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演俄羅斯戲劇《華沙旋律》 張可盈:深刻的情感是跨越國界的

2024-11-01     封面新聞

封面新聞記者 粟裕

10月31日,北京人藝新戲《華沙旋律》舉辦媒體見面會。導演張彤,主演張可盈、杜子俊亮相。

《華沙旋律》由俄羅斯劇作家列奧尼德·佐林創作,描寫釀酒專業的俄羅斯男孩和學習聲樂的波蘭女孩在戰爭後相遇、相愛,但又因當時的通婚禁令被迫分開,十年後和二十年後,二人兩次相遇,但仍然不可避免地走向各自的人生道路,終生再無交集。該劇在上世紀六十年代上演。

《華沙旋律》海報。主辦方供圖

《原野》後首次挑戰外國戲劇

「從內心去感受角色」

上月,張可盈因主演話劇《原野》收穫觀眾好評。此次出演外國戲劇,她認為是一次新嘗試。「演員並不是模仿外國人的表達方式,而是需要從內心去感受角色,需要理解她的一切。人性永遠是共通的,深刻情感是跨越國界的,我相信觀眾也能感受到。」

談及挑戰,張可盈表示,自己沒有正式演過小劇場的戲,這次表演跟大劇場、影視劇的表演分寸感有一些不同。在兩個人的話劇舞台,跟對手的交流也十分重要,她表示,男女主角的情感深厚且複雜,跟搭檔的默契配合才能有好的作品呈現給大家。

如何走進角色?張可盈表示,排練時做過大量練習,學會如何打開自己。探索角色的過程,也是探索自己的過程。「把過去的表演方式和感受清零,找到這部戲的新鮮感和表達方式,這對我來說是非常好的成長。」

主演張可盈、杜子俊。主辦方供圖

作品指向人性與命運

帶領觀眾尋找人生意義

「我覺得這不只是一個愛情故事。」青年導演張彤介紹,這部以愛情為主線的作品,背後展示的是戰爭帶來的巨大創傷。「經歷過戰爭的人對未來的未知性有著巨大恐懼,他們該如何面對自己的生活?戰爭摧毀的,無法彌補。所以我們在心底呼喚和平,珍惜和平。」選擇這樣一部講述愛情、命運與戰爭的作品,主創們相信當它指向人性與命運的內核時,能與當下觀眾產生連接,從而擊中內心。希望觀眾走進劇場,與劇中人一起尋找人生的意義與愛情的真諦。

該劇也是杜子俊首次表演「雙人劇」。他說,兩個人的表演更專注彼此的溝通交流,更專注角色和人物之間的關係。「每個演員可能都是從小角色開始,慢慢讓更多的觀眾看到你的展現,感謝北京人藝給我這樣的機會。」

北京人藝院長、本劇藝術指導馮遠征表示,希望在小劇場上演一些有分量的戲,讓劇目更加多樣化。這部戲是愛情又不簡單是愛情,它跨越了時間和歷史,同時也希望劇中的愛情可以跨越時空,打動當下的觀眾。

沒有刻意「本土化」

力圖展現作品原貌

導演張彤。主辦方供圖

如何呈現一部俄羅斯作品?張彤以導演視角對作品進行了重新翻譯修訂。「這種翻譯沒有刻意去實現本土化,而是力圖展現作品原貌。我覺得原文作者的表達更直白,我希望翻譯出的語言更接近作者的風格。去掉情緒表達後,能更現實、更有力量。」

作品中大量的時代、戰爭背景都通過對話來實現。張彤的修訂使得台詞背後的「潛台詞」更加豐富和明確,觀眾能直接通過演員的對話,感受到人物的經歷,捕捉到人物性格和態度。

馮遠征表示,兩位演員將著力塑造出人物所處的不同階段對自我和世界的不同理解。通過對人物內心的挖掘,表現出背後的生活經歷。

據悉,該劇將於11月21日登上北京人藝實驗劇場的舞台。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9d14dbe17b17237ecad18b8dafdf56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