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希區柯克特有的風格,還能是好電影嗎?

2022-07-29     閒人電影

原標題:沒有希區柯克特有的風格,還能是好電影嗎?

希區柯克的電影風格很具有作者性。

台階、陰影、麥高芬,炸彈理論、錯誤引導、十分鐘反轉。

但希區柯克的有些片子卻不一定有這些元素,那麼這些電影就不能被稱作好電影了嗎?

1972年的《狂凶記》是希區柯克的一次放縱。

沒有了海斯法典的限制,希區柯克晚期的作品畫風逐漸開放,不似以前那麼內斂、含蓄。

沒有了《迷魂記》里隱晦的表達性,也失去了《怪屍案》里不讓屍體露面的懸疑與荒誕的情節。

在《狂凶記》里,所有的謀殺、死亡,希區柯克都讓其在鏡頭下直白的表現出來,甚至還帶有希區柯克惡趣味。

畢竟片中的男二那窒息般的愛好在希區柯克以往的電影里很少見。

整體來看,電影風格與希區柯克的經典作品相差甚遠,此片更像是一部獵奇的cult片,只顧推進劇情發展,減少了緊張氣氛的營造和懸念重生的著迷。

但希區柯克就算把電影拍得極其無聊,也不妨礙他大師的名頭,因為《狂凶記》的鏡頭語言依舊是頂尖的。

片中有兩段足以證明,一是男二殺害第三位女孩時,希胖沒有呈現兇殺現場,而是讓聲音消失,鏡頭逐漸往後移,慢慢遠離房間,街上的嘈雜聲漸漸出現。

但唯獨不見女孩的身影。這一鏡頭設計很絕妙,預示著生命離她而去,希區柯克沒有在鏡頭前展現任何血腥畫面,但勝過千言萬語。

二是男二返回房間後的那段閃回。

第三位女孩如何被勒死的畫面快速閃過,突然的高能讓驚悚感從畫面中溢出,對照前面無聲的畫面。

一呼一應,兇手的殘忍便在觀眾的腦海中留下了難以磨滅的恐怖,這也為後面的劇情發展做了鋪墊。

儘管希區柯克的功力依然在,但還是掩蓋不了《狂凶記》不夠精彩和他已經老去的事實。

1955年《怪屍案》是希區柯克的一次突發奇想。

在懸疑這方面,希區柯克真是把能想到的東西都做完了。

在《怪屍案》中希區柯克又創造了一個新的懸疑方式,這個懸疑謀殺案可以沒有兇手,但每個人又好像都是兇手。

希區柯克在影片一開始就放了一個貫穿始終的麥高芬。

讓觀眾誤以為這是傳統的希區柯克式懸疑片,但隨著劇情的進行,類型走向了喜劇,之後又滑向了荒誕的邊緣,直到最後才發現是愛情片。

尤其是麥高芬的設定真是一絕。

可憐的哈利的死因,從意外中槍變成過失防衛,再變成蓄意謀殺,又變成聯手犯罪,到片尾時,希區柯克最終揭秘,原來他們都不是殺人兇手。

這種劇作結構,沒有多少大場面,僅僅憑藉每個角色的口述就讓故事撲朔迷離。

還帶有《羅生門》的敘事方式,環環相扣,引人入迷,觀影過程不沉悶,有趣又好玩。

再搭配艷麗奪目的色彩,美輪美奐的攝影,油畫質感的構圖,風景宜人的小鎮,讓《怪屍案》在藝術性和故事性上都不遜色於希區柯克的其他作品。

1964年的《艷賊》是希區柯克向弗洛伊德交的一篇論文。

蒂比·海德莉是希區柯克繼英格麗·褒曼、格蕾絲·凱利、瓊·芳登之後的第四位金髮繆斯女郎。

但《艷賊》也成了兩人徹底決裂的最後一部電影,在片場兩人互不搭理對方,只是為了拍戲而完成任務。

據好萊塢八卦媒體爆料,是因為希區柯克向海德莉索取巫山雲雨被拒,希胖憤怒而封殺了蒂比·海德莉,此後海德莉的事業確實一日不如一日。

除了這些邊角料,電影本身的可取之處並不多,在同一片段里進行兩次炸彈理論很驚艷。

第一次是女主正在偷錢,希胖讓女主和清潔工處於同一畫面,女主的行為即將被戳破,但希胖沒讓炸彈爆炸。

