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在基層丨「搬」出幸福新生活——麻陽易地扶貧搬遷見聞

2019-08-05     掌上懷化



7月5日,在麻陽高村鎮龍池村城西易地扶貧搬遷集中安置點,搬遷群眾路有榮一家正歡歡喜喜搬新家。(本報記者 張鴻鵬 攝)

7月5日,記者來到麻陽岩門鎮玳瑁坡村易地扶貧搬遷集中安置點,這裡青山環繞,綠意盎然,一排排整齊劃一、精心規劃建設的樓房映入眼帘,搬遷戶滕樹友正笑臉盈盈地看著孫子在屋外嬉戲玩鬧。

滕樹友一家五口,是建檔立卡貧困戶,也是玳瑁坡村易地扶貧搬遷政策受益者之一。「以前住在岩家沖山上,山路不好走,喝水全靠自家打的水井,遇到乾旱,還得肩挑手提下山取水。」說起以前的日子,滕樹友有訴不盡的苦,自從搬到新居後,屋內沙發、電視、冰箱等一應俱全,一家人的生活發生了質的改變。

「現在住的是安全又明亮的樓房,用的是自來水,環境好,交通也方便。政府還指導我們種植冰糖橙,每畝補貼200 元,還有專人上門收購。」滕樹友告訴記者,去年自家一萬多公斤的椪柑滯銷無人問津,就在他一籌莫展的時候,駐村工作隊主動牽線搭橋,聯繫買家,幫助解決銷售難題。今年在駐村工作隊和村支兩委的宣傳幫助下,滕樹友把家裡的椪柑樹全改成了冰糖橙。

「去年一斤椪柑賣2 毛錢,沒人要;冰糖橙一斤賣1 塊多,人人搶著收。還是麻陽冰糖橙出名,好賣啊!」滕樹友感慨地說,搬遷後,水、電、路樣樣都有了,政府還幫著大家出點子想辦法,讓大家增加收入,生活是越來越好。

為確保搬遷群眾「搬得出、穩得住、能發展、可致富」,玳瑁坡村還大力發展特色農業,2018年9月,該村成立湖南玳瑁農業綜合發展有限公司,流轉土地30畝,發展中藥材白芨種植,貧困群眾以金融扶貧小額貸款入股,通過「保底收益+效益分紅」帶動貧困群眾增收脫貧。

在麻陽高村鎮龍池村城西易地扶貧搬遷集中安置點,記者看到,該安置點住房下建有扶貧工廠和扶貧車間,附近設有便民綜合服務中心、警務室、醫務室、小區公交站、生活超市等配套建設。

「在這裡上班離家近,方便照顧家庭。車間在16棟,我住9棟,下樓就到。而且每天只要工作六七個小時,工作強度不大,一個月能掙3000多元,比在外打工實在。」正在扶貧車間作業的唐小軍告訴記者,每天吃過飯,就會來車間上班。能在家門口就業,他感到很滿意。

「要想貧困群眾穩得住,就必須得有事做。我們幫助搬遷群眾在家門口就業,實現『樓上生活,樓下生產』。」麻陽聯席辦副主任張高雲介紹,該安置點規劃搬遷安置建檔立卡貧困群眾966戶3742人,目前已陸續入住600多戶。整個安置點分為生活區、創業區、扶貧車間區、公共服務區等。其中扶貧車間區已陸續有9家公司設立扶貧車間,提供崗位305個。

為著力解決搬遷群眾就業問題,對扶貧車間裡招商勞動密集型企業,吸納搬遷群眾到扶貧車間務工,按照每年每平方米100元的優惠政策收取租金。其次,開展搬遷群眾勞動技能培訓,進一步提升搬遷群眾的技能水平,拓寬就業面,確保搬遷群眾每戶至少有一人穩定就業。再次,對在扶貧車間裡自主創業搬遷群眾,給予場地租金優惠。

近年來,麻陽堅持把易地扶貧搬遷與美麗鄉村建設結合,突出「四個靠攏」,重點向縣城、中心鎮、產業園區、鄉村旅遊區等人口聚焦、配套完善、有產業基礎的區域進行選址布局。堅持搬遷安置與產業配套相結合,按照「規劃先行、基礎優先、產業支撐、穩定發展」的思路,紮實開展「農民下山、產業上山」等後續幫扶方式,確保貧困戶「搬得出、穩得住、能發展、可致富」。規劃實施「特色農業+鄉村旅遊」「就業培訓+園區務工」「資產收益+物業經濟」幫扶模式,確保「不落一戶、不漏一人」。(本報記者 張鴻鵬 通訊員 段唐平 李光 李藝戈)

【蹲點手記】

喜看百姓安居樂業

記者從玳瑁坡村到縣城城西的高村鎮,每走進一戶村民新家中,看到的是一張張綻放的笑臉。「搬到這裡環境好、方便舒適, 還有事做,很滿意!」這是搬遷群眾重複最多的一句話。

期盼孩子能接受好的教育,自己有份穩定的工作、滿意的收入、可靠的社會保障、舒適的居住環境是搬遷群眾最大意願,亦是大家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為滿足搬遷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嚮往,麻陽在實施易地扶貧搬遷的同時,從根本上改善貧困群眾的居住條件,積極做好搬遷後續扶持發展「後半篇文章」,努力實現搬遷群眾「搬得出、穩得住、能發展、可致富」的目標,讓搬遷群眾對未來美好生活充滿信心。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9RDBYGwBUcHTFCnf2RqM.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