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名記者進百村|大英縣回馬鎮山河村:創新探索出「五聯模式」,後進村變示範村

2021-02-23   遂寧新聞網

原標題:百名記者進百村|大英縣回馬鎮山河村:創新探索出「五聯模式」,後進村變示範村

村名片

大英縣回馬鎮山河村由貧困村枯井村和非貧困村蘆林溝村合併而成。曾經的山河村偏居三鎮交匯處,除了山就是溝,人多地少,基礎設施建設滯後,村集體經濟收入為零,群眾怨言大,是一個遠近聞名的窮山村,村民舉家外出務工的現象十分普遍。脫貧攻堅工作開展以來,山河村以黨建為引領,實現了村集體經濟從無到有、從有到優的跨越,用實際行動在原來貧瘠的土地上描繪出一幅鄉村振興的新畫面。

大事記

2014年,原枯井村被評定為省級貧困村。

2017年,原枯井村成功退出貧困村序列。

2018年,原枯井村成功創建為省級「四好村」。

2019年,原枯井村所有貧困戶全部脫貧。

2019年,原枯井村與蘆林溝村合併成為山河村。

2020年,山河村被評為2019年度四川省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工作示範村。

《遂寧日報》2月23日03版截圖

鄉村振興路

大英縣回馬鎮山河村以黨建為引領,創新探索出「五聯模式」——

後進村變成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示範村

「夾皮溝」「宛如一口枯井」「只有跑到外面打工討生活」……這是村民對曾經的山河村的生動表述。而如今的山河村,已是省市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工作示範村,村裡「1+5」產業發展熱火朝天,水泥路暢通整潔,一棟棟精緻的易地扶貧搬遷安置房錯落有致,山河村成了大家取經學習的榜樣。

山河村易地扶貧搬遷集中安置點。

加強黨建

讓基層戰鬥堡壘強起來

村民富不富,關鍵看支部。走進山河村,新建成並投入使用的村兩委辦公室和黨群服務中心乾淨整潔。「2019年度四川省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工作示範村」「2019年度遂寧市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工作示範村」兩塊牌子格外引人注目,讓人很難想像這裡曾經是黨組織軟弱渙散村,全村沒有一個產業、集體經濟為零。

為了解決村黨組織軟弱渙散問題,進一步發揮基層戰鬥堡壘作用。近年來,山河村黨總支部通過黨建引領不斷凝聚合力。通過常態化開展「兩學一做」、「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主題黨日活動、城鄉黨建結對共建等活動,讓山河村黨總支部面貌煥然一新,凝聚力也更強了,為發展壯大集體經濟、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奠定了堅實基礎。

在山河村黨總支部書記徐永看來,發展村集體經濟只有採取「黨建引領、支部帶動、合作社推動、農戶參與」的機制,其中黨建引領排在第一位。正是基於此,在產業發展中山河村始終堅持公開、透明、規範的原則,嚴格落實「四議兩公開一監督」、村務財務公開和村帳鎮管制度,發動群眾積極參與到村級各項工程項目建設中來,自覺接受群眾監督。並建立健全項目申報審批、責任追究等各項管理制度,規範項目資金的監督管理,做到用制度管人、管錢、管事。

夯實基礎

讓鄉村基礎設施好起來

以前,山河村村民要去大英縣城,必須經過一段泥濘的土路,然後翻過一個埡口,才能走到隆盛鎮,坐上去大英縣城的班車。出行難成了該村村民刻在骨子裡的記憶。

要想富先修路。近年來,山河村通過積極爭取中省市縣各級扶持資金,新建了村道4.3公里,同時擴建了村道路2.3公里,特別是打通了7組到隆盛鎮紅岩村的1.3公里道路,將過去到隆盛鎮20多分鐘的車程縮短到5分鐘。如今的山河村四通八達,到大英縣城只要30分鐘車程。在修路的同時,水利設施建設也在山河村火熱開展起來。在各級黨委政府的幫扶下,山河村爭取到了小農水等專項資金,新挖安全飲水井30口,整修老堰塘2口,建設大小堰塘8口,新建攔河堰2處,清淘攔河堰5處,新增蓄水5萬立方米,新建提灌站1個。這些水利工程的建設,使得村子不再「口渴」。

