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立群吐槽王家衛 《繁花》:拍攝經驗不足,他的電影也讓我看不懂

2024-01-19     李洪伙

原標題:李立群吐槽王家衛 《繁花》:拍攝經驗不足,他的電影也讓我看不懂

《繁花》火了之後,牛鬼蛇神全出來了,都想點評兩句,沾沾《繁花》的光。

李立群也公開批評王家衛,而且吐槽墨鏡王導演經驗不足,《繁花》受到全國大部分觀眾的喜歡,但上海人並不喜歡。

李立群現在已經50歲了,《繁花》里演的也就是30年前的事情,他直言是有記憶的,說不是這個樣子的。李立群直接且不留情面的評論讓大家質疑他是不是在蹭《繁花》的熱度?

李立群為什麼會有《繁花》不符合當時上海的評論呢?咱先看看他的人生經歷吧。

李立群的原生家庭比較特殊,父親是一位曾經在台灣參加入伍的軍人,本來他父親在大陸是有一位妻子的,還孕育了一個兒子,但因為軍旅生活和戰爭,他父親來到了台灣,認識了李立群的母親,一位地道的台灣姑娘,就這樣他的父親開啟了第二段婚姻,李立群就是他們愛情的結晶。

李立群在幼年時,家裡很是貧困,李立群上面還有兩個姐姐,作為家裡唯一的男孩,面對家庭的拮据,他很早就立志要賺錢養家。

他先是去了海事學院,當了一名船員,但海員長期漂泊在外而且壓力極大,最終李立群放棄了,轉而投向了演藝事業。

畢竟李立群不是科班出身,想轉行演戲,也未必能有多順利。

在等待機會的時候,他就在台灣街頭修車、賣報紙、學習模仿人家的表演,功夫不負有心人,他在《畸人戀》、《卿須憐我我憐卿》中開始嶄露頭角,隨著《搭錯車》中一人分飾兩角,讓觀眾看到了另一面的李立群。

演藝事業發展順利,他又與賴聲川合作「相聲表演坊」,進一步積累了財富。

可能人都是貪婪的,親兄弟還得明算帳,「相聲表演坊」賺錢了,也離散夥不遠了,兩人最終因分帳不均而分道揚鑣。

李立群想賺錢的心並沒有停止,他又轉投了餐飲旅遊行業,事與願違,非但沒有賺到錢,還賠的一塌糊塗。

後來隨著大陸電視劇的崛起,李立群出演了《田教授家的二十八個保姆》《神鵰俠侶》等作品才又得以賺了些錢。

李立群其實是台灣省人,因為工作和祖籍的原因,他也是兩頭飛,直到去年,李立群才在公開視頻中表示要回上海定期了。

所以,李立群說對30年前的上海很清楚,是有記憶的,是值得考證的。

回過頭來再看《繁花》,劇中講述的是30年前的上海,燈紅酒綠,紙醉金迷,為了能深度還原人們記憶中的上海,王家衛團隊幾乎一比一還原了劇中提到最多的一條街「黃河路」。

黃河路地處黃浦區的西北部,離人民廣場不遠,後面便是國際飯店,整條街並不長,只有755米,但就是這幾百米長度的一條街,憑藉優越的地理位置,不可替代的經濟地位,成了當時大上海的縮影。

1992年,黃浦區政府收到一封外地來滬出差幹部的來信,大致意思是黃河路附近的飯館太少,為數不多的幾家都要排好久的隊,沒有地方用餐。

於是,1993年「黃河路美食街」便應運而生了,最鼎盛的時候,黃河路上開了六十多家飯店。

飯店的老闆們也深知「環境經濟」的作用,大多把飯店的門面裝潢得富麗堂皇,菜品也是多以海鮮、河鮮為主,主打就是一個「有錢人身份的象徵」。

上世紀90年代的上海,工薪階層一般每月也就1000元的工資收入,但在黃河路飯店吃頓飯,兩個人就要四五百元,根本不是一般人能消費得起的。

那為啥黃河路飯店還能如此火爆呢?

其一,在黃河路飯店吃飯是身份的象徵,吃的不是飯,是身份;其二,黃河路飯店主要是承接商務接待,這類飯局重要的不是吃飯,是為了談生意。

《繁花》劇中的「至真園」在現實中是不存在的,它的原型是苔聖園,是最終入駐黃河路的上海本幫菜,而且飯店位置就在黃河路和定興路的交口。

劇中李李獨闖上海灘,與寶總產生千絲萬縷的關係,而寶總就是一位幕後操盤的金融高手。金美林老闆盧美琳帶著一眾老闆來到夜東京說要見寶總,玲子給安撫住,拿著普通的茶葉和點心卻收費2000元,被質疑,最後回應了一句,「見寶總都是這個價錢的」,可見在黃河路吃飯,談生意的商業價值遠比菜品本身的價值要高很多。

曾登上過福布斯雜誌的上海前首富周正毅,和他的太太毛玉萍就曾在黃河路上開了「阿毛燉品」,一家以燉品為特色的豪華飯店。

周正毅被採訪時說一年有近千萬的收益,大抵也是真的。周正毅作為上海前首富,他與太太二人和銀行人員關係密切,「阿毛燉品」就成了他們拉近關係的紐帶,經常有銀行人士出入,飯桌上不知談成了多少筆大買賣,真正的收益不能光看飯店本身,就像劇裡面寶總說的,「你以為吃的是龍蝦,實際上吃的是機會。」

再看看黃河路的周圍,國際飯店、卡爾登公寓、卡爾登大戲院,與黃河路遙相呼應,儼然成為90年代大上海經濟發展的縮影。

李立群評價王家衛經驗不足,說30年前的上海並不是《繁花》中的那樣,可能是因為身處的環境不同,畢竟黃河路飯店出發點也不是為普通老百姓打造的。

當然藝術源於生活,藝術也高於生活,就算《繁花》高度還原,也不可能完全回到30年代的上海,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一部作品不可能所有人都喜歡,也不可能所有人都不喜歡。

《繁花》能熱播,其實不光是觀眾喜歡看30年前上海的還原,更是喜歡《繁花》的劇情,以及演員們精彩的演繹。

李立群也是做過導演的人,而且是演藝圈裡的老戲骨,他應該知道藝術來源於生活,而又不完全照搬生活,所以,李立群有點讓理想主義導演王家衛過於理想化了。

李立群這個時候出來吐槽《繁花》,很難不讓人覺得他是在蹭熱度,而且他劍走偏鋒,用批評的方式,在一片叫好中吐槽,看似冷靜,其實更像是在宣誓:我不是人云亦云的大多數。

只是,李立群接著說對王家衛其他的作品,諸如《一代宗師》《重慶森林》等也沒看懂,這引起網友的質疑:看不懂就別先評論,等看懂了再說。

當然,李立群在上世紀90年代就是加拿大魁北克國際影展最佳男演員了,1981年就獲得金鐘獎最佳電視男演員,他確實在那個時段算是有錢人,對上海也並不陌生。

正所謂,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作為觀眾,李立群有吐槽的權利,但至於他說的對不對,就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了。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9a1c19173d197ed39cfb0b8f5dee25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