,你給他投喂的素材越多,越接近你想要表達的,文章寫出來也會越符合你的期望。

也就是說,AI其實是一個訓練的過程,他具有極大的成長性,只要你的要求夠具體,夠詳細,他的「智商」就能逐步成長,最後達到專家的水平。

於是,我繼續給文心一言提要求:「請繼續完善上面《偶遇》這個故事,具體講述一下二人見面時候的激動心情,回憶兩人初戀的故事。」

文心一言給我加了以下的內容:

林梓涵和趙曉夢在街頭相認後,彼此的激動之情難以言表。他們找了一家咖啡店坐下來,慢慢地回憶起那些青澀的歲月。

林梓涵看著趙曉夢,心中充滿了感慨。他離開這個小鎮已經20年了,這20年來,他無時無刻不在想念這裡的一切,尤其是趙曉夢。他一直都忘不了那個青澀的初戀,忘不了趙曉夢那清純可人的笑容。

「你知道嗎,我一直都記得我們在一起的日子。」林梓涵說道。

「我也是。」趙曉夢微微一笑,「那些日子,就像昨天一樣。」

是的,那時的他們,還是青澀的少年少女。林梓涵是班上的學霸,而趙曉夢則是班上的文藝委員,他們的緣分從那一刻開始。在校園的操場上,在圖書館的角落裡,他們度過了許多美好的時光。那些甜蜜的回憶,如今依然歷歷在目。

他們互相分享著這些年來的經歷,林梓涵告訴趙曉夢,他在外面闖蕩了多年,成為了一名職業白領。而趙曉夢則告訴他,她成為了一名音樂老師,一直在小鎮上教書育人。聽到這個消息,林梓涵不禁感嘆,原來他們的生活都在這個小鎮上留下了痕跡。

他們還聊起了許多過去的朋友,那些曾經一起度過的日子讓他們倍感珍惜。在回憶中,他們仿佛又回到了那個青澀的年紀,再次感受到了那份純真的心動。

這次偶遇,讓他們明白了一個道理,那就是時間並不能沖淡一切。雖然他們已經走過了各自的人生道路,但是那份初戀的情感依然存在於他們的內心深處。這份情感,不僅僅是他們對過去的懷念,更是他們對未來的期許。

在分別之前,他們約定要常常聯繫,要一起回憶過去的美好時光,也要一起分享未來的生活點滴。這份偶遇的回憶,將成為他們人生旅途中的一道亮麗的風景線,永遠閃耀在他們的心中。

時間飛逝,林梓涵和趙曉夢的偶遇仿佛是一場夢。然而,當他們再次踏上各自的人生道路時,他們明白,這次偶遇是命運的安排,是他們青春的延續。他們將這份回憶珍藏在心底,讓它成為自己前行的動力,不斷追尋著更美好的未來。

在人生的旅途中,我們會遇到各種風雨和變故。然而,當我們回首過去時,會發現那些美好的回憶始終伴隨著我們,給予我們力量和勇氣。林梓涵和趙曉夢的偶遇,就是這樣的一個故事,他們的初戀情感成為他們人生中最寶貴的財富,永遠熠熠生輝。

除此之外,我在實際的實驗中還提出了很多的要求,對故事進一步的完善,最後將所有的文字進行整合後發現,此前我們一直以為,一些創造性的崗位可能不會被AI代替,但實際情況可能遠比我們想得嚴重,目前市場上很火的AIGC(生成式人工智慧)的爆炸性發展已經說明了一切。

從全球範圍來看,AI的爆炸性發展已經遠超我們的想像。

據媒體報道,ChatGPT去年12月的訪問量大概在2.66億人次左右,今年1月的訪問量就超過了6.7億人次,到4月,訪問量就超過了17.6億人次,5月超過18億人次。而這,還是因為ChatGPT在中國這個全球最大的網際網路市場沒法直接應用的情況下的數據。

金融投資報評論認為,市場對於ChatGPT流量的誤解,還在於只是把ChatGPT當作一個聊天機器人。但實際上,ChatGPT已經「橫切」進入了網際網路,AI+應用場景的發展模式將給未來人工智慧帶來巨大的想像空間。

