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要給娃列個玩具必買的清單,裡面最不能少的就是:拼圖!
CC酷愛拼圖,從小到大,我們家不知道有多少套拼圖,以及拼圖的殘骸。
我一直認同「玩中學」,而且拼圖就是一個很好的玩中學的玩具。
在低幼、學齡前的階段,孩子最重要的事情就是「玩」。
然而, 父母如何聰明地教,孩子如何聰明地玩,也是在育兒爬樓中不能忽視的一個問題。
不管你是不是喜歡動腦筋型的父母,1歲之後給寶寶挑選玩具,得長點心了!
不僅要走手,還得走心,聲光電的應該逐漸退出歷史舞台了, 能夠開發動手能力和動腦能力的益智玩具,該粉墨登場啦!
對做事沒耐心、專注力差、動手能力弱的娃來說,拼圖絕對是 「花小錢辦大事」的最佳益智玩具之一。
那麼咱們就功利點,先來說說娃玩拼圖有哪些好處。
娃玩拼圖的好處
拼圖真正的益處是當孩子在玩拼圖的過程中,不知不覺的發展了很多的基本能力。
01
培養觀察和認知能力
孩子在拿到拼圖的時候會不知不覺的想要去了解和認識拼圖的內容,用手觸摸到拼圖的形狀, 了解各種形狀的區別,看到不同的顏色和故事情境認識有關動物、交通工具等。
而且想要把拼圖拼好的前提是,你先得觀察哪兩個圖形是一致的、匹配的,寶寶會從中發現相同和不同。
難一點的拼圖還要觀察塊與塊之間顏色以及邊緣的匹配度,寶寶會從中發現相合或相斥。
每個拼圖都有自己的場景和內容,只有對它的每一個部位都特別熟悉了,才有可能拼對。
我身邊很多過來人的經驗: 玩拼圖時間越長的孩子,越到後期,越跟開了掛一樣,拼得比大人快多了……
在這種積極主動模式下get到的知識點,比說教強100倍。
02
培養手眼協調能力
手眼協調能力是0-3歲幼兒教育中,被反覆強調的一個能力。
因為把「腦中所想」和「手中所得「完美的結合在一起,對於寶寶來講是一件很難的事,看到它、抓住它,看似簡單卻需要反覆練習。
拿初級的幾何拼圖舉例, 即便找到了與之匹配的形狀,放進去也是一個難題。
CC初玩拼圖的時候,我從未如此喜歡過圓形,如此討厭過三角形。
每次圓形都是一次成功,但是三角形……
說多了都是眼淚,你也不明白,為什麼不過三個邊,她左轉右轉上轉下轉就是放不進去。
最後在自己想要的那個卡槽里精準入位的時候,是非常鍛鍊手指的技巧的。
03
鍛鍊專注力
如果你覺得自家寶寶安靜不下來、坐不住,沒有專注力,那麼讓他玩拼圖吧。
CC打小就好動,成天就像剁了尾巴的猴一樣,除了睡覺沒一刻是閒著的,直到後來有了繪本和拼圖才救了她。是的,我們一直覺得,她至少能坐下來歇會了。
拼圖是一種有「目的性」的遊戲,雖然積木和拼圖都屬於益智玩具,但是顯然,積木的「開放性」更好,拼圖的「目的性」更佳。
每次玩拼圖,都是帶著問題去找答案——把散碎的零件歸位整體。
目標性強的玩具,更容易給寶寶提供遊戲思路,帶來成就感,更容易培養孩子的專注力和記憶力,也更容易培養孩子善始善終的行為習慣。
04
培養耐心
如果你覺得自家的寶寶脾氣暴躁,那麼讓他玩拼圖吧。
拼圖是一個靜運動,它不像跑步一樣,用點勁兒就可以完成的。
有的時候看著CC玩拼圖,我都替她捉急。
看著她挑挑揀揀、左轉右轉,看得我都快沒了耐心,但她卻能耐心地拼!
所以, 拼圖的意義其實是遠大於一個玩具的。
不少媽媽也會摩拳擦掌給娃早早地準備起來,然後,你想像的是娃歲月靜好地安安靜靜玩拼圖,可是現實是……
反正總是要給生活添加點佐料的:
- 有的家長說,我的孩子不會玩,拿起拼塊都不知道往拼板里放。
- 有的家長說我的孩子好像對拼圖沒有興趣,拿起看了一遍就扔了。
- 還有的家長說本來玩的好好的,忽然就不想玩了。
不會玩嗎?不喜歡嗎?
其實不然。
寶寶玩拼圖的這個技能自己可以一步一步的爬,但是引導娃愛上拼圖其實也需要技巧的。
如何讓寶寶愛上拼圖遊戲呢?
剛開始進行這個「拼」過程的時候,寶寶們可能會有點蒙圈。
看到散碎的零件完全無感,根本不是想像中的想要拚命把它拼好的樣子,說好的執拗期呢?
但拼圖的興趣能力不是與生俱來的,後天的訓練很重要!
