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學習不好還能治?最近,「學習困難」門診火了

2022-08-22   小小包麻麻

原標題:孩子學習不好還能治?最近,「學習困難」門診火了

最近,關於「學習困難」門診的話題登上了熱搜。

一位父親帶著孩子去復旦大學附屬兒科醫院做體檢,突然聽到廣播上說:「學習困難科某某某,過來接受檢查。」

他看了眼大螢幕,發現確實有這個診室。

這位父親哭笑不得,表示要是自己小時候有這個診室的話,也不至於當個學渣了

有媒體了解到,這所醫院的「學習困難」門診已經開設了有兩年時間。

開設以來,每周四下午開診,每次限號20個,幾乎每周都是滿約的狀態,至今已經接診和幫助了1500多名學習困難的孩子。

「學習困難」門診不止上海這一家醫院有,首都兒科研究所、天津市兒童醫院、武漢兒童醫院等不少醫院也都開設了,並且在今年暑假期間極為火爆。

相比之下,首都兒科研究所附屬兒童醫院的「學習困難」門診更誇張,僅僅放號3分鐘就一搶而空了。

關於這類診室,微博評論區不少網友調侃:

30多歲了,還能去看嗎?

麻煩開設一下起床困難症門診!

請問有沒有成年人賺錢困難科?

……

然而,玩笑歸玩笑,那些真正需要幫助的孩子值得被家長和老師看到。

不是孩子「笨」「欠揍」

有可能是真的病了

「孩子做啥都好,就是不能做作業」

關於孩子學習困難這事兒,相信不少家長都有共鳴,這類的新聞,幾乎每隔一段時間就要霸占一次熱搜榜。

什麼家長輔導孩子寫作業,氣哭,崩潰到錘牆,氣到痙攣手成雞爪,氣到「不省人事」,氣到想要斷絕親子關係……

站在崩潰的邊緣,更多家長會覺得是自己病了,而不是孩子。

然而,事實可能恰恰相反。

新聞上看到一孩子,從上小學一年級成績就不斷下滑,從中等一直滑到墊底。

對於孩子的日常表現,媽媽更是很崩潰,課堂上小動作多,摳摳這、摸摸那,寫作業的時候分不清5和2、6和9、3和8,說話也是語無倫次……

去「學習困難」門診一查,才發現孩子患有「注意缺陷多動障礙共患學習困難」。

有專家表示,孩子學習困難的患病率還是比較高的,國外報道患病率5%-15%,國內報道5%-10%,男女比例:4.3:1。

這意味著:100個孩子裡,可能有10個左右的孩子有學習困難的情況。

他們因為異於常人的「低能力」,經常被貼上「笨蛋」「調皮搗蛋」「不愛學習」「學習不用功」之類的標籤,被家長、老師用糟糕的語言批評、抨擊,甚至被周圍同學嘲笑。

由此還引發了孩子更嚴重的心理問題。

復旦大學附屬兒科醫院心理科主任朱大倩表示,正是因為很多家長缺乏對這種病的認知,通常是出現了比較嚴重的情況、走投無路了,才帶孩子到醫院就診。

如何判斷孩子

是不是「學習困難」

《北京市自我報告學習困難初中生心理健康狀況》這篇論文,這樣定義「學習困難」:指的是一種或多種基本心理過程障礙,包括語言使用、說話、書寫等,使人在聽、讀、寫或數學計算等活動中表現出不完整的能力。

專家表示,導致孩子出現「學習困難」的原因大致分為兩種:

一種是神經發育障礙。

比如,「注意缺陷多動障礙」,孩子因神經發育不完善,難以集中注意力,以至於在學習的時候容易分心、發獃、畏難,直接影響學習成績。

還有一種情況是,孩子雖然智力正常,但在某項特定的學習能力方面存在發育落後的情況,比如學習技能障礙、閱讀障礙、書寫障礙、計算能力障礙等,進而會影響相對應學科的成績。