大量的文字素材可以讓AI寫小說、寫散文,還可以寫燒腦的詩歌;有了圖片你可以合成視頻或者動畫,加入語言素材後還可以做電影,為什麼今年上半年影視股也大漲,邏輯就在這裡,未來的影視行業可能會出現天翻地覆的變化,只是現在還是有些難點待突破而已,如果成套的AI工具出來了,改變一個行業很輕鬆。

總體上來看,在大模型的環境下,AI的疊代將是飛快的,特別是在一些垂直領域有巨大的數據的企業,將很快出現垂直應用領域高智商的AI應用。

我舉個例子,客服機器人一直是很多人在諮詢、投訴時的噩夢,但最近容聯雲在2023世界人工智慧大會上正式發布面向企業應用的垂直行業多層次大語言模型「赤兔大模型」,赤兔大模型通過多種場景的人機互動應用學習,自動生成業務話術及流程方案、問答知識庫,有望改變目前客服機器人糟糕的諮詢體驗。

AI在產業領域的應用,已經吸引力包括華為、BAT、通訊三強等在各個網際網路細分領域的原有霸主,以及眾多高校、科研機構在內的機構積極布局。

歸根到底,AI的訓練取決於三個因素,即GPU算力伺服器硬體、資料庫容量以及資本投入差異。

GPU算力伺服器硬體與資本投入密切相關,這也是為什麼業界的共識一直是國內能追趕ChatGPT的大機率只有華為、BAT這樣的科技網際網路企業,小企業與科研機構很難負擔得起如此大的費用。

而資料庫的大小則直接制約了在AI訓練時候的深度與寬度,百度在搜索領域、阿里在電商領域、騰訊在社交領域的數據都將是他們各自在打造AI大模型時候的底氣。

更令人細級恐的事可能還在後面,那就是當AI能夠自己主動抓取數據進行訓練的時候,可能當前的數據孤島將無法制約AI的爆炸式增長,也就是說,百度的AI在進行自我訓練的時候,已經能夠橫向抓取阿里、騰訊的資料庫時,那將會是AI發展的另一個層面

馬化騰撰文指出,微軟科學家最近在論文《通用人工智慧的火花》中指出,GPT4 已具備人類大腦的邏輯活動跡象。雖然科技界對此看法不一,但如果有人真的造出了一台像人腦一樣工作、甚至更為聰明的機器,世界將會怎樣,人類將往何處去?

我們其實可以大膽地預測,在初期馴服AI的時候,AI的「智商」取決於一些面上的制約因素,我們投喂什麼,他會產出什麼。

在這個過程中,AI會消滅一些舊的職業,當然也會催生出新的職業,因為AI的重要性還是取得於人,你的眼界、格局、審美水平等都會影響訓練結果。比如你如果審美水平不高,那你依然也無法訓練出精品,那麼能馴化這些AI的人或者說操縱AI工具的人就變得更重要了。

但當AI走向更加成熟的階段,也會有類似於人類發展的從自我、本我向超我的進階,AI從服務於人類到與人類共情、理解人類,再到超越人類,也許只要5年10年,也許需要更久的30年50年,一定會到來。

這可能也會是人類推動AI發展的新挑戰,我們有生之年,會眼睜睜地看著AI攻陷一個又一個行業領域,那些自以為門檻比較高,不容易替代的行業相繼被人工智慧突破——律師、作家、程式設計師等,人類可能僅能保留金字塔頂端的力量,AI寫的小說可能會比大部分作家更精彩,人類甚至會沉浸於AI創作的小說、遊戲中,這在《三體》中早有預言。

在亨利·基辛格與前谷歌董事長埃里克·施密特、麻省理工學院蘇世民計算機學院院長丹尼爾·胡滕洛克爾共著的《人工智慧時代與人類未來》一書中,基辛格提出「人工智慧由人類創造,故也應由人類監管。人工智慧時代需要它自己的笛卡爾和康德,來解釋我們創造了什麼及其對人類有何意義」。

但將來到底是人類馴化AI還是被AI馴服,其實需要我們盡巨大的努力。比如現在短視頻平台充斥著由AI製作的視頻,資訊平台充斥著由AI寫作的信息,通過算法的「沉迷系統」進行推薦,你喜歡什麼,就天天給你推送什麼,這也是AI馴服人類的途徑。

人類將不得不加快自我進化的腳步,否則將淪為科幻電影中為AI提供養料的勞動者。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9e75dd896857e5b6734f188b2b16eb4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