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驢叫》想超越布列松的驢子

2023-01-19     依的薔薇

原標題:《驢叫》想超越布列松的驢子

譯者:Issac

校對:易二三

來源:Reverse Shot(2022年11月16日)

那頭驢死了——或者看起來是死了。它躺在那裡,毫無生氣,躺在一個亮著閃光燈的紫紅色深淵裡,時而給人一種煉獄般的感覺,時而又給人一種人類女性的手入畫,溫柔地撫摸著它的身體的感覺,那是一種扭曲的情慾幻想。

《驢叫》

關於這個設定和它的零散元素(作為主角的動物;溫柔的年輕女子;整個神聖/地獄般的氛圍)可能看起來很熟悉。斯科利莫夫斯基導演了這部電影,聯合編劇是經常與之合作的埃娃·皮亞斯科夫斯卡。斯科利莫夫斯基是在重複羅伯特·布列松1966年的經典傑作《驢子巴塔扎》,這部電影也以最簡單的抽象形式講述了一頭驢的生活和最終的死亡。

等等,他真的這麼做了嗎?一些網絡調查顯示,斯科利莫夫斯基接受了、但也不重視與《驢子巴塔扎》的比較。影片最初的故事應該是關於一隻狗的,直到斯科利莫夫斯基和皮亞斯科夫斯卡認為拍驢的話,更神秘,以及更容易理解。

這一切都與電影本身有關,它不斷地變換場景,混淆美學方法,並顛覆了任何明確的主題目標。正如片頭所暗示的那樣,《驢叫》是一部兼具復活和死靈的朋克行為,它將一部廣泛認可的、講述當代世界的經典作品的細節碎片化,然後將這些碎片帶入我們自己極其模糊和分裂的當下。

《驢叫》是電子舞曲混音版的《驢子巴塔扎》,在一個驚人的童話插曲中,伊歐發現自己在一個被霓虹燈照亮的夜間森林中,這是對它的真實描述。事實證明,這些霓虹燈是有實際光源的,但最初看起來(加上帕維爾·麥基汀喧囂的配樂)是以汗水和毒品為燃料的狂歡的、先驅性的裝飾物。

直到這一刻,在86分鐘的片長中,斯科利莫夫斯基的風格,雖然充滿活力,而且經常令人感到古怪(看看伊歐頻繁的低沉的極端特寫鏡頭,讓我們置身於其怪異的外星頭腦中),但要接地氣得多。

這部影片的早期場景最傾向於向布列松致敬,儘管並非毫無成效。片頭的女孩卡珊德拉(桑德拉·德拉茲馬爾斯卡飾)甚至讓人想起布列松電影中安妮·維亞澤姆斯基飾演的不幸的瑪麗,同樣把她的動物伴侶視為聖潔的懺悔者和單戀者。

然而,一旦伊歐像它的前身一樣,在不同的主人之間轉來轉去,她很快就成為了故事的附屬品。布列松的電影在法國鄉村的一隅展開,而讓-呂克·戈達爾曾說,這部影片展示了「一個半小時的世界」。《驢叫》的故事發生在「世界」中,儘管有更廣闊的實際空間(拍攝地點遍布波蘭和義大利),以及無限多孔和順從的隱喻空間。

這種情況不斷升級的荒謬,以及逐漸改變的解釋基礎的令人迷惑的感覺,都是《驢叫》的輝煌的縮影。你可以說,斯科利莫夫斯基正在努力解決主權邊界、社會經濟不穩定以及在一個日益偏離軸心的世界中強制移民的問題。你也可以說,這整個段落只不過是一個精彩的宇宙笑話,一個厚顏無恥的例子,說明了一個至高無上的存在對人類的真誠嘲笑。

就像布列松的影片中被殘忍對待的動物一樣,伊歐(由六隻不同的動物無縫地扮演)是一個不斷變化的主角——參與者和旁觀者;一個充滿樂趣和憐憫的形象;與人類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一種死氣沉沉的空洞,什麼也揭示不了。我們同情它的同時也質疑這種同情心。是環境還是動物在承擔情感上的重擔?或者是某種無形的,難以名狀的東西?

在一個令人難忘的鏡頭中,伊歐被一群喝醉的、踢足球的流氓襲擊,因為它分散了守門員的注意力,讓他們無法阻擋對方的制勝球。攝影機以一頭被打敗的驢子的視角為前提(這裡與其他地方一樣,米哈爾·迪梅克的攝影被證明可以無限地適應斯科利莫夫斯基無窮無盡的想像力所需要的任何東西)。

然後我們切換到一個令人不安的近距離特寫鏡頭,一個四條腿的機器人在田野里奔跑。它倒了。它笨拙地起身,又飛奔了一段距離。是蠢驢夢到了電子羊,還是電子羊夢到了蠢驢?也許這些影像的深不可測,以及我們各自對它們的深刻個人反應,就是全部。

對我來說,《驢叫》最特別的地方在於,它捕捉到了當下令人疏離和不安的生活節奏。沒有堅實的基礎的感覺。我們在事件和經歷中飛馳(所有事件和經歷都是同等重要的),在其他事情引起我們的注意之前,我們幾乎沒有能力反思我們經歷過的事情。伊歐沒有人類意識,這只會讓他穿越一個類人猿摩洛克式的旅程更加令人不安(在這場挑戰中,比平常更冷酷的伊莎貝爾·於佩爾躺在那裡等待高潮)。

對於所有的動物來說,只有一件事是確定無疑的,布列松想像巴塔扎在他的最後時刻(可能)處於一種優雅的狀態,而斯科利莫夫斯基在《驢叫》的謝幕中則嚴重地傾向於被牲畜放牧的荒涼。然而,影片中仍然有明顯的美,不僅在畫面之中,而且在所有可見和暗示的層面。我們無法確切地知道一頭驢是否會察覺到生活的壯麗,因為這是不可避免的。但至少斯科利莫夫斯基為它看到了這些。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9d7097f42fbdfa29e18acfd23f6aef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