第二次是女主沒被發現後,脫下鞋子裝在兜里準備偷偷溜走。

可鞋子突然滑落,發出不小的聲響,炸彈爆炸了,可希胖又讓爆炸後沒有任何事發生,因為清潔工的設定是個耳背的老人。

這兩次炸彈理論,希區柯克與觀眾左右互搏,完全拿捏了觀眾的心理,手法高明,值得借鑑與學習。

只是,《艷賊》不像是希區柯克拍得一部電影,而是他向「導師」弗洛伊德交的一篇關於精神分析法的論文。

為了完成這篇論文,他將電影的文本都設計成了論文的樣式,借男主之手洞悉女主的心理疾病,再通過不同方式治癒心理問題,從而達到解構的目的。

因此,《艷賊》對看慣希區柯克懸疑題材的觀眾來說,有些天然的門檻的,因為這片子一點都不懸疑,不像希區柯克的風格。

1956年《擒凶記》,希區柯克沒有客串。

在彩色電影時代,希區柯克翻拍了自己1934年的同名電影《擒凶記》。

兩部電影之間的內容沒有多大變動,新版增加了一些詼諧、幽默的部分,讓電影的基調變得有趣,不那麼懸念重重。

可正是因為沒有大的改動讓《擒凶記》變得無聊,劇本原本就一般,還不做調整,再拍出來依舊bug連連。

如片中法國間諜在臨死前把謀殺的情報告訴了詹姆斯·斯圖爾特,史都華在大庭廣眾之下將秘密記在了紙上。

但旁邊的反派夫妻為了不讓史都華泄密影響他們刺殺首相的計劃,專門綁架了斯圖爾特的兒子為要挾。

故事從這開始就不成立了。

既然要殺首相,又何必擔心斯圖爾特泄密,直接將他除掉不就省事多了,反正都刺殺總統了,又不在乎多一條人命。

不過一旦這樣做了,劇情就發展不下去了,這也是《擒凶記》不如希區柯克其他電影受歡迎的原因,但片中利用古典樂消音殺人的創意很超前,被後來者也借鑑。

1938年的《貴婦失蹤記》,這是英國時期的希區柯克。

他的電影還在探討政治,用一部雜糅了愛情、懸疑、喜劇、諜戰風格的《貴婦失蹤記》來傳達自己的政治理念。

其中的隱喻,在電影上映一年後成真了,這一年,二戰爆發了,希區柯克去了美國,從此《貴婦失蹤記》這類風格的電影在希區柯克的美國生涯里幾乎絕跡了。

《貴婦失蹤記》有不少邏輯上的bug。

如給主角強行續命,結尾荒誕的槍戰,以及無所不能的男主,生硬的大團圓結局,但在麥高芬設置上依然是優秀的。

開頭的音樂,莫名死去的音樂家,中間火車上的錯誤引導,都在讓人懷疑這些人物和事件之間有什麼必然聯繫,將他們放在一起是否妥當。

直到最後的揭秘才叫人恍然大悟,原來前面的劇情不是拖沓,每一條線都環環相扣。

尤其是音樂是情報這一設置,直接讓懸疑片變成諜戰片,出人意料,驚喜大過劇情上的邏輯不通。

相較於之後的同類型的《美人計》,即使有加里·格蘭特和英格麗·褒曼這兩位大明星,也不如《貴婦失蹤記》精彩,從這方面來看,這是希區柯克的一次退步。

1943年《辣手摧花》是希區柯克拍得美國版拆白黨的故事。

前半段太亢長,後半段不精彩,總體比較平庸,就連片尾十分鐘的反轉也在預料之中。

但凡多看過幾部希區柯克的電影,《辣手摧花》的故事就能猜的一清二楚,麥高芬只在影片中段吸引人。

之後的發展並不吸睛,炸彈理論也太過直白,這是希區柯克對自己的一次較為普通的重複,所以不能盲目的迷信希區柯克。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9983a014053f5410911e401c64d46d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