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到這8件事的人,患癌風險比同齡人低

2024-10-31     環球時報

世界衛生組織的數據顯示,全球1/5的人在一生中會罹患某種癌症。

但這並不意味著癌症是不可避免的,實際生活中,大多數人不會患癌,這在很大程度上歸功於良好的生活方式。

什麼樣的生活習慣有助防癌?《生命時報》邀請權威專家解讀。

受訪專家

南方醫科大學南方醫院腫瘤科主任醫師 尤長宣

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腫瘤內科副主任醫師 莊榮源

英國紐卡斯爾大學發表在美國《癌症》雜誌的綜述中,結合世界癌症研究基金會、美國癌症研究所給出的防癌建議,對18項研究中參與者的8種生活方式進行了評分(每項0~1分)。

結果發現,與得分最低者相比,得分最高者的整體患癌風險降低了27%,且每增加1分,患癌風險降低10%。

這8種生活方式不僅能獨自抗癌,還可在不同維度上協同降低患癌風險

盯體重:防癌第一步

1. 保持健康體重

俗話說「一胖毀所有」,健康的體重意味著營養適中、代謝正常、內分泌協調、骨骼負擔輕,可謂一身「輕鬆」,疾病風險也大大降低。

一項涉及歐洲52萬名成年人的研究發現,超重、肥胖至少可增加13種癌症的發病風險。

肥胖者機體內常存在慢性炎症反應,且大量脂肪細胞可產生過多雌激素,導致內分泌紊亂,同時誘發胰島素抵抗,這些發生機制均與癌症「共享」。

健康成年人應將體重指數[BMI=體重(千克)除以身高(米)的平方]控制在18.5~23.9,65~79歲老年人的適宜範圍為20~26.9,80歲以上高齡老人以22~26.9為宜。

由於腹型肥胖(內臟脂肪過多)的總體患癌風險高於全身肥胖,男性還需將腰圍控制在90厘米以下,女性不要超過85厘米。

2. 多進行適度活動

適度活動有助促進新陳代謝、調控激素水平,而某些激素異常可增加癌症風險。

超重、肥胖人群需儘早減重,建議在3~6個月內減少體重的5%~10%,但減重速度不宜過快,每周不應超過0.5公斤,可在專業人士指導下設置合理目標。

為避免肌肉量和骨量流失,65歲及以上老年人不宜盲目減重。

每個人的身體狀況和基礎條件不同,運動量因人而異,為防止運動過量,可用以下方法簡單判斷:

運動不足存在血壓升高、關節僵硬、免疫力降低、情緒低落等問題時,可能提示運動不足。

運動量適中運動後精神飽滿、食慾好、睡眠良好、疲勞消失較快,且渴望再次運動,多代表運動量適宜。

運動過量運動後全身乏力、肌肉異常酸痛等。

還需注意的是,如果體重不明原因地在6~12個月內下降5%以上,常提示身體異常,建議儘快就醫。

3. 多吃全穀物、蔬果和豆類等

預防超重、肥胖離不開健康飲食,尤其是全穀物、新鮮蔬果、豆類及其製品的攝入。

這類植物性食物富含天然營養成分,某些物質可降低體內炎症水平,有助抑制腫瘤的發生髮展。

健康食物也不能貪多,總體要均衡,比如過量攝入膳食纖維會造成腹痛腹脹和腸痙攣,影響營養吸收,甚至可直接損傷腸黏膜。

建議每日攝入50~150克全穀物和雜豆類,蔬菜不少於300克、水果200~350克即可。

可適當多吃某些食物,比如全穀物中的糙米、黑米、小米、玉米、燕麥、青稞等;

蔬果可選擇蘆筍、西蘭花、胡蘿蔔、菠菜、番茄、蘋果、莓類、葡萄等;

雜豆類優選大豆,每日15~25克大豆或相當量的大豆製品就夠了,比如易消化吸收的豆漿、豆腐等。

限糖限酒控脂:減輕機體傷害

4. 少喝含糖飲料

《中國居民膳食指南》建議,添加糖的每日攝入量不超過50克,最好控制在25克以下。而一瓶500毫升的甜飲料可能就有50克左右的添加糖(蔗糖、果葡糖漿等)。

帶來短暫甜蜜的同時,大量添加糖的危害卻是可持續的。

長期攝入大量添加糖易造成能量過剩,進而轉化為脂肪堆積在體內,尤其是肝臟內,增加肝炎、肝癌風險;