在山河村黨群服務中心對面,標準化的村衛生室格外醒目,衛生室里不僅設置了診斷室、藥房、治療室、觀察室等,還建有「空中醫院」遠程會診系統,村民在村裡就能接受專家會診,實現了「小病不出村」的醫療衛生服務。同時,山河村通過易地搬遷、建設安置房和集中供養的方式,建設易地搬遷集中安置點、集中供養中心,實施危房改造、消除土坯房行動,全村安全住房保障率達100%,實現了村民病有所醫、住有所居、老有所養。

創新模式

讓「1+5」產業格局熱起來

路通了,水活了,錢有了,產業怎麼搞?集體經濟如何破零?這些又成了擺在山河村面前的難題。山河村黨總支部因地制宜、創新思路,探索出資本聯投、生產聯營、經營聯動、效益聯贏、風險聯控的「五聯模式」,大力發展產聯式合作項目。

產業發展「五聯模式」讓山河村2017年集體經濟收入達到了5萬餘元,實現了村集體經濟破零。「100畝雷竹產業,投入產業發展資金10萬元、幫扶資金5萬元;肉牛養殖產業投入產業扶持基金60萬元,小額信貸12萬元……」2017年以來,大英縣委、縣政府通過建立縣鎮(鄉)兩級村級集體經濟發展專項基金、要求幫扶部門加大幫扶力度等措施,進一步加大對脫貧村集體經濟扶持力度。山河村借著這股東風,乘勢而上,成立談神咀種植養殖專業合作社,優化聯動發展模式,採取「合作社+農戶+基地」的模式發展產業,以「五聯模式」為核心,按照「適度規模,一社一品」的理念,形成了以肉牛產業為主導產業,稻田養蝦、烏骨雞養殖、雷竹、水產養殖、光伏發電共同發展的「1+5」產業格局。

2019年,山河村獲得了中省市縣財政扶持村集體經濟扶持資金100萬元,山河村將這筆資金投入到水產養殖和肉牛養殖產業發展壯大中,為該村集體經濟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在山河村村頭,雪白的牆面上,寫著這20個鮮紅的大字,山河村黨總支部正以黨建為引領,用活用好各級扶持資金,不斷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帶領村民走在共同富裕的路上。

創業致富經

趙金強

從鄉村醫生到致富帶頭人

「還有400多隻雞了,買的人多得很,不愁銷路。」日前,記者看見趙金強時,他正在村衛生室給村民拿藥。如今,趙金強不僅是醫生,還是一名致富帶頭人。

「我從1990年就開始行醫,2018年的時候才承包了近20畝地,開始發展產業。」趙金強說,其實自己早就想發展產業了,就是下不了決心。「這兩年國家鼓勵大家發展產業,還給了很多政策,特別是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讓我下定了決心。」

2018年下半年,趙金強將自家土地和周邊的土地以400元/畝的價格承包下來,種起了果樹,養起了林下雞。「果樹主要種了300多棵胭脂脆紅桃和100多棵脆紅李,2021年就要全面掛果了。」趙金強說,自己還在果樹下面養了雞,剛開始的時候由於缺乏經驗,雞養得較少,盈利不多。「養了一年就有經驗了,2020年就養了2000多隻雞,毛利潤達到了20餘萬元,另外水果收益可以達到2萬餘元,收入還是很可觀的。」

在趙金強的朋友圈,有很多趙金強自己發布的產業信息,正是這些信息,打通了趙金強的產業銷路。「90%的雞都銷往成都,都是通過我和我兒子、女兒的朋友圈銷出去的。」趙金強說,很多客戶看到朋友圈後,都通過微信下單買雞。「他們在微信上把地址發給我,我直接殺好抽真空給他們快遞過去,一條龍服務,很方便。」

客戶的口口相傳拓寬了趙金強的銷路,也增強了趙金強發展產業的信心。2021年,趙金強給自己的產業算了一筆帳:養雞收益30多萬,水果全面掛果收益10萬餘元,除去成本,全年產業凈收益可達10萬元。

對於未來,趙金強已有一番想法。「就是要搞好自己的本職工作,發展好自己的產業,帶動村民共同致富。」趙金強說,2021年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開局之年,自己也被選為山河村黨總支委員,將發揮自身優勢,帶動村民發展產業,助力鄉村振興。