央視紀錄片《我不是笨小孩》中,那三個患有閱讀障礙的孩子,就是典型的「學習困難」病例。

歌手蕭敬騰曾在自傳《不一樣》中提到,因為患有閱讀障礙,小時候,他沒辦法分辨洗髮水和沐浴露的標籤;看電影字幕,需要10遍才能理解。

閱讀障礙孩子看到的文字

另一種是情緒和精神心理障礙。

孩子對新環境難以適應,緊張、焦慮、情緒低落,課堂上無法集中注意力、精力減退,遇到困難不自信、容易放棄。

或是因為遭受情緒問題和學習退步雙重打擊之後,出現逆反心理,沉迷網絡、遊戲,喪失對學習的興趣等。

專家表示,一旦孩子確診「學習困難」,特別是神經發育障礙引起的學習困難,是需要接受藥物治療、行為治療、專業的康復訓練等正規治療的。

首都兒科研究所附屬兒童醫院一主治醫生說,如果孩子有以下表現,都可以帶他去「學習困難」門診看看。

寫作業費勁,閱讀時經常讀錯、漏字、加字,讀後不會歸納主題;

在書寫時字寫反、筆順寫錯;

寫作業時不會寫或明顯亂寫,糾正後仍會寫錯;

學校老師反映孩子上課聽不明白,雖然認真聽課,但老師的提問不能回答,在老師引導、提醒下仍然不能作答。

「吃藥」的是孩子

生病的或許是父母

有些孩子「學習困難」,原因並非在孩子,可能在父母。

河北一所醫院「學習與適應門診」的醫生表示,他們開設這樣一個門診,主要是幫助家長更好地了解孩子,幫助孩子更好地認識自己,更好地學習。

這樣的初衷不免有些「諷刺」,了解孩子、幫助孩子更好地學習不是父母的本分嗎,什麼時候開始都需要外部輔助了?

有媒體發現,「學習門診」的突然爆火,得益於兩類父母:

一種是在發現孩子的問題後,抱著科學治療的態度,真的帶孩子來看病的父母;

還有一種是把它當作「神仙門診」,期待孩子看完「病」能飛速提高成績的父母。

不得不說,「學習困難」門診的設立,對那些真正有「成長問題」的孩子和焦慮中的家長來說,真的是場及時雨。

它打破了父母、老師對「差生」的刻板印象,拯救了一個個正在「墮落」的孩子。

但是,「學習困難」門診不是「萬能藥」。

畢竟,再厲害的「學習困難」門診,也沒有變「學渣」為「學霸」的超能力,解決不了「家庭教育」的根本問題。

面對長期擅長給孩子製造問題的父母,被臨時治癒的孩子可能還會再陷入「病態」。

比如:

父母長期棍棒教育,導致孩子過早產生「叛逆心理」;

父母「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心理支配,嚴重擠壓孩子的睡眠和運動時間;

父母經常提醒孩子「自己的犧牲」,給孩子太多心理壓力;

父母忙於工作或娛樂,無暇顧及孩子,缺乏高質量陪伴;

父母長期不信任孩子,懷疑孩子不想學習;

……

記得今年年初的時候,看過一個這樣的熱搜。

湖北武漢,一女孩在開學前趕作業,眼睛突然看不清作業本上的字了。

她把情況告訴媽媽,媽媽覺得她是不想寫作業,故意「裝的」,即便孩子走樓梯摔跤,家人還是認為她在演戲。

就這樣拖了有一個星期,女孩才被帶去醫院,經過檢查發現,孩子原來是得了球後神經炎,視力已經嚴重下降,據說後來經過治療,也沒能恢復到正常水平。

相比帶孩子盲目看病,懷疑孩子、不信任孩子,採用各種極端方式給孩子製造「學習動力」,

理解孩子、愛孩子,給孩子營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環境,用更加科學、理性的教育方式來培養孩子,才是我們這些當父母的最應該做的吧!

畢竟,孩子不會按照父母期待的那樣長大,

而是會仿照父母的樣子長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