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報:規範漢字書寫,為何值得一再強調

2024-10-27   澎湃新聞

一段時間以來,針對漢字書寫規範和教育等方面存在的一些問題,引發了廣泛的關注。在這個讀屏時代,當越來越多的人用手指輕輕一滑,就能發送消息、實現遠程辦公時,漢字書寫卻與人們的日常生活漸行漸遠。

坦白說,數位技術融入日常生活雖然提升了公眾日常的交流效率,卻也導致不少公眾在一定程度上與傳統的漢字書寫產生了相應的「距離」。尤其是對還處於初步學習階段的中小學生而言,這種「距離」的產生,不利於其對漢字的日常學習,更不用說漢字的傳承和發展。

最近,教育部在一份文件中就指出,當前,中小學生書寫姿勢不標準、筆畫筆順不規範、非紙筆化書寫導致書寫能力弱化等現象較普遍;存在部分地方和學校重視不夠,規範漢字書寫教育在培育學生熱愛中華優秀語言文化、培養審美能力和規範使用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意識等方面發揮作用不充分等問題。同時對規範中小學漢字書寫教育作出部署。

漢字是促進公眾日常溝通交流的重要載體,學好寫好用好漢字,對於促進不同地域、群體之間的日常溝通、促進中華文化對外交流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

而且,漢字又不僅僅以一種交流工具的方式存在,其以獨特的形態和美感承載著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歷史。從甲骨文到金文,再到篆書、隸書、楷書等,漢字的發展演變見證了中國幾千年的歷史變遷。可以說,每一種漢字形態演變和發展的背後,都隱藏著一段豐富的、璀璨的文化史,也都在視覺層面產生了新的美感,而正確的書寫則是理解和感受這些內涵的重要途徑之一。

此次教育部要求,要培養學生了解漢字的創造、使用、演變、發展,感知漢字形、音、義之間的聯繫,逐步建立漢字與生活中事物、行為的聯繫,感悟漢字的文化內涵。這些具體的要求,將促進漢字教學與公眾可感可及的煙火日常建立密切聯繫,對於培養中小學學生關於漢字豐富文化內涵的認知,助力其通過規範書寫感悟漢字的文化內涵,顯然具有相當重要的作用。

漢字書寫也是文化傳遞的過程。從更廣泛的層面去看,通過規範漢字書寫教育,讓孩子們了解漢字背後的深層文化內涵,其實也是在潛移默化中對中小學生進行歷史文化教育,更好培養對於中華文化的認同感。

教育部還要求,持續開展「書法名家進校園」,提倡使用規範漢字開展書法活動,引導學生學會欣賞優秀書法作品,培養審美情趣。與其他文字不同,漢字具有獨特的美感,每個字的結構、筆畫的順序都有其美感。通過練習書法,孩子們可以在一筆一划中感受到漢字的魅力,培養對美的感知力,這讓漢字的書寫過程又多了幾分詩意。從這個角度看,漢字的書寫過程,其實也是一個美學教育的過程。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通過規範漢字書寫教育引導中小學生學會珍惜漢字和欣賞漢字之美外,規範漢字書寫教育還包括「培養學生掌握正確的書寫坐姿和執筆姿勢,重點抓好小學新生和低年級學生書寫習慣養成」等內容。良好的學習習慣關乎孩子的一生,培養學生掌握正確的書寫坐姿和執筆姿勢,無疑也在一定程度上利於學生在生理層面的健康成長。

事實上,這幾年,輿論場上不少公眾對於漢字背後的故事有著不小的興趣。此前,在社交平台上爆火的95後女孩李右溪,就憑藉科普甲骨文的基礎知識獲得了大量關注。而其將甲骨文與歷史故事結合的做法,也正好契合此次教育部關於規範漢字書寫教育的相關要求。可見,規範漢字書寫教育、通過漢字講述中華文化故事,其實有著相當深厚的社會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