百姓幸福事

入職鄉村公益性崗位

脫貧戶變為「工薪族」

「現在生活好嘛,每個月都有固定收入,我和城裡的『工薪族』也沒啥差別。」日前,記者看見脫貧戶蔡隆玖時,他正在村裡的養雞場忙著喂雞。

蔡隆玖所說的固定收入,來源於在村裡的公益性崗位養雞場務工所得的收入,在山河村,有不少像這樣的公益性崗位為貧困戶提供穩定性收入。

「我們村的公益性崗位包括養牛、養雞、保潔等。」山河村駐村幫扶隊隊員彭震介紹,公益性崗位的設定是為了解決建檔立卡貧困戶的收入問題,讓他們能夠通過在公益性崗位務工獲得收入,過上更好的生活。「在公益性崗位上班收入還是不錯的,就拿養雞來說,一個月可以掙1000多元。」

養牛等公益性崗位讓村民有了穩定收入。

2017年山河村實現貧困村退出,公益性崗位也不再局限於讓貧困戶就業,村民鄧建華就是其中之一。

為了照顧母親,2020年9月,鄧建華放棄了在外的工作,回到了村裡。考慮到鄧建華的現實情況,村裡就將養牛場的公益性崗位提供給鄧建華,讓他能夠在照顧母親的同時可獲得穩定收入。

「現在每個月我都有1500元的收入,還是很不錯的。」鄧建華說,公益性崗位的收入雖然沒有在外面打工高,但是能照顧到老母親,他很滿意。

除了固定公益性崗位,山河村還開發了臨時性的公益性崗位。近年來,山河村累計提供固定公益性崗位8個,臨時務工3000餘人次,帶動226戶(貧困戶78戶)農戶年均增收1000餘元,真正實現了互利共贏。2020年村裡的建檔立卡貧困戶年人均純收入達9194元,較2019年同比增長33.47%。

駐村幫扶記

大英縣回馬鎮山河村第一書記劉剛

老百姓的事就是自己的事

2018年,劉剛來到回馬鎮山河村(原枯井村)擔任第一書記,在前一任第一書記和村兩委幹部的共同努力下,2017年山河村已成功退出貧困村序列,但基礎設施建設仍然比較滯後,產業發展也才剛剛起步,村裡還有一部分建檔立卡貧困戶沒有脫貧摘帽,距離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仍有不小的差距。

脫貧攻堅是一場硬仗,在部隊鍛鍊多年的劉剛深知要打勝仗就必須得身先士卒、不怕辛苦、不懼艱辛。「不拿自己當外人,村裡的事情就是自己的事情……」從來到村裡第一天起,劉剛就下定決心,要始終把全村的脫貧攻堅和發展作為己任,真抓實幹,時刻戰鬥在脫貧攻堅第一線,真心實意為貧困群眾排憂解難,與老百姓共謀發展大計。

幫助貧困群眾爭取危房改造資金、義務幫助困難老人修補漏雨房頂、鼓勵指導有條件的貧困群眾養殖小家禽增加家庭收入、協助貧困群眾銷售農副產品……對待涉及群眾利益的事情和群眾遇到的困難,劉剛總是事無巨細,帶領駐村工作隊隊員全心全意幫助群眾解決問題。

在村集體經濟發展上,劉剛帶領駐村工作隊隊員和村兩委大力發展肉牛養殖和烏骨雞、雷竹、生態小龍蝦、生態水產養殖、光伏發電等產業,形成了「1+5」的產業發展格局,並探索出了資本聯投、生產聯營、市場聯動、效益聯贏、風險聯控的「五聯模式」,確保合作社和農戶雙贏雙收。

2020年山河村集體經濟收入突破了20萬元,在劉剛和駐村工作隊隊員、村兩委的共同努力下,這個昔日落後貧窮的小山村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成了遠近聞名的「四好村」。

記者手記

黨建引領

激發鄉村振興活力

從貧困村到全省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示範村,在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工作中,山河村通過黨建引領,讓基層黨組織戰鬥堡壘作用強了起來,在基層黨組織的帶領下和各級部門的幫扶下,山河村基礎設施逐步完善,產業發展日益壯大,最終成功實現了華麗蝶變。

目前,我們正在由脫貧攻堅向鄉村振興戰略轉型,實現鄉村振興,基層黨組織建設尤為重要。必須要圍繞「黨建+」推動基層黨建和鄉村振興深度融合、齊頭並進,把黨員組織起來,把人才凝聚起來,把群眾動員起來,以黨建引領激發鄉村振興活力,努力探索獨具特色的振興道路。我們也相信,在黨建引領之下,山河村的發展之路會越來越寬

來源:全媒體記者 楊樹林 范晶

編輯: 張霽雯

責編:林 敏

審核:冉啟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