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哈佛大學的物理學家阿維·勒布(Avi Loeb)近日聲稱,他們的研究團隊在太平洋底發現了50個神秘的金屬小球,它們原本不屬於太陽系,可能是外星飛船的殘骸,下面我們來看看這具體是怎麼回事。
實際上,這些金屬小球並不是偶然發現的,而是該研究團隊仔細搜尋的結果。早在在2022年底,阿維·勒布就在《天體物理學雜誌》發表論文稱,他們的研究團隊在NASA的近地天體研究中心的「火球資料庫」之中,發現了一個來自太陽系之外的小天體,2014年1月8日,這個小天體闖入了地球的大氣層,隨後化身為一顆火流星。
這顆火流星被稱為「IM1」,觀測數據表明,它的起源方向為赤經49.4(±4.1)度、赤緯11.2(±1.8)度,平均直徑約為0.9米,在闖入地球大氣層的時候,它的速度大約為216000公里/小時,也就是60公里/秒,這遠遠超過了地球所在區域的太陽系逃逸速度。
進一步分析表明,「IM1」的運行軌跡是一條雙曲線,這也就意味著,如果沒有地球的阻擋,那麼它以如此高的速度,在未來肯定是會飛出太陽系的,反過來講,這也表明了它原本就不屬於太陽系,因為如果我們將時間回溯,那麼它在過去的位置,也在太陽系之外。
正因為如此,「IM1」才被認為是一個來自太陽系之外的小天體,實際上,「IM1」就是「Interstellar Meteor 1」的縮寫,意思就是「星際流星1號」。由於在此之前,我們從未發現過來自太陽系之外的小天體墜落在地球上,因此它無疑具備了很高的研究價值,而阿維·勒布更是提出一種激進的觀點:「IM1」可能是一艘小型外星飛船。
想要驗證這一觀點,最好的辦法就是找到「IM1」在地球表面留下的殘骸,然而「IM1」並沒有完整地墜落到地球表面,當運行到太平洋上的巴布亞紐幾內亞馬努斯島附近區域的上空時,它就發生了爆炸。
儘管如此,阿維·勒布仍然沒有放棄對其進行研究,他認為只要對該區域進行大範圍的搜尋,應該可以找到「IM1」爆炸後的碎片。
於是阿維·勒布和他的研究團隊就開始著手準備一次搜尋任務,通過對「IM1」的路徑進行建模,他們確定了一個特定區域,並認為「IM1」的碎片很可能會沉積在那裡。
2023年6月14日,該團隊乘坐一艘名為「銀河號」(Silver Star)的船隻,正式開始了此次搜尋任務,他們採用的方法是,利用一種磁力裝置沿著預定的軌跡在太平洋底拖動,期待能夠該裝置能夠吸到「IM1」的碎片。
接下來的時間裡,該團隊通過這種方法不斷地從太平洋底打撈上各種金屬物質,在經過仔細的甄別和篩選之後,阿維·勒布於2023年7月初公布了初步搜尋結果:此次搜尋任務找到了50個神秘的球狀態金屬物體,在太平洋底的環境背景之中,它們顯得與眾不同。
初步研究表明,這些金屬小球的直徑大多在0.5毫米至1毫米之間,它們的成分基本一致,其中包含了84%的鐵、8%的矽、5%的鎂、2%的鈦以及一些其他的微量元素,但幾乎不含鎳元素。
阿維·勒布指出,這些金屬小球顯示了表面快速加熱事件的痕跡,這表明了它們來自外太空,而由於太陽系中的含鐵隕石中都含有相當數量的鎳元素,因此基本上可以確定,這些金屬小球原本不屬於太陽系,它們應該就是「IM1」的碎片中的一部分。
除此之外,阿維·勒布仍然堅持他之前提出的激進觀點,他認為這些金屬小球的材質非常堅硬,同時也具備了良好的耐熱性和耐蝕性,如果它們真的是「IM1」的碎片,那我們就不能排除「IM1」是一艘來自太陽系之外的、由鈦合金打造的外星飛船的可能性。
由於沒有足夠的證據支持,阿維·勒布的觀點目前並沒得到科學界的認同,不過在接下來的研究工作中,該研究團隊還將對這些神秘金屬小球進行更深入的研究,以便確定它們的真實來源,阿維·勒布表示,無論是自然形成的,還是外星飛船的殘骸,此次的發現也是非常有意義的,因為這可能是我們人類第一次親手觸摸到來自太陽系之外的星際物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