誤讀搜神記:長江岸邊孝女渡,孝女投江曾尋父,父慈女孝傳千古

2023-06-25     瀾風說

原標題:誤讀搜神記:長江岸邊孝女渡,孝女投江曾尋父,父慈女孝傳千古

犍為孝女:父親外出遭遇河難,孝女投江尋父,成功讓父親入土為安

犍為郡有一個叫叔先泥和的人,他的女兒名叫叔先雄。漢順帝永健三年,叔先泥和在縣裡擔任功曹一職,縣長趙祉派遣叔孫泥去巴郡出差,拜訪當地太守。當年十月份,叔孫泥河坐上前往巴陵郡的船,在快要抵達的時候,不小心在巴郡城邊落水而亡,屍體沒能被找到。

聽聞父親去世的消息,叔先雄悲痛欲絕,傷心欲死。叔孫雄讓弟弟夫妻二人全力尋找父親的屍體,如果找不到,她就自己親自跳到河裡去找。當時,叔孫雄已經二十七歲,膝下育有兩個未成年的兒子,小的名字叫貰,年僅三歲,大的名字叫貢,年僅五歲。叔先雄為每個兒子做了一個繡花的香囊,裡面裝滿黃金珠寶飾品,提前系在兩個兒子的脖子上。因為一直打撈不到父親的屍體,叔先雄每日以淚洗面,家族裡的人都為她的狀況感到憂心。

圖片源自網絡,侵刪

到了農曆十二月十五日,父親的屍體仍然沒有找到。叔先雄乘坐小船來到父親落水的地方,大哭數聲以後,徑直跳入水中,並很快就消失在了河底深處。當天晚上,叔先雄出現在了弟弟的夢中,並叮囑他說:「到了十二月二十一那天,我會和父親一起從河裡出來,記得來接我們。」等到了約定的那一天,叔先雄果然扶著父親的屍體從江面上走了出來。叔先雄的父親最終得以入土為安。

縣長聽說了這件事以後,就寫成表文匯報給了郡太守肅登,太守又將事情彙報給了尚書台,於是朝廷下令,為叔先雄立碑,並把叔先雄尋父的故事刻在石碑上,用以弘揚叔先雄孝順父親的事跡。

路人說:本文是一篇宣揚女性孝道的故事。講的是西漢時期,犍為郡的叔先泥和乘船的時候,不慎落水而亡,屍體一直打撈不得。為了使父親入土為安,叔先泥和的叔先雄女兒在安頓好兩個幼子後,在父親墜河處,主動投入江中尋找父親的屍體。當晚,叔先雄向家中兄弟託夢,於十二月二十一日,在墜河處迎接她和父親。

圖片源自網絡,侵刪

到了約定的日子,叔先父女二人果然在長江現身。故事至此有些懸念,原文只記載了「與父相持並浮出江」 對於浮出江面的父女二人的狀態原文並沒有加以說明。浮出江面的究竟是父女二人的屍體,還是兩個活人,或者是一死一活,只能依據個人的解讀進行理解了。

犍為是從秦朝沿襲至今的地名,秦漢時期為郡,現在為樂山市所屬的一個縣。叔先雄投江尋父的故事,一直流傳至今,孝女岩和孝女渡的地名至今猶存,「孝渡流放」更是被列為「犍為八景」之一。

原文:犍為叔先泥和,其女名雄。永建三年,泥和為縣功曹,縣長趙祉遣泥和拜檄謁巴郡太守。以十月乘船,於城湍墮水死,屍喪不得。雄哀慟號咷,命不圖存,告弟賢及夫人,令勤覓父屍,若求不得,「吾欲自沉覓之」。時雄年二十七,有子男貢,年五歲,貰,年三歲。乃各作繡香囊一枚,盛以金珠環,預嬰二子。哀號之聲,不絕於口,昆族私憂。

至十二月十五日,父喪不得。雄乘小船於父墮處,哭泣數聲,竟自投水中,旋流沒底。見夢告弟云:「至二十一日,與父俱出。」至期,如夢,與父相持並浮出江。縣長表言,郡太守肅登承上尚書,乃遣戶曹掾為雄立碑,圖象其形,令知至孝。

圖片源自網絡,侵刪

聲明:《搜神記》是東晉史學家干寶(?—公元336年)創作的小說,就創作年代來說,距今也有將近1700多年的歷史,在這期間,中國的神話故事也是個不斷演化和補全的過程,記述的角色形象和現今的主流形象難免會有所偏差。因此本文主要是針對搜神記原文做的讀書筆記,以原文翻譯加腦洞補足為主。由於個人知識水平有限,部分詞彙的翻譯難免不夠準確,另外對於文中的一些人物故事在《搜神記》以外的記載,了解的也不是太全面,敘述的時候難免有所疏漏,錯誤之處,請多包涵。

誤讀搜神記節選

誤讀搜神記:青衣童子送仙藥,明目去翳蚺蛇膽,失明嫂子睜雙眼

誤讀搜神記:二十四孝多糟粕,埋兒奉母太荒唐,畸形孝道不提倡

誤讀搜神記:孝子賢孫好運氣,神人託夢送粟米,白鳩築巢樹上居

誤讀搜神記:孝子在外打工住宿荒店,老虎託夢示警轉危為安

誤讀搜神記:少年喪父幼孤苦,為母溫席孝道傳

誤讀搜神記:聞雷泣墓慰亡母,淚灑松柏枝葉枯,王裒孝道傳千古

誤讀搜神記:孝道代言白鳩鳥,書生家中來築巢,冥冥之中送福報

誤讀搜神記:東海孝婦有奇冤,其血玄黃染旗旛,天下無雨旱三年

《搜神記》筆記之琴高取龍子:錦鯉營銷第一人

《搜神記》筆記之陶安公:被天庭收編的高新技術人才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99d25d9c0d2dd9ffba46f6f2ba41a7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