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熊貓熱搜第一,除了心疼,還有一個關鍵問題

2023-03-06     壹讀

原標題:大熊貓熱搜第一,除了心疼,還有一個關鍵問題

渴望貓狗雙全的壹讀君 丨 張藝

最近各國熊貓歸國的消息,讓大熊貓屢登熱搜。

由於租約到期、疫情延誤等原因,美國的丫丫、 英國陽光甜、日本的香香和永明等大熊貓們, 即將踏上回國的歸途,受到網友們的關注。

很多網友擔心它們在外面過得好不好,但也有網友擔心常年旅居國外的它們,會不會忘記自己的「母語」。

在大熊貓的故鄉,飼養員都是通過四川話和大熊貓交流的。就像我國的大熊貓「四海」和「京京」,初到卡達時也只能聽懂四川話。

為此,卡達的飼養員專門學習四川話,方便與大熊貓進行有效「溝通」。而偶遇用四川話喊話的遊客時,大熊貓也作出反應。

那麼,大熊貓真的聽得懂人話嗎?如果換成其他國家的語言,大熊貓還能聽懂嗎?

大熊貓的「母語優勢」

在四川出生、長大的大熊貓,確實聽得懂四川話,但水平有限。

就像熊貓界的網紅「花花」,聽到自己的名字「花花」時無動於衷,而聽到「果賴」(川普「過來」的發音)時,就會積極回應,導致網友們懷疑它以為自己叫「果賴」。

熊貓「花花」聽到「果賴」就過來,沒毛病啊|圖源:微信

在卡達的大熊貓「四海」聽到遊客用四川方言喊話,於是朝著遊客的方向看去。看來熊貓也有「他鄉遇故知」的熟悉和親切感。

熊貓「四海」聽到四川話,基因都動了|圖源:微信

熊貓只能聽懂簡單的名字呼喚嗎?那你可太小看我們國寶了。

有遊客用四川話對正在吃竹子的大熊貓說「還在吃,脖子都沒得嘍」,於是熊貓抬起頭對著遊客抻了抻脖子,仿佛在說「給你看看,誰說我沒有脖子」。

飼養員讓熊貓挪位置,仿佛當年班級合照給大家調整位置的攝影師,而熊貓慢慢悠悠地挪過去則像極了當年那個反應遲鈍的我們。

聽得懂人類指令的大熊貓|圖源:微信

看到這裡你是不是準備得出「大熊貓聽得懂人類語言」這個結論了?事情並沒那麼簡單。

其實,大熊貓不是能聽懂某一種人類語言,而是對飼養員的聲音較為熟悉,聽到熟悉的聲音,會有類似條件反射的行為。

所以大熊貓能「聽懂」四川話,是因為飼養員講四川話。但其實,大熊貓也並不是「聽懂」——

首先,大熊貓的視力不太好,但它們的聽覺和嗅覺非常敏銳,因而熊貓主要是通過嗅覺來分辨飼養員的味道。並不是我們所以為的一開始就靠聽覺來和飼養員進行互動。

其次,飼養員通過長期喂食,讓大熊貓形成條件反射,配合一些簡單的指令,引導大熊貓明白飼養員的意思,比如站立或者坐下,這樣大熊貓就會輕鬆get新技能。

所以大熊貓「聽得懂」哪裡的方言,全靠飼養員的「魅力」。

2017年,為了讓入駐瀋陽森林野生動物園的四隻大熊貓「聽懂」東北話,瀋陽的飼養員特意到四川小半年,不斷和它們說東北話,好讓它們到瀋陽後更適應那裡的環境。

結果大熊貓們熟練掌握了東北話「吃(chi二聲)飯啦」「幹啥(sha四聲)呢」等……是不是有東北那味兒了。

有研究發現,動物有察覺語言中「聽覺規律」的能力,與未學會說話的學前嬰兒類似,甚至能辨認是否為熟悉的「母語」,且語言能力隨年齡增長而增長。

因而被四川話灌輸的大熊貓對四川方言的反應更大,因為這是它們熟悉的語言信號。

那麼,一直把四川話當「母語」的大熊貓,有希望學會「外語」嗎?

