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歸實體,可收藏設計的觸感

2022-06-27     《藝術與設計》雜誌

原標題:回歸實體,可收藏設計的觸感

「可收藏設計」的源起可追溯到 21 世紀初期。 2006年,當菲利普斯·德·普里(Phillips de Pur y)拍賣行成 功將當時的前衛設 計品拍賣出 藝術品般的高價時,便開啟了名為「設計/藝術」 (Design/Ar t)的趨勢。然而,在經歷了經濟危機和近期的全球疫情後,這種趨勢已從過去譁眾取寵的形式主義演變成更接地氣且注重工藝和手作的「可收藏設 計」,還在近 期衍生出「功能 性雕塑」(functional sculpture)、「泡騰概念」 (effervescent concepts)等新關鍵詞。「可收 藏」(Collectible)展會已經連續舉辦了五屆。在今年的展會上,該領域的耕耘者們不僅將實驗精神和 故事性注入於設計中,同時也希望讓觀者在疫情時期重獲真實「觸感」。「我們希望讓觀者與作品互動,並想要觸摸它。」策展人朱莉婭·哈尼·蒙塔涅斯(Julia Haney Montañez)表示。

彼得羅·弗朗切斯基尼(PietroFranceschini)帶來的「地圖」(Atlas)坐墊凳

後疫情時期的可收藏設計更強調曲線與質感。南非 設計師揚·恩斯特(Jan Ernst)「子宮」(Womb)燈飾的靈感,來自開普敦附近的古老岩洞。形態上的有機曲線,讓內置的燈源散發出如篝火般的柔和光線,從而喚起一種「原始」感,也如子宮般,慶祝生命的美妙。相似的設計,還有來自法國設計師 托馬斯·德福爾(Thomas Defour)的「克羅托」 (Crotto)櫥櫃。該設計的獨特之處在於採用了小提琴的製造工藝——「使用這個工藝可以讓產品實 現中空的效果。」他解釋道。

法國設計師索倫·邦內(Solène Bonnet)的「鮮 肉工廠」(Flesh factory)則決定從物品和家具的 角度來探索社交媒體時代的美容標準。她以最簡單 的宜家鏡子作為基礎,採用了「增強現實濾鏡」,將 嘴唇這一人體元素進行數字化處理,並以泡棉、丙 烯酸和聚酯等材料形塑出抽象感的框架。框架形 象雖然抽象,卻仍然能夠讓人聯想到嘴唇的原始形狀,從而反映出真實與數字化之間的矛盾。

馬騰·德·塞拉爾(Maarten DeCeulaer)設計的彩色玻璃燈

談到可收藏設計,就不得不提到這一領域的「非官方」發源地法國。法國的設計藝廊隨著「設計/藝 術」趨勢如雨後春筍般崛起,向歐洲業界輸送全新的設計和銷售模式,也讓新生代設計師看見了新的出路。逐漸地,設計藝廊和家具品牌的區別,也像 設計和藝術那樣有了界限上的模糊與融合。今年展 會的策劃主題為「編輯」(The Editors),而藝廊和品牌響應該主題的不同方式和策展模式也反映出時下的流行趨勢。 來自瑞士的「 敘事物件 」(Objects With Narratives)藝廊設想出貫穿展覽的主題:「超真實小說」(Sur-real fictions),靈感來自超現實主義運動和比利時畫家雷內·馬格利特(René Magritte),希望藉由兩個獨特空間的相互交流而 取得一種空靈的氛圍。展出的設計品包括來自盧卡斯·科伯(Lukas Cober)的「液態」(Liquid)茶几 和彼得羅·弗朗切斯基尼(Pietro Franceschini)帶 來的「地圖」(Atlas)坐墊凳,憑藉觸感上的差異, 使觀者印象深刻,體會到一種超現實的敘事性。

馬騰·德·塞拉爾(Maarten DeCeulaer)設計的彩色玻璃燈

「液態」茶几來自設計師著名的「新浪潮」系列設 計,但在原料上轉換為厚實的固體樹脂(之前的系 列使用的是玻璃纖維)。乍看之下似乎是量產的成 品,但實際上這件椅子是經過設計師手工雕刻和 拋光,才營造出「吹彈可破」輕盈的質感。「地圖」 (Atlas)坐墊凳雖同樣擁有雕塑感,但其外部的柔 軟質感卻更具趣味性,讓人忍不住想摸一把。

托馬斯·德福爾(Thomas Defour)的「克羅托」(Crotto)櫥櫃

值得一提的還有布魯塞爾資深設計代表馬 騰·德·塞拉爾(Maarten De Ceulaer)和雙人設 計組合穆勒·范·塞弗倫(Muller Van Severen)。 二者不約而同地在「定製」主題單元中呈現了新的 燈具設計。這一單元的特色是延續傳統工藝和貴重 材料的結合。以「突變泡泡椅」(Mutation)而出名 的設計師馬騰,也首次使用了玻璃材料,深入研究了彩色玻璃花窗,並以此為借鑑,推出全新彩色玻璃 照明系列。他的作品使用了口吹玻璃的工藝來達到色彩玻璃花窗的視覺性。使用這項工藝具有一定隨 機性,雖然可以預先確定顏色組合,但是因為製造 過程無法完全控制,所以最終的圖案會與事先的設 想稍微不同,這也為每盞燈帶來了獨一無二的個性。 「這些玻璃燈罩就像透光的三維抽象畫,不論燈具形態如何,都能為室內空間打造獨特的燈光氛圍。」

南非設計師揚·恩斯特(Jan Ernst)「子宮」(Womb)燈飾

在本次亮相的新作「框架」(FRAMES)燈具中, 能看到設計師組合穆勒·范·塞弗倫最標誌性的簡約。有別於過去鮮明的「線條感」,這次的燈具形式 上是一組從牆壁上突出來的「照明雕塑」:從有的 角度看起來像一張角落被掀起的紙;另外的角度則 像是盧西奧·豐塔納的切割畫;還有的角度看像是 將牆角框出一個「空間」,讓內置的抽象燈源將現實與想像世界聯繫起來。「這是一個虛構的圖像世 界。」他們解釋道,「讓人在放空中思考內在的意義和可能性。」也許,在宅家閉關的日子裡,這件設計也能派上用場。

剛剛重回線下的「可收藏」展會比起其他歐洲的設 計展,尚是初生牛犢,但正因為其處在設計與藝術 的微妙交匯點上,所涉及到的手工藝領域也蘊含著 更多未知可能和豐富遺產等待設計師們去發掘,指 引觀眾去感受,去觸摸。(編輯:彌生)

文 Article / 甄健恆 Yen Kien Hang

圖 Pictures / 可收藏展會 COLLECTIBLE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96e20960ca5041b9027aa627e7c49fa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