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位於我國華東內陸、長江下游,長江、淮河橫貫東西將全省分為數個不同的地理單元,山川秀美、人文薈萃。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安徽形成了徽州文化、淮河文化、皖江文化、廬州文化等多元文化,清朝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正式設省,以省內安慶、徽州兩府首字而得省名,稱安徽省。
現在,安徽共有十六個地級市,省會為合肥市,但在建國初由於皖北、皖南情況各不相同而並未設安徽省,分開成立了皖北行署區、皖南行署區兩個省級行署區。1949年4月21日渡江戰役發起後,皖南迅速解放,皖南行署區於1949年5月成立,專署初駐屯溪,同年7月遷往蕪湖,管轄原安徽省長江以南部分。
皖北行署區成立於1949年4月,專署駐合肥,管轄原安徽省長江以北部分及河南一縣、江蘇三縣。1951年底皖南、皖北兩大行署區於合肥合署辦公,1952年8月兩大行署區正式合併為安徽省,其中原屬河南的永城縣,原屬江蘇的江浦、蕭縣、碭山這四個縣也分別劃回原省。現在,這四個縣分別為安徽、河南、江蘇三省之地。
永城,位於河南省最東端,地處河南、安徽、江蘇、山東四省結合部,其三面被安徽省包圍,僅西北與河南夏邑相鄰,素有「豫東門戶」之稱。永城歷史悠久,秦時縣境即已置縣,隋朝設永城縣,金時曾升為永州,明清時均屬河南歸德府。抗日戰爭時期,永城曾為豫皖蘇邊區政府駐地,1945年改稱雪楓縣。
解放戰爭時期,雪楓縣隸屬於豫皖蘇邊區第三專區,1949年3月復稱永城縣,1949年4月皖北行署區成立後隸屬於皖北行署區宿縣專區。此外,戰爭時期還曾設有雪渦、雪商亳等邊縣。1952年1月,皖北行署區宿縣專區永城縣劃歸河南,隸屬於商丘專區。現在,永城為河南省縣級市,由地級商丘市代管。
蕭縣、碭山兩縣均為歷史悠久的千年古縣,明屬南直隸徐州,清朝安徽、江蘇分置後屬江蘇徐州,均為清朝時期徐州「老八縣」之一,解放戰爭時期兩縣均曾屬豫皖蘇邊區第三專區。1949年初,兩縣曾劃歸河南省商丘專區,皖北行署區成立後屬宿縣專區。1952年8月安徽省人民政府成立後,蕭縣、碭山隸屬於安徽省宿縣專區,1953年2月兩縣劃歸江蘇省徐州專區。1955年為解決洪澤湖治理問題,泗洪、盱眙兩縣劃歸江蘇,蕭縣、碭山兩縣復屬安徽宿縣專區,現在兩縣未安徽省地級宿州市轄縣。
江浦,為江蘇舊縣名,其設縣於明初,明屬南直隸應天府,清朝屬江蘇省江寧府。解放戰爭時期曾於江浦設江全辦事處,1949年初改為江浦縣屬江淮行署五專區,後屬皖北行署區滁縣專區。1952年8月屬安徽省滁縣專區,1953年1月重新劃歸江蘇,屬揚州專區,現在江浦縣已經撤銷建制,2002年南京市浦口區、江浦縣合併設新浦口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