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不絕望的信念,是命運對你最好的成全
作家蘇童曾說:「我很欣賞薩拉馬戈的《修道院紀事》。這是有難度的寫作,它是自然流露,是對自身經歷外化的描寫。」
身為葡萄牙語界第一位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薩拉馬戈的每部作品,都備受讀者追捧。
尤其是他的早期作品《修道院紀事》,更是被譽為比肩《百年孤獨》的傳世傑作。
書中,薩拉馬戈將虛幻與現實結合,以兩條扣人心弦的故事線,描繪了一場交錯縱橫的命運「二重奏」。
一條線是殘酷的現實:18世紀葡萄牙國王若昂五世,為女兒的出生向教會還願,以舉國之力建造馬夫拉修道院。
另一條線是玄幻的寓言故事:左手殘廢的退伍士兵巴爾塔薩,與擁有特異視力的妻子布里蒙達,幫助洛倫索神父製造飛行器「大鳥」。
然而,這兩件事物的誕生,蘊含著截然不同的意義。
修道院如同一場摻雜血淚的劫難,每一塊磚牆、巨石背後,都有不計其數的民眾倒下,森森白骨埋葬在宏偉建築之下。
飛行器「大鳥」則像一縷驅散黑暗的信念,從製作到成功起飛的過程,不斷喚醒巴爾塔薩和布里蒙達竭力克服困難的勇氣。
而在漫長黑暗的人生隧道中,每個人的心中,都需要一份堅韌的信念。
在它的照亮下,無論前路多麼艱險,永不絕望的信念,都會渡你抵達嚮往的彼岸。
1
在18世紀的葡萄牙,至高無上的王權,如烏雲般籠罩在民眾身上。
出生於馬夫拉的年輕農夫巴爾塔薩,因此接連遭遇了人生巨變。
國王因王位之爭,一聲令下要打仗,巴爾塔薩和同齡人們,便不得不背井離鄉,去戰場上廝殺。
這些只會種地、放牛的莊稼漢,將手裡的鋤頭換成了槍枝,強忍著恐懼與敵人對抗。
他們穿梭於槍林彈雨之間,有人喪命於異國他鄉,還有人失去了健全的身體。
巴爾塔薩的左手也被子彈擊穿,從此只能用一隻鉤子代替手掌。
後來,國王又向教會許願:一旦生下第一個孩子,就會在馬夫拉建造一座華麗的修道院。
願望實現後,大批馬夫拉民眾便被強行徵用了土地,還要充當建造修道院的勞役。
即便是殘疾的巴爾塔薩,也要與其餘4萬多名勞工,擠在環境惡劣的工地上幹活。
工地上,每間簡陋的木板房裡,橫七豎八地躺著200多人,每個人連翻身都成問題。
沒幹多久,勞工們便個個蓬頭垢面、汗流浹背,髒手上長滿老繭,腰背也疼得直不起來。
在他們勞作時,一旁的監工會手持棍棒監視他們,不給他們一絲一毫的喘息空間。
遇到暴風雨天氣,騾子和牛都罷了工,他們卻在泥地上打著哆嗦,繼續賣力幹活。
而高強度地工作數十小時後,等待他們的食物,不過是一點兒蔬菜和乾麵包。
巴爾塔薩的工友們頻頻抱怨:「這日子過得還不如監獄的罪犯。」
身體上的疲憊,導致他們精神緊張,情緒暴躁,動不動就為食物和床位大打出手。
這片曾經欣欣向榮的土地上,如今浸潤著無盡的鮮血與汗水。
這些原本淳樸踏實的普通人,也被不由分說的命運拋入了低谷。
他們本該在最好的年紀成家立業,卻被迫走上戰場,導致身體和精神都千瘡百孔。
他們也能自給自足,安居樂業,卻一夜之間失去田地,變成了連牲口都不如的苦力。
面對命運的翻雲覆雨,人才能看清自己的力量,究竟有多麼微不足道。
楊絳先生說:「我認為命運最不講理。我們看到的命運是毫無道理的,專開玩笑,慣愛捉弄人,慣愛搗亂。」
