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了,如何用最簡單的辦法征服古代人?

2022-02-13     中國國家地理

原標題:穿越了,如何用最簡單的辦法征服古代人?

穿越了,如何用最簡單的辦法征服古代人?

香料,是如何征服古人的?

若要問最讓古人興奮的事是什麼,那一定是 從異域回來的商隊、商船帶來了各種稀世珍寶,在世界交流極其困難的古代,一趟異國商旅往往意味著又一次會有他們從未見過的、讓人垂涎欲滴的寶貝傳過來了。

而在其中,作為 吃貨大國,食物是人們永恆的追求,尤其是新鮮的、充滿未知的味道,即使是皇帝也會為之瘋狂。

因此,想要征服古人,最簡單的辦法就是最王道的辦法: 征服他們的嘴(胃)。

那麼具體該如何操作呢?答案很簡單, 穿越前去家裡的廚房搜刮一圈即可,每個人家中的廚房,都藏有很多曾經令人痴迷、絕世罕見的絕妙味道—— 香料

胡椒

比黃金更珍貴

圖/視覺中國

胡椒,這個現代人都熟悉的香辛料,在古代曾一度是比黃金還要珍貴的 超級奢侈品

胡椒的果實是一種 漿果。在漿果的不同生長階段,利用不同的加工方法,可以得到不同顏色的胡椒產品。未成熟的胡椒經過鹽水或醋浸泡之後,再烘乾就是 綠胡椒;成熟的胡椒鹽漬後就是 紅胡椒;未成熟的胡椒水煮後再烘乾或曬乾可得到 黑胡椒;成熟的胡椒經水浸泡後去皮,再曬乾就能得到 白鬍椒

十七世紀波蘭籍天主教耶穌會來華傳教士卜米格筆下的胡椒。圖/wikipedia

兩千多年前還沒有冷凍技術,西方人發現可以 利用胡椒來腌制、存儲肉類,於是羅馬人開始從印度進口胡椒。西方人非常迷戀胡椒,那時的胡椒以粒計數,並且 與等重的白銀價值相等,不僅可以代替金銀來記帳,還可用作女性的嫁妝、租稅,甚至用作士兵的軍餉和獎勵。

在早期的歐洲,胡椒主要有阿拉伯商人通過海上絲綢之路傳到君士坦丁堡和埃及的亞歷山大港,再流向全歐。圖/《超厲害!植物學裡的中國地理》

在中國,胡椒也同樣珍貴。中國雖然是香辛料原產大國,但由於本土香辛料的種類並不是很豐富,且本土香料很受限於特定種植地區,因此在唐朝前,古人調味品並不豐富, 主要有花椒、生薑和茱萸三種香料。

花椒原產於秦嶺一帶,又稱「秦椒」。時至今日,花椒仍是當地名產。圖 / 視覺中國

花椒味麻提香,只是辣味不足生薑味辛性溫,香味不足。因此,胡椒這種異常辛香的外來香料被唐帝國引進中原後,其憑藉不僅本身就香氣誘人,更是和其它香料達成了完美的互補的特質,再加上其能完美掩蓋羊肉等主流肉食的腥氣,瞬間征服了人們的味蕾,達官貴人趨之若鶩,因而胡椒曾被稱作「 香料之王」。

誰能抗拒撒上胡椒粉的烤肉?

味道好是好,但是胡椒為什麼會成為比黃金還貴的奢侈品?這主要是由於其特殊的天性,胡椒是一種藤本香辛植物, 對生長環境要求極其苛刻。它怕冷、怕旱、怕風、怕澇,喜歡溫暖潮濕的地方,因此胡椒主要生長在印度等熱帶地區。 想在國內大規模種植,在古代是不太可能的事。

未成熟的胡椒長這樣。

因此它 只能進口,商人在運輸過程中花費時間長,路途遙遠,沿途環境惡劣,治安條件不佳,存在著極大的風險,而唐朝的上流社會對胡椒的需求巨大, 市場上供需矛盾突出,商人在流通過程中不斷加價,造成了 胡椒天價般的身位

之後很長的一段時間,胡椒成為了 財富和權貴的象徵,唐朝宰相元載專權跋扈,專營私產,家中的胡椒藏有八百石之多,將近64噸。甚至到了明代永樂年間(1402—1424年), 朝廷官員的薪俸中甚至有一部分就是胡椒。

面臨明清海禁的限制,很多商人去南洋的「萬丹王國」採購胡椒時,使用的是私鑄的錢幣。

因此,如果帶著胡椒回到唐朝以前,瞬間即可征服當地人,甚至可以天價賣出,而即使回到唐朝以後,也可以用其換取大量真金白銀。

辣椒

辣是什麼味道?

