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初一「送寒衣」,牢記3做3不做,分別都是啥?老傳統不能丟!

2023-11-11     小鹿愛白話

原標題:十月初一「送寒衣」,牢記3做3不做,分別都是啥?老傳統不能丟!

隨著農曆九月的結束,2023年的寒月已經悄然而至。寒月,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十月份,它的第一天,即十月初一,具有特殊的意義,因為它標誌著傳統意義上的「寒衣節」。對於年輕人來說,寒衣節可能是一個陌生的概念,但在農村的老一輩人中,它仍被深深刻畫在他們的記憶中。這個節日的主要習俗之一就是祭祖,為已故的親人「送寒衣」。

這個習俗並非迷信,而是一種文化、一種理念,它體現了傳統的孝道觀念,表達了對失去親人的在世之人的敬重和關愛。在「送寒衣」的過程中,人們也能學會感恩,理解尊重生死,從而展現出其獨特的傳承價值。

首先,我們需要了解什麼是「寒衣節」以及為什麼要「送寒衣」。寒衣節是農曆十月初一,象徵著寒冷的冬季即將來臨。此時,人們需要穿上棉衣以保暖。同樣地,冥界的親人 也會感到寒冷,因此我們需要為他們送去寒衣,確保他們不受寒冷困擾。這些寒衣實際上是「冥衣」,一種用紙做成的衣服,也被人們稱為「褂子」。

十月初一這一天,人們會製作好寒衣,並帶到已故親人的墳前焚燒。這就是我們所說的「送寒衣」。然而,由於現代人們多在外地生活,無法親自到墳前送寒衣,這個習俗逐漸演變為在馬路上焚燒,一般會選擇十字路口這樣的地方。

據史書記載,「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九月開始天氣逐漸轉涼,人們也開始為越冬添置禦寒的衣服。因此寒衣節也被稱為「授衣節」。但由於十月才剛剛進入冬季,九月授衣過早,這一習俗就移至十月朔日,民間稱之為「鬼節」。

在送寒衣的過程中,有許多需要遵循的習俗和講究。例如,送寒衣的時間往往選擇在上午9點至下午15點之間;不一定要製作完整的紙衣,可以直接燒紙錢,寓意給予親人 金錢以自行置辦寒衣。當然,對於寒衣節還有許多其他的習俗和講究,尤其是老一輩人所傳承的「3做3不做」原則,這些原則可以庇護子孫,並帶有祈福的含義。

寒衣節,作為中國民間傳統的祭祖節日,有著豐富的習俗和文化內涵。在這個特殊的日子裡,人們會進行一系列的儀式和活動,以表達對先人的敬仰和懷念。下面,我將以嚴肅且專業的文風語氣,向大家介紹寒衣節的一些習俗和注意事項。

首先,讓我們來看一下寒衣節的三大特色習俗。

其一,焚燒寒衣。無論是在南方還是北方,焚燒寒衣都是寒衣節最重要的習俗之一。人們會製作紙衣或者直接焚燒紙錢,寓意著為先人送去保暖的衣物。在焚燒時,可以在裡面加入一些棉花,以增強保暖效果。

其二,路邊畫圈。按照習俗,在十字路口焚燒寒衣時,人們會用草木灰畫一個圈並留個口,寓意著寒衣和紙錢能夠被先人收取。這個習俗與在墳邊焚燒寒衣的習俗類似,都是為了確保寒衣能夠準確送達。

其三,吃「寒」食。在寒衣節這一天,人們會吃一些以麵食為主的食物,如麵條、糍粑、水餃、紅豆飯等。這些食物寓意著來年五穀豐登。由於南北方的習俗差異,吃的食物可能會有所不同,但總體上都是以上幾種食物。

除了以上三大習俗外,寒衣節還有三不做需要注意。

其一,床前不要放風鈴。由於寒衣節這天鬼魂會出沒,而風鈴是傳統的「招鬼神器」,因此在床前放置風鈴容易招邪氣入身,導致睡眠障礙。

其二,晚上不要曬衣服。寒衣節是送寒衣保暖的意思,夜晚晾曬衣服容易被孤魂借穿,留下不好的氣味,對衣服的主人造成不吉利的事情。

其三,身體虛弱之人不要參與祭祖。寒衣節是陰氣較重的日子,一部分人不適宜參加祭祖活動,特別是懷孕之人、疾病患者、抵抗力較差的孩子以及八字較輕的年輕人。這些人群容易被陰氣侵染,對健康不利。

總之,寒衣節是中國民間重要的祭祖節日,具有深厚的文化內涵和歷史淵源。在這個特殊的日子裡,我們應該尊重傳統習俗和文化,傳承和弘揚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9732cd5cfb555652c488cd4d39527bc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