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常見稻漁綜合種養模式

2019-09-05     海洋與漁業


稻魚結合模式

這是中國傳統的稻田養魚模式,即在稻田裡既種稻又養魚。 我國南方一些地區,大多可以種植兩季或三季水稻,種兩季稻,一般稻穀畝產可達1100~1300公斤。稻田養魚一般畝產可達30~50公斤,高的可達100~150公斤。北方地區多為單季稻,畝產在400~500公斤,養魚產量與南方相似。就總的情況看,稻田養魚後,一般可使水稻增產8~15%,水稻可少施肥料。該模式的經濟效益比單一種稻增產50~80%。

稻筍魚結合模式

在稻田種稻、栽筍又養魚。水稻多為單季或雙季,高筍一般栽在魚池及田埂四周或田邊。以這種方式栽筍,一般畝產高筍100~200公斤。這種模式產出產品更多,魚、筍的經濟價值一般為稻穀的1.2倍左右,高的可達4~5倍。與該模式相似的還有稻藕魚結合模式,多採用比較蔭蔽,土質肥沃的稻田種藕,每分田可產鮮藕150~250公斤,比種稻收入高3~5倍。

稻魚萍筍結合模式

這一模式是在第二種模式的基礎上,在水面增養了浮萍。一般養細綠萍,其粗蛋白含量為24%,它既可喂豬又可供稻田中草食性水產品利用,還可作水稻的有機肥料。稻田養萍畝產可達1500~3000公斤,高的可達5000公斤以上。田中養魚可產鮮魚30~60公斤,高的可達100公斤。再加上水稻和高筍的收入,實現畝產效益1000元是可以辦到的。

稻鵝魚結合模式

在稻魚結合的基礎上,稻田中適當配養鵝。首先鵝對稻田養魚影響不大,其次,鵝在水面遊動,捕食稻田內的部分害蟲,除雜草,疏鬆田泥,增加水中溶氧量,鵝糞還可肥田。因此,稻田養鵝對稻和魚類是有利的,當然要嚴格控制數量,以畝放20~30隻較為適合,同樣可以增加稻田收入。

稻萍蟹結合模式

目前,全國許多地方開始利用稻田養殖河蟹。稻田養蟹與養魚一樣,可使水稻少施肥料,節約耕田用工,增加稻穀產量。一般有培育蟹種和飼養商品蟹兩種利用方式,具有投資較少,管理方便,經濟效益高等優點。培育扣蟹一般畝產50公斤,商品蟹畝產可達100公斤,每畝稻田純收入達3000元以上(1994年)。另外,還可把適合的魚類混養進去,可進一步提高經濟效益。

稻魚蚌結合模式

這一模式是把靜止的水稻、慢速運動的蚌、螺、蜆和 遊動迅速的魚類人工有機結合在一起,它具有充分利用地力、肥力、水體空間和天然餌料等優點。1992年,江西省萬年縣湖雲珍珠場利用1.5畝的稻田進行稻魚蚌綜合種養殖,共收稻1375.5公斤,魚類135.2公斤,放養3~4厘米幼蚌10萬隻,收穫6厘米以上幼蚌90652隻。幼蚌、魚種、稻穀及其它共收入19385元,扣除成本12028元,盈利為7357元。摺合畝盈利4900元,取得了比較理想的效果。

稻萍蝦結合模式

利用稻田水面養殖青蝦、羅氏沼蝦、對蝦等。浙江紹興縣馬海鄉農民車子康利用稻田養青蝦,畝產青蝦達77公斤,稻穀畝產達750公斤,帶動了當地稻田養蝦的大發展。羅氏沼蝦也很適合稻田養殖,保證5個月左右的生長期,當年成蝦可達商品規格,通常每畝也有30~50公斤的產量,效益相當可觀。

稻萍螺鱉結合模式

利用稻田培養綠萍,綠萍養田螺或福壽螺,然後用螺類養鱉。螺類可以綠萍、水稻敗葉或田間雜草為食,生產高蛋白螺肉,鱉則可利用螺肉、綠萍或雜魚,產出美味鱉肉。這一模式,由於鱉密度稀,稻田水質條件好,很少產生疾病,每畝放幼鱉100~200隻,規格150~200克/只,年底可達400克以上,成活率在90%以上,經濟效益顯著。在稻田工程設施方面略作改進,稻田完全適合於培育產卵親鱉或稚鱉,同樣會獲利甚豐。

稻萍魚蛙結合模式

這一模式是在稻田種稻養萍、魚的基礎上,又引進食用蛙類。古巴牛蛙、美國青蛙以及稻田內的虎紋蛙等不僅是美味佳肴,而且對防治水稻病蟲害也效果良好。用蛙、魚防治水稻病蟲害,對消除農藥對稻、魚、蛙的污染,生產無公害「綠色食品」,保護人民身體健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從魚、蛙的養殖實踐看,一般可以達到畝產30~50公斤鮮魚,收30~50公斤食用蛙類。

稻麥魚、稻穀魚、稻菜魚等

多種稻漁綜合種養模式

主要利用一些水源方便、易於排灌的膀田,它既適合於種一季小麥、油菜、胡豆或蔬菜,也適合稻魚互利共生,培育一季斤兩魚種。在小麥、油菜、胡豆、蔬菜收穫之後,重施底肥,早整田、早關水、早栽秧,然後及時放養鋰、鯽、花鰱、白鰱、草魚等夏花苗種,在稻穀黃熟後,將魚種收穫後轉入塘、庫或冬水田繼續飼養成商品魚。這種模式,小麥一般單產在220公斤左右, 油菜籽單產為70~120公斤,胡豆單產為120公斤左右,蔬菜單產為1000~1800公斤,魚種畝產為30~50公斤。

來源:《海洋與漁業》雜誌

記者:廖靜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9ZW5F20BJleJMoPMPV-o.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