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在網上看到令人唏噓的一幕!
江蘇連雲港,一名男孩和媽媽發生爭吵,倒地大哭不起,還死死咬住媽媽的胳膊不鬆口。
一位阿姨不斷地安撫孩子:「乖乖,是媽媽錯了,媽媽跟你賠禮道歉……」
男孩好不容易鬆了口,又聲嘶力竭地沖媽媽哭喊道:「過去!過去!過去!」
看得出來,男孩的情緒崩潰到極點,都出現了嘔吐。
但他的所作所為還是讓人氣憤不已!
媽媽被兒子如此對待,該有多麼心痛和無奈。
很多人說,這樣的媽媽不值得同情:
慈母多敗兒,這個時候就應該大巴掌伺候。
我們不知道這個孩子到底因為什麼情緒失控,
是需求沒被滿足而大發脾氣?
還是受到了精神刺激?
亦或是孩子存在某些心理問題?
有一點可以肯定的是,慣子如殺子,溺愛出逆子。
孩子的這種行為需要及時干預並糾正,否則一旦惡化下去,家長自食惡果不說,害的還是孩子。
Part.1
放縱和溺愛,
父母會「自食惡果」
法國教育家盧梭曾說過:
「你知道用什麼方法,一定可以使你的孩子成為不幸的人嗎?這個方法就是對他百依百順。」
曾看過一個新聞,一位媽媽在跟3歲兒子玩耍時,任由孩子將自行車密碼鎖鎖住自己的脖子。
沒想到密碼被孩子改過,媽媽怎麼也解不開鎖,只能求助消防員,才得以解脫。
媽媽卻沒有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既沒有讓孩子明白,這件事有多危險,也沒有警示孩子相關安全事項。
只是覺得孩子喜歡玩,就隨他去。
這樣下去,孩子下次會不會變本加厲,把媽媽卡得更緊?
養育孩子,就像栽培樹苗,需要給它修枝剪杈。
在小樹長歪的時候,還要及時把它扶正。
小樹不修不直溜人,孩子不管哏赳赳。
對孩子太放縱,只會讓孩子變得恣意妄為、猖狂任性,家長也可能會自食惡果。
一個3歲孩子,因為媽媽不讓吃零食,就下死口把媽媽的手咬出血印。
即使這樣,媽媽也只是微笑著忍受。
在她的嬌縱下,孩子咬人成習慣,媽媽的身上也早已傷痕累累,滿是血印子。
孩子都是小人精,第一次動口,他是在試探。
你不明確制止他,他就會越來越放肆,從咬人變成打人,從打母親,變成打別人。
如果媽媽不加以約束,現在只是忍受皮肉之苦,將來很可能還要面臨錐心之痛。
有的孩子讓母親下跪:
還發朋友圈炫耀:
索要零花錢不成,
就當街對媽媽又打又罵:
一個又一個扎心的案例,無不宣示著一個道理:
溺愛和放縱,就是一場捧殺!
Part.2
放縱和溺愛,
會養出人見人厭娃
一個從小被嬌慣著長大的孩子,習慣了以自我為中心,會缺乏規矩意識,變成「人見人厭」的模樣。
前幾天,開往北京的高鐵上,有個孩子吵鬧了一路,有位乘客就提醒父母管好孩子。
沒想到卻遭到對方的怒懟和辱罵:
不要臉、沒家教、沒爹娘養、以後生不出孩子……
雙方隨即爆發激烈罵戰。
說實話,當媽的都知道,一個3歲的孩子確實閒不住,但父母不該因此就放任不管。
在孩子嚴重打擾到別人時,起碼應該表示歉意,而不是理直氣壯地要求別人忍讓:
「我管不了,你過來管,三歲的小孩聽不懂道理,嫌吵你們坐高級的去!」
父母這种放任不管、並且豪橫跋扈的惡劣態度,才是讓事態升級的關鍵。
人民網對這件事做出評論:
愛子,教之以義方。父母愛子女,就應當用做人的正道加以教導。
當孩子言行不當時,家長不及時指出並加以糾正,只會讓孩子越來越不知天高地厚。
宋慶齡曾說過:
「孩子的性格、品行,歸根結底主要是受父母、家庭的影響,能讓一個人留下終生不可磨滅的印記。」
每一個人見人厭的熊孩子背後,都有一個不作為的「熊父母」。
同樣是孩子在公眾場合鬧騰,有人以孩子小為理由放縱不管:
也有人想方設法不讓孩子影響他人。
給孩子吃零食、陪孩子看手機、帶孩子到處走。
孩子哭了,就趕緊帶到廁所裡面去安撫。
讓孩子擦拭車廂:
父母的管教和約束,不光是為他人著想,更是在為孩子的成長負責。
正如李玫瑾教授所說:
「孩子在6歲前,只有得到科學、合理的家庭教育,才能保證孩子有良好的品德,成為優秀的人。」
Part.3
父母這樣做,
孩子更優秀
如果不想讓孩子變得目無尊長、張狂任性,我們需要做到這幾點:
比如:
對父母和長輩,必須尊重。
可以表達不滿,但不能對父母和長輩出言不遜,甚至動手。
安全問題,不能明知故犯。
涉及到生命安全的事情,一定不能縱容去玩、去試探。
像這种放任孩子攀爬高橋架的行為,萬萬不可取:
約定好的事情,一定要做到。
說好了飯前不能吃零食,就不能吃;
說好只買一個玩具,多一個都不行;
說好只看半小時動畫,就不能耍賴……
在公眾場合,要遵守規矩。
要有規矩意識和安全感,在公眾場合講文明、懂禮儀,守規矩。
當孩子屢教不改,在原則問題反覆觸犯時,就需要施以懲戒了。
復旦大學錢文忠教授在一次演講中直言:
「教育孩子必須有懲戒,甚至是嚴厲的懲戒。」
小錯不懲,易釀大禍。
當然,懲戒不代表打罵,更不是為了發泄父母的情緒,而是為了糾正孩子的錯誤行為。
我們要讓孩子知道不可觸碰的底線在哪裡,讓孩子學會敬畏。
人民日報總結了9個懲罰孩子的科學方法,妞們可以試著做:
左右滑動查看更多
打罵教育不可取,但是有一點,如果孩子始終不知悔改,必要的時候也是可以打一打的。
打之前,先提個醒:「你再故意這樣,我真的會打你。」
連續提醒三遍,如果孩子無動於衷,那就可以上手了。
注意,打打手心就行了,不要暴力發泄,也不要當眾施罰。
包媽碎碎念:
其實,相比故意縱容和溺愛來說,更怕的是父母「慣而不自知」。
給大家看下,人民日報列出的#容易慣壞孩子的10種行為#。
妞們對照自查,有則改之無則加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