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國成立初期,不少特務仍潛伏在大陸,為了維護國家利益保護人民安全,曾多次展開反特行動清除隱患。
在這一時代背景下,一種名為「反特片」的電影類型應運而生,並在此後幾十年風靡全國,受到無數觀眾的喜愛。
彼時的電影創作者剛剛經歷了戰爭的洗禮,又身處反特行動的環境中,所以他們在拍攝反特片時,其中不少緊張刺激的情節就源自他們的親身經歷。
比如1961年上映的《51號兵站》,就是根據本片編劇的親身經歷改編。
影片上映後十分火爆,連映數月觀眾仍然絡繹不絕。
以至於當時都在流傳這麼一句話,「有中國人的地方,就有《51號兵站》」,可見本片早已成為那一年代國人共同的銀幕記憶。
01、男主角的原型來自本片編劇
《51號兵站》的製作方,是上海電影製片廠分廠之一的海燕電影製片廠。
海燕電影廠製作的影片質量一直非常穩定,像《李雙雙》《白求恩大夫》《羊城暗哨》等經典之作都是出自這一電影廠。
《51號兵站》也不例外,海燕廠對這部電影非常重視,找來《喬老爺上轎》的導演劉瓊執導。
影片以抗日戰爭時期的上海灘為背景,講述了上海的地下兵站因叛徒告密被毀,地下黨員梁洪偽裝成幫會老大的關門弟子「小老大」,在敵人的層層布防下,為我黨秘密運送軍用物資。
片中小老大的人物原型之一,正是本片編劇之一的張渭清。
張渭清從小在上海長大,後來加入共產黨後也在上海秘密參加過抗日救亡工作。
1941年,身為新四軍一師後勤部軍需科長的張渭清,接到領導的指示前往上海建立秘密兵站,負責採辦鋼管、藥品、無線電等物資。
但想在敵人的眼皮子底下採辦物資談何容易,於是他先是以商人身份和青龍港洪幫的老大搭上關係,之後又以「小老闆」的身份將寶豐銀行作為秘密根據點。
之後張渭清又買通了偽海防大隊隊長,假裝成走私販子有驚無險地將貨物運送到根據地。
此外,他每次和地下黨的同志聯絡時,都得穿著日本軍服,以「和平軍」的名號掩蓋身份,這才讓他得以躲過海關、水上警察等重重障礙。
在個人真實經歷的基礎上,張渭清又採訪了不少老地下黨及其家屬,和張渭清一樣,他們也曾冒著生命危險為我方運送重要物資,也有人為此獻出了自己的生命。
正是有如此豐富的素材支撐,本片的故事才能做到曲折驚險又具有高度的真實性,這讓本片也得到了領導的肯定。
《51號兵站》製作完成後,先是送到了陳賡大將那裡審閱。
陳賡曾在中央特科工作過,有著多年潛伏經驗的他對這部電影認可度很高,覺得非常還原當年地下黨的潛伏情形。
在真實的基礎上進行戲劇化加工,這是那一年代的反特片最鮮明的特點,也深深影響著後來反特片和諜戰片的發展。
02、梁波羅替換孫道臨出演男主角
在劉瓊導演看來,《51號兵站》想拍得精彩好看,不僅靠劇本,演員的選擇是非常重要的一點。
對於男主角梁洪的人選,劉瓊一開始想讓表演經驗豐富的孫道臨出演。
但孫道臨覺得自己年紀有些大,不太符合片中角色的定位,於是婉拒了導演的邀約。
就這樣,年輕俊朗的「新人」梁波羅幸運得到了這個難得的機會。
1959年,剛從上戲畢業的梁波羅被分配到海燕製片廠,作為新人的他出演了電影《向海洋》,正式踏上演員的道路。
梁波羅在外形上有很大的優勢:挺拔的鼻樑,深邃的眼神,稜角分明的臉上寫滿了正氣。
正是出挑的形象讓梁波羅得到劉瓊的肯定,非常符合劉瓊對「小老大」梁洪的想像。
得到這樣一個機會,梁波羅自然非常激動;但隨之而來的是焦慮和緊張:缺乏表演經驗的他不知道如何把這個如此重要的角色演好。
再加上和他搭戲的還是孫道臨、李瑋等經驗老道的演員,這更是讓梁波羅壓力倍增。
幸好幾位表演界的前輩在片場給了他不少幫助,他也會認真觀察他們的表演,從中揣摩表演的精髓。
特別是飾演情報科科長馬浮根的李緯,他細緻絲滑的演技讓梁波羅至今都難以忘懷。
李緯非常懂得通過小細節來塑造人物,比如他常常佩戴的那副金絲眼鏡,更能凸顯出角色「斯文敗類」的性格特質。
他也非常善於用眼睛來表演,往往一個眼神飄過,我們就能從中感受到這個角色的老謀深算盤算與刁鑽狡詐。
比如在試探小老大身份的時候,馬浮根用幫會的黑話試圖讓小老大露出破綻,眼神死死盯住對方,其中又有著不容分說的陰狠,表演功底可見一斑。
在向各位前輩虛心討教之餘,梁波羅還專程到監獄見了幾位青幫的老混混,從他們那裡學習幫派分子的言談和做派。
梁波羅的一番努力也讓他成功塑造了一個果敢機靈,又充滿陽光青春氣息的人物形象,深得觀眾喜愛。
03、梁波羅轉行歌手
「小老大」成就了梁波羅的職業生涯,也讓這個名字成為他的代號,很多觀眾一提起梁波羅,第一時間想起的仍是這個經典角色。
可惜的是,由於種種原因,處於上升期的梁波羅有十年時間沒有再演過戲,直到70年代末期才重返大銀幕,並在《子夜》《沙漠駝鈴》《藍色檔案》等片中也奉獻了精彩的表演。
但熱愛音樂的他在80年代開始轉向唱歌,還推出了自己的獨唱專輯。
如今已經86歲的梁波羅雖然息影多年,但身體仍然十分康健,偶爾還會參加節目的錄製。
值得一提的還有孫道臨,雖然推掉了男主角梁洪的角色,但卻作為「綠葉」客串出演了政委一角。
70年代後孫道臨開始演而優則導,導演了《雷雨》《詹天佑》等片,最終於2007年去世。
憑藉馬浮根一角大放異彩的李瑋,在本片後又主演了《飛刀華》,同樣得到大眾的喜歡。
80年代,演技愈發老練的李緯在《沒有航標的河流》《阿Q正傳》《菊豆》等片又接連締造深入人心的角色,2005年86歲的他因病去世。
影片陣容豪華,還有仲星火客串特務、顧也魯飾演的宋先生、畢克飾演的王情報員、鄧楠飾演的黃元龍、吳雲芳扮演姨太太、陽華扮演五金店老闆等,他們都貢獻了精彩的演出。
紮實的劇本,演員生動的表演,共同成就了這部經典作品的問世,也讓這部電影的影響力經久不衰。
在影片上映後的幾十年里,又被改編成連環畫、電視劇等形式,影響著幾代人的生活。
去年,由本片改編的同名話劇也在上海上演,劇團為此還找來梁波羅擔任顧問,保證了話劇本身的原汁原味。
即便是幾十年後也不會被觀眾忘記,這正是經典老片的魅力所在。(撰文:皮皮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