過量葡萄糖還會在血液中游離,營造高糖環境,這不僅會誘發炎症反應,還會影響抑癌基因活性,甚至「喂養」癌細胞。

5. 限制飲酒

飲酒的安全劑量為「0」,相對於限酒,更建議禁酒。

早在1988年,國際癌症研究機構就將酒精列為一級致癌物。英國《成癮》雜誌也發文指出,酒精至少與7種癌症相關,包括口咽癌、喉癌、食道癌、肝癌、結直腸癌等。

在代謝過程中,酒精會生成乙醛,直接損傷DNA,增加癌變風險,同時削弱肝臟解毒功能,使有害物質在體內累積,繼而直接損傷肝細胞,導致肝炎、肝硬化,甚至肝癌。

6. 少吃紅肉

紅肉指鮮紅色的畜肉,包括豬肉、牛肉、羊肉等。研究表明,每天食用100克以上紅肉,患癌風險可增加17%。

相對於雞、鴨、鵝等白肉,紅肉的飽和脂肪含量高,過量攝入易引發超重、肥胖等問題,間接增加癌症風險。

但紅肉富含血紅素鐵、優質蛋白、磷、鋅、維生素B12等營養素,是無法用白肉代替的,建議遵循《中國居民膳食指南》, 每日平均攝入40~75克即可,且以瘦肉為主,儘量少吃或不吃肥肉以及火腿、臘肉、香腸等加工肉製品。

少吃超加工食品:降低代謝負擔

7. 限制吃超加工食品

超加工食品,比如方便麵、薯片、巧克力派、餅乾、火腿腸等,是經過深度加工製成的,基本看不出食材原形。

它們有多美味,可能就有多傷身:

美味,可能是甜味劑在起作用;保質期長,亞硝酸鹽等防腐劑出了不少力;色澤好,增稠劑、色素往往少不了。

再加上高溫加工、脫水、膨化等複雜工藝,飽和脂肪、熱量密度和鈉含量較高,飽腹感、營養卻較低,額外攝入很多熱量。

超加工食品雖含有多種添加劑,但均在國家標準範圍內,偶爾解饞不是問題,若長期、大量食用,不僅會 擠占其他健康食物的空間,還會加重代謝負擔,增加多種慢性疾病的風險,比如亞硝酸鹽可增加胃癌、結腸癌風險;脫氫乙酸鈉可造成肝臟、腎臟、中樞神經系統損傷,國家頒布的新標準已限制其使用。

還需強調的是,不良飲食習慣的危害堪比「超加工」:

比如暴飲暴食、不規律飲食、常吃夜宵等,會打亂消化系統的正常節奏,誘發慢性胃炎、胃潰瘍等疾病,增加胃癌風險;

高溫油炸、燒烤、腌制等方式,易使食物生成雜環胺、苯並芘等致癌物。

慎用補充劑:「營養」過頭反致癌

8. 不使用補充劑來預防癌症

如今,不少人意識到補充微量元素的重要性,卻寄希望於各種營養素補充劑上。

實際上, 普通均衡的飲食能滿足機體對各種營養素的需求,一般說來,沒有必要額外補充

雖有研究顯示維生素B12、維生素D、葉酸、類胡蘿蔔素等微量營養素具有防癌潛力,但相關研究的證據級別並不高,營養素補充劑的功效既沒有想像中那麼大,也沒有想像中那麼確切。

營養素是否需要補充、補多少,建議在醫生指導下進行評估,亂補一氣很可能適得其反。

//

比如,過量攝入維生素A會造成中毒;大劑量服用維生素C易生成腎結石;維生素D補太多可引發高血鈣。

《美國醫學會雜誌》子刊發表的一項研究對超39萬名健康人進行了27年的追蹤,發現每天服用復合維生素不僅不會降低死亡風險,反而可能會增加。

需要強調的是,部分特殊人群或某些疾病(如糖尿病)患者,可能存在進食受限、消化吸收障礙、代謝紊亂等問題,造成營養吸收少、消耗或丟失多,可在醫生指導下服用補充劑。

老年人食慾下降、營養消化吸收能力減弱,容易缺乏鈣、鐵、鋅、維生素D等,需要額外補充。

妊娠期、哺乳期女性為保證「一人吃至少兩人用」,妊娠期、哺乳期女性需補充葉酸、鐵、鈣等營養素。

更年期女性更年期時骨丟失速度加快,可適量服用鈣劑和維生素D補充劑。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99d38ce7068d660c873db1f2e8e4913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