在時代激流中,個人如同搖搖欲墜的一葉扁舟,百般掙扎也逃脫不了苦難的旋渦。
那些毫無由來的意外、打擊和變故,虎視眈眈地圍繞在你身邊,隨時準備給你致命一擊。
即便你苦苦哀求,跪地求饒,苦難也不會網開一面,反而將你抽打得遍體鱗傷。
我們只能把苦嚼碎了咽下,在命運碾壓下蹣跚前行。
2
修道院開始建造後,舉國上下很快就呈現出了一派民不聊生的景象。
這個國家剛經歷過戰爭,又不計成本地大興土木,導致國庫虧空嚴重。
哪怕是最繁華的都城中,也到處都是流離失所、衣衫襤褸的窮苦百姓。
百姓們分不清自己身在地獄還是人間,漸漸喪失了活著的信念,變得麻木而冷漠。
他們徹底丟掉體面,每日蓬頭垢面,隨意丟棄垃圾,城市仿佛污穢不堪的豬圈,皮膚病、傳染病趁虛而入。
他們也捨棄了道德,為一口吃的就去偷竊、鬥毆,甚至殺人放火,女人和孩子們白天都不敢隨意出門。
在馬夫拉修道院賣命的勞工們,更是幾乎沒了人樣,如行屍走肉般茫然地苟活。
起初,巴爾塔薩的工友們,還會饒有興趣地講故事、編段子,努力活躍氣氛。
可他們剛工作了一個多月,就接連失去了好幾位夥伴。
在官方要求下,他們不被允許使用碎石,只能豁出性命去搬動一整塊的巨石。
有位叫弗朗西斯科的工友,上一秒還在跟大家說笑,下一秒就被巨石砸得血肉模糊。
那一刻,所有人都面如死灰,仿佛透過他看到了自己的結局。
有人情緒崩潰,整夜做噩夢、說胡話,因精神不振而操作失誤,導致身受重傷。
還有人害怕得想要逃出去,卻被負責看守他們的武裝士兵,用刀把和鞭子狠狠抽打。
巴爾塔薩也一度失去了笑容,每天早上睜開眼睛,都驚詫於自己竟然還活著。
只有幹活太慢或喪失勞動力,他們才會被趕出工地,重新獲得自由。
可被趕出去的人,早已失去了生命力,如同被風乾的枯葉,爛在了現實的泥潭中。
他們要麼成了流浪漢,靠乞討勉強餬口;要麼偷竊、搶劫,在監獄裡耗盡餘生。
生而為人,沒有誰甘願活成一具渾渾噩噩的軀殼。
只是苦難發起的進攻太過猛烈,常常令人難以抵擋,無處躲避。
有些人習慣了這種處境,乾脆放棄了所有抵抗,卻落入了更幽暗的深淵。
其實人活著,註定是個緩慢受錘的過程。
而永不服輸的信念感,就是我們抵禦苦難的最後一道防線。
如果你輕易放棄掙扎,任由自己變成砧板上的魚肉,就再也沒有翻身的可能。
唯有滿懷期待地繼續向前,你才有機會抓住命運的橄欖枝,逃離眼下的困境。
3
修道院建造期間,巴爾塔薩曾像其他工友一樣,失去了活下去的信心。
但幸運的是,他得到了神父洛倫索的關照。
洛倫索給予過他經濟上的幫助,還將具備特異視力的女人布里蒙達介紹給了他。
布里蒙達像是神話中的「巫女」,可以在空腹狀態下,透過皮膚看到人的身體內部。
一個殘疾人,一個怪人,自然而然地走到了一起,並在洛倫索的見證下結了婚。
兩人婚後不久,洛倫索又勸說他們,幫自己製造極具神秘色彩的飛行器「大鳥」。
洛倫索心懷仁慈,看到人間一幕幕慘劇後,渴望逃離地面,飛到天上去尋找一方凈土。
而載他飛行的大鳥,需要用鋼鐵打造外殼,再用人們體內的「意志」作為飛天的動力。
他讓巴爾塔薩按照圖紙製作外殼,又讓布里蒙達使用特異視力,收集2000個人的意志。
接下來的幾年時間裡,巴爾塔薩和布里蒙達,將信將疑地開始製作大鳥。
誰知,洛倫索因理念太過超前,被宗教裁判所盯上了。
