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句麗與隋唐有何仇恨?為何隋唐幾代君主都對其恨之入骨?

2019-12-16     指點江山

特別是從隋文帝楊堅到唐高宗李治這段時期,幾乎所有中原王朝都曾對高句麗出過兵,而且,是年年出兵鎮壓。直到高句麗這個國家被徹底抹去為止,中原王朝才停止了對它進攻。那麼,這個國家和中國有何仇恨?讓隋、唐兩代君王對之恨之入骨?且這個國家又有什麼過人之處,能抵抗住隋唐兩代的進攻?

高句麗的國土面積,相當於今天的遼寧省加半個吉林省加北韓加半個南韓。假設這是一個獨立的國家,那麼,這樣體量的國家意味著什麼?

想必很多人心裡都有數,高句麗就是一個大一號的戰國七雄,地處要塞,坐擁遼西走廊,是華夏生死攸關的兩大走廊之一。所以,隋朝只能拼盡全力去攻打高句麗,直至花了隋唐兩代,到唐高宗時才打了下來。

高句麗和中原王朝一樣都是農耕制度,除了朝鮮北部多丘陵以外,東北平原,朝鮮半島中部南部,都適合耕種,而東北平原距離內蒙近,非常適合遊牧。另外,高句麗地大物博,非常適宜休養生息,所以,戰爭之後他們則可以非常迅速的「回血」。

除此之外,高句麗並不是一個吃素的國家,歷史上的它,曾經多次進犯中國。首先聲明一點,這裡說的高句麗與後世說的高麗王朝和朝鮮、韓國是沒有關係的。高句麗是我國東北少數民族建立的國家,早在南北朝時期,它就常常與北方王朝對抗。

公元576年時期,北周發起對北齊的大規模戰鬥,經過曠日持久戰後,北齊奄奄一息。

可惜的是,北周皇帝宇文邕英年早逝,北齊才有了得以喘息的機會,繼續存在。貴族楊堅掌握了北周大權之後,繼續對北齊發動戰爭。而這次的反攻,卻比過往的任何一次都要強烈,使得北齊危在旦夕。但是,就在這時,高句麗卻站出來應戰了。

高句麗一直擔心北周統一中原後,對自己不利,於是,乾脆用這個機會與弱者北齊合作,讓自己獲得喘息的機會。所以,在隋文帝滅北齊和南陳後,決定與高句麗算帳。但是,這個國家並不懦弱,士兵們英勇對抗,非常彪悍。如果,單論戰鬥力,中原單兵是比不過高句麗的,所以,隋文帝東征以失敗告終。

到了楊廣時期,為了方便運輸北方的戰爭物資,楊廣下令修建大運河,從北京一路修到了杭州。在此之後,楊廣對高句麗發動了三次進攻,最終,都以失敗告終。

直到隋朝爆發農民起義後,隋朝對高句麗的征討計劃,才不得不被迫結束。

日前,韓國一直認為東北是他們的領土,但是,事實上卻是相反的,這裡一直都是中原的土地。自漢武帝時期,這裡一直都接受著中原王朝的管控,直到混亂的三國時期,才被曹魏政權所控制。到了五胡亂華時期,這個地區才慢慢脫離管制,形成了高句麗。但他們卻一直覬覦中原領土,不希望中原統一。

因此,在隋統一時期,它經常干擾阻攔。在唐朝統一戰爭時期,它再度干擾中原事務,顯然是中原皇帝所不能忍的。李世民在統一全國後,開始著眼平定高句麗,收復百年失地,最終,唐軍因糧草不足再度失利。然而,年輕的李治,也想向文武百官證明自己的能力,於是,便再度對高句麗發動戰爭。

這次唐軍的表現非常好,不僅解決了心腹大患,而且,還發現了一位奇才——薛仁貴。他不僅打敗了日本趕來的援軍,還一下子打得日本傷了元氣,開始了以中國為師的大化改新曆程。

從隋唐時期開始,以國土安全、政治問題、經濟發展三方考慮,高句麗是非滅不可的。

因為,這個國家並不軟弱,不僅有超過三十萬的士兵,還對我國長城一線造成了嚴重的威脅。但是,高句麗卻非常不安分,曾多次聯絡突厥、契丹等少數民族,準備奪取燕山山脈的領土。然而,在中國的歷史上,只有中原王朝進軍它國的份兒,所以,高句麗的行為無疑是太造次了。

因此,隋唐兩代皇帝才會不惜拚命也要搞定這個國家。而且,隋唐皇帝一直希望打通絲綢之路,讓這條黃金道路再度發達起來。因此,隋唐皇帝對西方發起了一系列戰爭,當唐軍滅掉高昌國時,李世民簡直興奮的跳了起來,因為,「絲綢之路通矣」。

這條黃金路,對中原王朝的經濟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想維持它的發展,就需要遣派大量軍隊駐紮守衛,這勢必會影響唐朝軍隊主力的發展方向。因為,高句麗地處東北方向,而絲綢之路則在西側,唐軍只能顧及一側。這時,如果這個野心勃勃的國家發動戰爭,對唐軍會有很大的不利,是非常不安全的。

因此,處於國防、經濟等考慮,高句麗必須除掉,因為,它已經成為了中原王朝進步發展的擋路石了。

在中國的歷史上,凡是一個有作為的統治者,如果,沒有深謀遠慮的戰略眼光,那麼,這個國家的統治則很難長久。一個統一的國家,如果放任自己的邊境不管,那麼,這個國家很快將會滅亡。如唐太宗所說:「不遺後世憂也。」所以說,如果高句麗不滅,憂慮的不只是唐朝,而是整個華夏了。

參考資料:

【《中國高句麗史》、《高句麗軍隊與戰爭研究》、《資治通鑑》、《中國通史》】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9aKoEW8BMH2_cNUgXtJh.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