1、 選擇年齡、難度合適的拼圖
無論是新手還是老手,玩太簡單或者太難的拼圖,都容易讓孩子失去興趣或受挫。
所以, 給孩子選擇難度合適的拼圖是第一步,你得讓娃先接受,他才有可能愛上。
給CC選拼圖,起初我是根據官方提供的參考年齡,但我發現,很多官方也不標準啊,同樣的年齡推薦,買回來後有的非常簡單一把過,而有的目測至少兩年以後才能拼。
就算同樣的塊數,不同類型的圖案,難度也相差很多,比如下圖:
所以要找到匹配娃能力的拼圖,不能太容易也不能太難,需要認真思考,多嘗試,又可以踮踮腳尖就夠得到,拼成之後也非常有滿足感!
2、 選進階體系完整的拼圖
除了 眼下的難度匹配重要,更重要的, 是進階難度的選擇。
很多娃玩一段時間的拼圖就棄了,為啥?
因為拼圖是一項隨著能力提升需要不斷匹配相應難度的遊戲。
說起來簡單太難了,畢竟,誰摸的透娃啥時候就進階,又進階到啥水平,該配何種難度的拼圖?
所以後來我直接選了一套 進階體系非常完整的拼圖, 就像英語分級讀物一樣,不用你一個一個地去找孩子下一階段適合什麼,而是早已經給你安排好了,你需要做好的,只是幫助他更好地去完成就OK。
比如一階當中最簡單的兩片,如果是兩歲的小朋友,一眼就能看出來應該把貓頭鷹放進去,只是需要觀察和試一試哪個方向才是對的。
下一關是3片,難度僅增加了一點點,而且有外邊框做提示,基本上多試幾次就可以拼成;
4片的邊框已經由全框變成了半框;
5片時仍然有造型提示,但是沒有了邊框。
無論是觀察能力還是專注力,每次都能提升一點點,這只是一階中的幾個,一階完成後還有二、三階以及更高,邊玩邊培養的各種能力就輕鬆解決了。
所以選 進階體系完整的拼圖,不僅能讓娃堅持,還能穩步提升各項能力!
3、 選孩子喜歡的主題
孩子喜歡的主題可以更快的吸引孩子的興趣,每個孩子偏愛的方向都不同,比如男孩愛恐龍的多,女孩愛公主的多,CC也不例外,非常喜歡精靈公主主題。
雖然早已經能夠獨自拼成,但她仍然會時不時地拿出來拼一拼,拼完之後的好心情對她繼續拼拼圖或做其他事情都非常有幫助!
4、教給孩子一定的拼圖技巧
當然了,選好拼圖之後,技巧上的引導也很重要,尤其是面對一團「碎片」在娃不知所措的時,我們可以教給娃一些技巧,這主要出現在初學階段。
通過觀察學會思考拼圖之間的聯繫
玩拼圖,就是教孩子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思路。
CC1歲以前玩拼圖是有點懵的,可以說是,基本不知道這是做啥用的,當時我選的,是這種「子母拼圖」。
拿到拼圖之後,我沒有急著教她「拼」。而是 先引導她觀察,看,這是個小鴨子寶寶。
小鴨子寶寶都有哪些部位啊,有頭、有脖子、有身體、有尾巴。
然後小鴨子寶寶放旁邊做參照,鴨子媽媽就可以照著小鴨子的結構來——頭、身體、尾巴。
聽上去簡單,其實,過程並沒有想像中順利 。
比如當我以為自己講明白了所有,然後鼓勵CC試試拼起來時,她拼出來是醬嬸滴:
然後我便知道,其實 孩子最初會搞不清方位,所以繼續引導她,身體是不是在頭和脖子的下面呀?尾巴是不是在身體的最後面呀?
這樣,上下左右的方位,寶寶慢慢的也會有概念。
初期,父母啟發式的提問,其實就是相當於把解決問題的思考過程展示給孩子看。
對於一些塊數複雜可以,引導娃考慮邊角或者色彩。
不管拼圖塊數有多少、有多難,通過 觀察-進行區域劃分-區域重組,都是必不可少的一步。
如果塊數較多,可以引導寶寶先把大色塊區域同色的拼圖一起放在一堆,縮小範圍。
(上圖紅綠色塊就比較分明)
對形狀比較敏感的孩子,可以引導她根據拼圖的邊緣,可以先把邊框打出來,然後再填充裡面的內容。
當凌亂的拼圖被一塊一塊拼在一起成為一幅美麗的畫面,是孩子們最快樂的時候。
所以,有人 把拼圖比作娃補腦的維生素,而我覺得也可以比作媽媽牌的 時光暫停機,因為在這個時候我們的身體還可以休息一下了~
CC爸媽:「中國父母學習計劃」推行者,C爸-中國醫科大學碩士;C媽-報社育兒編輯,新時代、新父母、新理念,育兒需要雞湯,也需要指南,公益普及嬰幼兒養育、疾病、心理知識。原創公眾號:CC爸媽(cc-bama)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9JkslHMBSTrcFlvZpQw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