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語種批片多久沒有出現爆款了?

2023-02-17     電影情報處

原標題:小語種批片多久沒有出現爆款了?

作者 / 無念

前兩天,我們發布了今年有可能誕生的 好萊塢5億+種子選手 。按照預測來看,雖然進口片的整體票房體量很難與疫情之前相比,但至少從數量上看,有回暖的趨勢。

就目前而言,今年已經公映或者定檔了的好萊塢進口分帳大片,就包括本月的《黑豹2》《蟻人3》,下個月的《雷霆沙贊!眾神之怒》《龍與地下城:俠盜榮耀》等等。這還不包括一批擁有更高市場水準的重量級選手。可以看到,今年的進口片方面,至少在分帳片這塊,還是可以期待一下的。

那麼,進口批片呢?

雖然今年到現在,也已經定了一些批片,其中也不乏《鈴芽之旅》這樣擁有2億+水平的日本動畫。但是,日本動畫畢竟是批片領域裡賣的比較好的一類,票房底盤也比較穩固。相比疫情前的整體批片生態,內地市場確實已經很久很久沒有出現過小語種批片(特指非英語、日語語種)的爆款了。

2023年,隨著進口片整體市場的回溫,分帳片在取得一定成績的同時,批片市場是不是也能再出現那麼一兩部小語種的爆款呢?畢竟,大家真的好久都沒看到過叫好又叫座的小語種批片了。

批片遇冷,

小語種批片處境更艱難

疫情之前,2015-2019年左右,是批片市場最繁榮的時候

都不用提《生化危機:終章》《一條狗的使命》《綠皮書》《荒野獵人》等這樣的英語類批片,以及《你的名字。》《哆啦A夢:伴我同行》這樣的日語批片,隨便舉幾個其他國家的批片例子,比如印度的《摔跤吧!爸爸》13億,《神秘巨星》7.47億,《調音師》3.25億,《小蘿莉的猴神大叔》2.85億;黎巴嫩的《何以為家》3.76億;泰國的《天才槍手》2.7億;西班牙的《看不見的客人》1.72億,《海市蜃樓》1.1億;俄羅斯的《絕殺慕尼黑》9100多萬……

可以看到,疫情前的好幾年裡,批片是有很高的市場認可度的,也是國內大盤,以及一些冷檔期內重要的組成部分

疫情的爆發影響了國內的進口片生態環境,也進一步壓縮了批片的整體市場格局。同時,疫情在線下也一定程度上阻隔了不同國家的影視文化交流,國際電影節展的舉辦受到了影響,以往承擔影片交易功能的電影市場自然也就從線下轉移到了線上。

以今年為例,從開年到現在,只上映了《龍珠超:超級人造人》《女生規則》兩部批片,而接下來已經定檔的還有《印式英語》《鈴芽之旅》《一杯上路》《名偵探柯南:貝克街的亡靈》這幾部。可以看到,除了日本動畫以外,剩下的基本上很難掀起特別大的水花。

疫情三年里,歷年的批片冠軍更是體量大幅下降。2020-2022三年間,每年的批片票房冠軍,毫不例外都是日本動畫。2020年是《數碼寶貝;最後的進化》,1.25億;2021年是《哆啦A夢:伴我同行2》,2.77億;2022年是《名偵探柯南:萬聖節的新娘》,2.01億。而如果排除掉英語、日語系批片,只看小語種批片的話,情況就更慘了。2020年是義大利重映片《美麗人生》,5978萬;2021年是《波斯語課》,3632萬;2022年是印度片《誤殺瞞天記》,3149萬。

三五千萬左右的票房,放到疫情之前,可能只是很多批片的一個零頭,而如今卻已經是小語種批片的天花板了。這對於批片這樣市場本來就很有限的片種來說,可以說是難上加難了。

窗口期長,質量一般,

小語種批片很難掀起水花

總結疫情這幾年的小語種批片引進情況,基本上能夠發現有以下幾個問題。

首先是窗口期特別長

就拿印度片來說吧。過去批片賣的好的時候,印度片基本上可以說是「引進一部賣一部」。只要質量有保證的話,不僅有10億+的天花板水平,2、3億,甚至5億+也不是什麼難事。但是有個前提是,這些批片基本上都保證了窗口期不會特別長。

2018年是印度片引進高峰,且當年引進的印度片沒有一部票房低於3000萬。2019年起,疲態開始顯現。之後,疫情來了,2020-2021年期間,沒有印度電影在國內公映。2022年,印度片回歸,數量還不少。這一年有5部印度片在內地上映(含合拍片《龍女孩》),但是無一例外都是距今好多年前的老片。

《誤殺瞞天記》是2015年的片子,《最初的夢想》2019年,《印度女孩》2018年,《跳舞吧!爸爸》2018年。今年上映的《女生規則》2016年,即將上映的《印式英語》甚至是一部2012年的片子,還有一部待官宣的《印度製造》,同樣是2018年的。不是所有影片都有《小蘿莉的猴神大叔》的命運(窗口期近三年),現在這些印度片上映,已經很難掀起特別大的水花。