教大熊貓學外語需要幾步?

在正規動物園,為了使動物們能配合日後的體檢、打疫苗等工作,無需靠大網、麻醉槍的輔助,都會對動物們進行一定的「科學培訓」——操作性條件反射。

操作性條件反射由美國著名心理學家斯金納提出,是動物學習的一種基本機制,下到微生物、上到人類都通過操作性條件反射來進行學習,因此也被稱為「操作性學習」。

「操作性學習」是目前動物訓練中普遍採用的一個十分有效的方法,經過一定的「訓練」動物,基本都可實現與人的基本交流。

教雞認紙牌

教羊擊掌

操作性學習也發生在咱們身上,小時候考試成績好時,我們會收到父母的獎勵,為了再次獲得「獎勵」,我們會更認真地學習。此處的「獎勵」是一種「刺激物」,「認真地學習」是我們追求「刺激物」的手段,當我們再次因好成績獲得「獎勵」時,我們就得到了正向強化刺激。

反映在大熊貓身上,它們學習新語言的方法與此類似:

第一步,飼養員喂食大熊貓時,用某種語言呼喚它;

第二步,在大熊貓作出正確反應時,及時給予它食物作為獎賞;

第三步,反覆第二步過程,不斷強化大熊貓這種追求刺激的行為。

時間長了熊貓就會把自己的名字呼喚聲和食物關聯在一起。

不過,大部分大熊貓旅居國外是不用學「外語」的,因為飼養員們會努力學習四川話,和它們進行溝通:

卡達的飼養員為了實現與大熊貓的「無障礙溝通」,專門學習四川話;比利時的工作人員專門在中秋節,為大熊貓唱中文版《水調歌頭》;芬蘭人則是專門請來合唱團,給大熊貓唱《但願人長久》……

芬蘭人給熊貓唱歌|圖源:微信

沒想到古有對牛彈琴,這會兒上演對「熊」唱歌。

熊貓和飼養員的劇本好像拿反了,該學習的居然不是熊貓!

但部分在國外出生、長大的大熊貓,確實只聽得懂外語,那就逃不掉重新學「四川話」的命運了,因為四川的飼養員們不慣這「臭毛病」。

就像在美國出生、長大,只聽得懂「come here」等簡單英文單詞的「美輪」「美奐」,從2016年回國後,就接受了系統的川普「教學」,如今已經熟練掌握川普「吃了沒得」「好不好耍」……

只聽得懂英語的大熊貓美輪和美奐|圖源:微信

在韓國出生的大熊貓福寶將於2024年回國,它的飼養員姜爺爺擔心福寶回國後聽不懂中文,已經開始自學簡單的中文和福寶交流。

只聽得懂韓語的大熊貓福寶|圖源:微博

姜爺爺的行為令我們感動,但希望江爺爺還是不要教了,畢竟韓式中文和川普交流起來也不容易……

參考資料:

[1] 阮曉鋼,武璇.斯金納自動機:形成操作性條件反射理論的心理學模型[J].中國科學:技術科學,2013,43,(12):1374-1390.

[2] 陳薇:關於人和非人的溝通[J].劍南文學(經典教苑),2013(06):125-128.

[3]iPanda熊貓頻道:大熊貓有哪些「一言難盡」的名字?,2022(01).

[4]科普一下:大熊貓只能聽得懂四川話嗎,2022(12).

[5]張院圖書館:【三味百科】熊貓冷知識,2020(12).

星標一下,我們永不走散~

點擊圖片閱讀|滬上阿姨的旗袍,衩到底要開多高?

點擊圖片閱讀 |峨眉山的猴子,你們的好日子到頭了?

如果你覺得今天的文章還不錯

動動手指給壹讀君點個在看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97a45b311673c14ee325fa224d7500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