宗教裁判認為他的飛行器是歪門邪道,屢次向國王舉報他不敬神明。
為此,洛倫索每天都戰戰兢兢,生怕國王會沒收大鳥,將自己判刑。
可大鳥完工那天,國王還是下令要逮捕他,並處以死刑。
他和巴爾塔薩、布里蒙達,乘坐大鳥飛上了天,才暫時躲過一劫。
看著越來越遠的地面,洛倫索絕望的想道:就算飛上了天,也終究是要落地的。
到了晚上,大鳥急速下墜,落在了距離馬夫拉不遠的一座山上。
害怕被抓的洛倫索,徹底沒了信念與勇氣,崩潰地選擇了自殺。
與洛倫索不同,經歷過飛天的巴爾塔薩和布里蒙達,反倒更加篤信意志的力量。
他們從製作大鳥的過程中明白:只要想做一件事,就一定能做成。
他們在山上藏起大鳥,還約定好,以後不管遇到什麼困難,都不能輕易選擇放棄。
每當在工地上熬不下去時,巴爾塔薩就會去看看大鳥,喚醒自己對美好和自由的渴望。
這份渴望,撫慰了他日夜勞作的辛苦,支撐他克服生活條件的艱辛。
其他工友或怨聲載道,或自暴自棄,只有他神色從容地專注做好分內之事。
難得的閒暇時光,他還會暫時忘記勞工的身份,與布里蒙達漫步河邊,享受片刻的無拘無束。
修道院落成那天,他又上山檢查大鳥,結果不小心碰到開關,再次坐大鳥飛上了天空。
誰知,久未使用的機器已經損壞,根本無法停下來,大鳥載著他消失在了馬夫拉。
得知他失蹤後,身邊的人都以為他死了,勸布里蒙達節哀。
但布里蒙達始終記得與巴爾塔薩的約定,不肯向命運認輸。
她堅信巴爾塔薩還活著,花費整整九年時間,找遍了葡萄牙的各個角落。
最後,她終於在刑場與巴爾塔薩重逢了。
當時,巴爾塔薩因飛上天空,被宗教裁判斥為「異端」,處以火刑。
布里蒙達想趕過去阻止,但火勢已經蔓延,一切都已來不及了。
巴爾塔薩的身軀被火光漸漸吞噬,一道道由精神意志組成的白光飄散出來。
布里蒙達趕緊使用特異功能,將他的意志全部收集了起來。
冥冥之中,她看見巴爾塔薩在徹底消失的那一刻,對著她微微一笑。
經歷了那麼多磨難,他們依然陪在對方身邊,以另一種方式實現了圓滿。
想起作家丁玲的一句話:「人,只要有一種信念,有所追求,什麼艱苦都能忍受,什麼環境也都能適應。」
輕易向命運低頭的人,猶如無根的浮萍,只能任憑風浪隨意擺布。
而心懷信念,就像給自己套上了堅硬的鎧甲,足以反過來擊潰苦難。
行走跌宕世間,我們要記得抬頭仰望星空,始終抱有一絲相信的念頭。
相信風雨後會迎來更耀眼的陽光,相信岩縫中能開出更鮮艷的花朵。
就算這一路狂風大作,暴雨侵襲,我們也能像蒲公英一樣,無論被吹到哪裡,都能落地生根。
薩拉馬戈在書中感慨:「世界就是這樣,巨大的歡愉和巨大的痛苦,健康者宜人的氣息和腐爛傷口的臭氣匯聚在同一個地方。」
生活也是如此,泥沙俱下,明暗交替,每一寸光亮背後,都隱藏著令人猝不及防的苦難。
然而,環境會刁難你,磨難會壓垮你,不屈服、不放棄的信念卻能成全你。
所謂信念,就是一個人的脊樑,能撐起負重的人生,護住脆弱的靈魂。
當你堅信自己無所不能,就會從心底迸發出強大的力量,一路披荊斬棘,將苦難撕成碎片。
此刻,不管你正遭受多大的風浪,都不要輕易選擇灰心喪氣,繳械投降。
信念的路標會鼓勵你,指引你,一步步穿越危機四伏的命運叢林。
點個贊吧,與朋友們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