其次,現在引進的小語種批片,種類也比以前少多了

就像上面說的,疫情前除了印度片,泰國、法國、西班牙、俄羅斯、義大利等國家都會有個別批片選手,作為補足市場的存在與觀眾們見面。但是疫情之後,小語種批片基本只剩下印度片了,偶爾會有一兩部其他國家的批片,也都大多沒啥討論度。去年引進了幾部德國電影,基本上只有十幾萬的水平。

另外,現在的小語種批片,整體質量也不如以前了

都不提《摔跤吧!爸爸》《神秘巨星》這樣叫好又叫座的電影,像是《何以為家》《天才槍手》《看不見的客人》《完美陌生人》等一批小語種批片,部部在豆瓣上都有8分+,上映後也都能引起觀眾們的議論和喜愛。而現在,能上7分的小語種批片,就已經很不錯了。《誤殺瞞天記》是一個特例,在8.6的超高分+7年的超長窗口期+4月冷檔期+刪減20分鐘的多重因素影響下,依然拿到了3000多萬的成績,足以說明質量就是硬道理,觀眾是會為好電影買單的。

最後,如今的批片市場也越來越受到政治、外交、文化等多方面環節的影響

比如,去年是中德建交50周年,因此引進了好幾部距今時間比較久的德國片,雖然票房並不怎麼樣,但是至少有了一些相應的動作。再比如,為慶祝中韓建交30周年,2021年底,韓國片罕見地「鬆綁」,引進了一部《哦!文姬》。當然了,進口片作為外交層面的「晴雨表」,也不單單是批片會面臨這樣的狀況,分帳片同樣如此。2021年,國內引進了多部中東歐國家的影片,雖然票房無一例外不超過50萬,且都是分帳片,但是在「一帶一路」的大政策框架下,顯然政治意義要遠大於其市場意義。

2023年,

小語種批片情況會好轉嗎?

把目光轉向今年。那麼,在經歷了三年的疫情之後,批片市場會迎來好轉嗎?

大家都看到,最近一段時間,國產片定檔不間斷,基本上每周都能給觀眾帶來一些好消息,目前待映的國產新片已經排到了6月底,且各個大小檔期也都有了落位的選手。同時,進口片也展現出了一絲積極的跡象,多部大片都獲得了同步的待遇,雖然票房體量肯定已經不及以前,但至少也是個不錯的轉機。

但是,相比來說,批片市場的不確定性要更高一些

「批片就是一場賭博」,一些批片買家經常將這句話掛在嘴邊。疫情之前,大家看到了這一塊雖然不大但是「有利可圖」的蛋糕,人人都想來「分一杯羹」。然而疫情之後,整個電影市場的風向,包括政策、環境,以及觀眾們的口味等等,全都發生了變化。這個時候的批片生態,想必是很難再回到疫情之前了

一方面在於,隨著整個大環境的改變,觀眾對於進口片的整體興趣都不如以前,分帳大片尚且如此,更不用提小語種的批片了。另一方面,疫情的出現催生了流媒體的興起,疫情之前,不同國家的電影人們傾向於去國際電影市場尋找不同的發行方,但是如今,只要把版權賣給流媒體,就能解決很大一部分問題。

另外,批片生意始終需要面對一個現實問題,那就是窗口期的長短。過去的時候,不同地區的電影從院線上映到出資源,窗口期還都比較長,比如日片,基本上都有半年左右的時間。所以,只要在這段時間內確保國內的引進順利,就不用擔心盜版的困擾。但如今,流媒體的出現讓窗口期大幅縮短了,很多時候電影還沒上,資源已經滿天飛了,這對於批片買家來說,顯然是一個不小的損失。畢竟,批片的受眾基本上還是要靠小眾影迷和文藝青年群體,但是如果他們都已經在網上看過了的話,誰還願意再去影院買票支持呢?

不過,情報君覺得,咱們也不用太過於悲觀。畢竟,進口分帳片的引進現狀還是給大家帶來了一些好的預兆。如今,隨著疫情從人們生活中的逐漸淡去,各類線下活動如約歸來,國際性的電影節展也開始重回正軌。就像是最近正在舉辦的柏林國際電影節,就已經出現了不少中國電影人和中國買家的身影。

電影畢竟要承擔很大一部分文化商品的屬性,既然是商品,就必須要流通,這個是毫無疑問的。所以,不管是以什麼樣的形式,院線發行還是流媒體上線,批片仍將會是國內電影市場的一個重要部分。

就目前來看,還是有一些值得期待的批片有望上映的,比如前幾天剛宣布的日本愛情片《餘生那些年》《稍微想起那些》等;小語種批片方面,比如泰國片《速度與愛情》,此前也傳出過國內要上映的消息;以及翻拍自《滾蛋吧!腫瘤君》的泰國片《世界欠我一個你》,也發布了中文版海報,有望在年內上映。法國、義大利合拍的《帶我飛》,中文名改成了《生命中最特別的朋友》等等。

情報君希望,今年的整體批片市場會迎來一個改觀。一方面是在引進的片種類型上,能夠稍微廣泛一些,英語日語的批片是常客,但小語種批片同樣也是一部分觀眾的心頭好;另一方面就是,希望能稍微引進一些時效性比較新的片子,同時也有一定的質量保證。當然這樣的好片子畢竟是占少數的,但至少,希望能讓小語種批片有機會重新回到破億的水平。

下一部破億的小語種批片會是誰呢?就讓我們拭目以待吧!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987ce227c495e685388737cf7241c6f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