川渝地區的人們喜歡把辣椒稱作「海椒」,辣椒粉稱作「海椒麵兒」,暗示著辣椒舶來品的身份。圖/《火鍋》

現在,中國作為 吃辣大國,對辣味的喜愛遠超其他國家,然而實際上, 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裡,中國是不知道辣椒是何物的,古人六味苦、酸、甘、辛、咸、淡中的辛,即辣,主要靠食 茱萸的果子。

茱萸有吳茱萸、山茱萸、食茱萸等,圖為吳茱萸。圖/《超厲害!植物學裡的中國地理》

茱萸果是什麼味道? 辣且辣也,卻有苦味,為了吃一點心心念念的辣,以川渝為代表的、喜好辛香的南方山區人民 忍受了千年澀口之苦,若是能帶一把辣椒回到明清以前,必然能憑藉此等下飯利器征服人們的味蕾,在全國提前掀起一陣食辣之風。

中國與異域的物產交流主要有四次高潮,我們前邊提到的 胡椒便是在第二次高潮(唐朝的絲綢之路以及海上絲綢之路)中引進的,而辣椒則是在明代中後期的 第三次高潮,也就是航海大發現時代所引進。

海上絲綢之路帶來了大量異域香料。圖/《超厲害!醫學裡的中國地理》

在這次物產大交流中, 大量的農作物被歐洲人帶回亞歐大陸,中國也很快得到了這些物產,包括辣椒、番茄、茄子、馬鈴薯、番薯、菠蘿、玉蜀黍(玉米)、番豆(花生)、葵花、南瓜、腰果、豆角、等原產於美洲的作物。

這每一樣外來的未知物產,都足以掀起一波全國性的味道革命。 其中,尤以辣椒為甚。

辣椒大約在明代中後期通過海路傳入中國, 最早登陸浙江、廣東。在當時,造園的富家常委託海商尋求海域外的珍品花草,辣椒很有可能是被當作 奇花異草引進的。

最初的辣椒僅作為觀賞性植物使用。圖/視覺中國

雖然辣椒一開始在中國並不充作食物,但其辛香的特質還是很快被人們所發現,如明萬曆年間,杭州高濂在《遵生八箋》中寫道:「 番椒,叢生,白花,子儼禿筆頭,味辣,色紅,甚可觀。子種。」明確提及番椒的辣味。

彼時,富庶的東南沿海地區並未形成食辣的風尚,辣椒傳入內陸後,其辛辣特質終於在嚴重缺鹽的 貴州大放異彩。也就是說, 中國最早的吃辣椒習慣在貴州

道光年間的《城口縣誌》記載了來自貴州的「黔椒」:「俗名辣子,以其味最辛也,一名海椒,一名地胡椒,皆土名也。有大小尖圓各種,嫩青老赤,可面,可食,可腌以佐食。」這段話是中國吃辣起源於貴州的一個佐證。圖/《火鍋》

隨著清初「 康乾盛世」人口的大量增加,中國各地的人地矛盾越發緊張,可耕土地開發殆盡,人們 嚴重缺乏副食。在這種情況下,中國飲食開始呈現出以大量 鹹菜佐餐的高度農業內卷化風格。

腌制鹹菜當然需要鹽,而中國長期實行官鹽專賣,明清兩代更是實行了「鹽引」制度,給鹽疊加上多重稅收槓桿,使得 全國鹽價奇高。在這樣的背景下,貧苦的南方山區農民不得不在鹽以外另尋「下飯利器」, 辣椒藉此機會於清代中期在中國南方山地大肆擴散,成為了頂替胡椒之後的頭號辛香料。

泡椒是四川人對辣椒進行乳酸化的偉大改造。攝影 / 吳學文

後來的故事我們都知道了, 食辣的風尚從川渝地區漸漸蔓延至全國,在今天,無辣不亂已經成為了全國飲食界的主流。

可能有人想說, 帶手機、打火機、玻璃球回去進獻給皇帝,不是更能顯擺嗎?

但是, 匹夫無罪,懷璧其罪,如果帶太過超前的寶物回去,實際上危險性極大,可能活不過第二集。

所以 樸素、簡單、低調是穿越的第一法則,如果真回去了,帶上各種香料,裝作自己是口音奇怪的西域來客吧。

-END-

文、排版編輯丨武治宇

封圖來源丨據視覺中國供圖翻制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9d64ed3fde7faedbbd33f64f09f0cd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