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在給歐洲經濟「帶來噩夢」

2024-10-28     國際在線

德國財政部長林德納日前在華盛頓舉行的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和世界銀行秋季年會期間警告,如果美國對歐盟發動貿易戰,或將招致報復。

林德納表示,如果特朗普在11月大選後重返白宮,美國今後會採取何種貿易政策將成為關鍵問題。

「我們需要通過外交努力說服白宮新主人,與歐盟發生貿易衝突不符合美國的最佳利益。(如果美國真的這樣做)我們將不得不考慮報復……貿易戰從來沒有贏家,只有輸家。」

美國消費者新聞與商業頻道網站報道截圖

歐洲成「美國優先」頭號犧牲品

林德納的警告反映了歐洲在經濟持續低迷陰霾下最大的擔心。

在當地時間26日結束的年會期間,IMF發布了最新的《世界經濟展望》報告,在對今年全球經濟增長預期保持不變的情況下,上調了對美國的經濟增長預期,同時下調了對歐洲的預期。

IMF警告,如果歐洲不能提高生產率並保持競爭力,其與美國之間的經濟增長差距恐將進一步擴大。

歐洲新聞網:根據IMF的最新預測,美國經濟今年增長率上調至2.8%,2025年上調至2.2%;歐元區今年經濟增長率預計僅為0.8%,明年的預測值也下調了0.3%。而作為歐元區最大也是表現最差的經濟體,德國經濟受製造業持續疲軟等因素拖累,預計今年將收縮0.3%,明年將零增長。

有分析指出,歐洲經濟表現低迷固然有公共投資不足等自身制度性和結構性原因,但來自美國的消極影響不容忽視。

貿易問題是特朗普2017-2021年任期內最為核心的優先議題。為了最大限度減少貿易赤字,特朗普政府不惜對主要貿易夥伴發動貿易戰。

作為美國親密盟友和主要貿易夥伴的歐洲不僅未能被區別對待,反而成了「美國優先」的頭號犧牲品。

在「特朗普1.0」時代,美國已經對來自歐盟的鋼鐵、鋁、奶酪、葡萄酒等一系列商品徵收了懲罰性關稅。

「德國之聲」網站報道截圖

在今年美國總統選戰期間,特朗普更是多次宣稱,「關稅是有史以來最偉大的發明」,自己一旦當選,將對所有進口產品徵收10%至20%的統一關稅,「無論它們來自哪裡」。

「不管誰上台,美國都會搞保護主義」

諷刺的是,儘管美國從特朗普執政時開始就好一頓「美國優先」式操作,可時至今日,美國既沒能讓製造業回流本土,也沒能改變對歐盟貿易的逆差狀態。

更諷刺的是,高喊「美國回來了」的拜登政府表現得並沒有更仁慈,而是通過出台《兩黨基礎設施法案》《晶片與科學法案》《通脹削減法案》等保護主義貿易投資政策,繼續大肆扭曲全球產業鏈供應鏈,時刻惦記著把「歐洲之危」變成「美國之機」。

拜登退選後,接力代表民主黨競選總統的美國副總統哈里斯同樣讓外界大失所望。

美國《外交》雜誌就曾發文指出,儘管哈里斯和特朗普在很多問題上的立場大相逕庭,但在實行保護主義問題上卻有著相似的態度。「這種合拍並不令人驚訝,因為在過去十年里,保護主義一直得到美國兩黨的共同支持」。

美國《外交》雜誌報道截圖

事實上,很多清醒的歐洲人都認為,無論今年大選結果如何,美國的經濟政策都只會朝著不利於歐洲的方向傾斜。

正如時任法國經濟、財政及工業、數字主權部部長勒梅爾曾警告的:「讓我們面對現實吧!美國現在和將來都會奉行保護主義……也就是說,不管是誰贏得大選,美國都不會改變。」

素材來源丨環球資訊廣播《環球深觀察》

策劃丨王堅

記者丨王紅嶺

編輯丨林維

簽審丨王堅

監製丨關娟娟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9afb9e90e929cb6d949ca65d452ae0c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