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渝城市群之協同發展:實踐「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

2022-05-18     樂居網重慶

原標題:成渝城市群之協同發展:實踐「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

原標題:

成渝城市群之協同發展:實踐「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

成渝報告專題解讀之二:區域協同篇

2022518日——成渝城市群是中國城鄉二元結構的縮影。「十四五」時期,中國破局城鄉二元結構的關鍵在於「共同富裕」。在此背景下,中國廣袤的中西部內陸地區需要成渝城市群作為示範,支撐內陸經濟的發展,並探索城鄉統籌之路。因此,成渝城市群如何通過區域之間、城鄉之間的協同發展實現這一目標將至關重要。

近期,在仲量聯行發布的中國城市群研究系列《成渝城市群,中國第四極:「十四五」展望視角》報告中,以成都都市圈、重慶都市圈、城鄉統籌三個關鍵詞為切入點,對成渝城市群如何合力打造中國經濟增長「第四極」、突破行政壁壘、實現城鄉統籌、樹立川渝協同發展新典範等話題進行了分析。

「十四五」時期,成渝城市群將承擔國家在區域協同發展、城鄉統籌方面的探索重任。對於區域協同發展,其具有三層涵義:

·成渝城市群區域協同發展

成都和重慶兩大都市圈對成渝城市群二三線城市的經濟輻射與帶動作用。

·川渝地區區域協同發展

成渝城市群對川西地區、川東北地區、渝東北地區、渝東南地區的經濟帶動作用,其中川西與渝東南是兩大少數民族聚集地區。

·中國西部區域協同發展

川渝地區將成為西部地區最大的經濟增長極,帶動西南地區乃至廣袤西部內陸地區經濟發展。

而區域協同發展的實施策略大體又包含兩種不同的路徑依賴:

·路徑一:中心城市、大城市帶動小城市,城市帶動鄉鎮,先富帶動後富,適度向後發城市或區域傾斜資源,實現協同發展、「共同富裕」。

·路徑二:加速中心城市的城市化進程,把中心城市做大做強,與周邊衛星城市連成片,讓更多人口遷入中心城市,分享中心城市發展的紅利。

隨著《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規劃綱要》於202010月正式出台,成渝雙城的協同帶動作用更為突出。其中,成都的關鍵詞是品質、科技、人居,重慶則是製造、金融、開放。成渝雙城通過注重體現區域優勢和特色,將成為具有全國影響力的重要經濟中心、科技創新中心、改革開放新高地、高品質生活宜居地。

在此背景下,重慶市在「路徑一」的努力更加突出;主城區向都市區延伸產業鏈,甚至將重鋼等傳統產業牽至都市區,加速主城區產業結構升級,也帶動都市區經濟協同發展;同時,三峽工程後,將資源向三峽庫區、少數民族地區傾斜,助力當地經濟。所以重慶都市圈的重任體現在打破省際之間的行政壁壘,探索跨省協同發展之路。

四川省則在西部地區打造出以成都為首的「強省會」經濟,川內人口向成都大量流入,成都平原周邊衛星城地緣關係更加緊密,通過新區建設與衛星城連成片,持續推動城鎮化。這體現出成都都市圈對「路徑二」的實踐以帶動四川二三線城市協同發展,實現「共同富裕」。

下面,仲量聯行將對成渝雙核——成都都市圈及重慶都市圈分別進行進一步探討。

成都都市圈:實踐「共同富裕」,從「強省會經濟」到「經濟強省」

四川省具有「強省會」經濟的鮮明特徵。由於省會城市經濟發展往往一枝獨秀,中西部的省份往往被貼上「一城獨大」的標籤。經濟發展的不平衡往往造成社會分化、區域分化。正因為成都等省會城市在經濟、社會領域各個方面獨具優勢,更多資源、資本、人才正在流向區域中心城市。成都便是這一典型代表。從中國城市的經濟「首位度」數據便能看出,成都以37%的首位度,位列全國第五,在GDP前二十大城市排名第一。

20211126日,《國家發展改革委關於同意成都都市圈發展規劃的復函》標誌著成都都市圈正式獲批。成都都市圈也是全國第三個獲批的都市圈。2021年,成都都市圈GDP實現25,011.9億元,占四川省比重46.4%,占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的比重33.8%。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突破一萬億,達11,336.8元,占四川省和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的比重分別為47.0%32.8%

成都都市圈的發展將成為成渝城市群、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的核心支撐,同時帶動四川省整體經濟的發展。在「路徑一」融合「路徑二」的發展思路下,四川省更多地級市未來更有機會利用中心城市的產業鏈和經濟資源的規模外溢,打造經濟的後發優勢,後來居上。由點及面,從成都都市圈到成渝城市群,再到川渝地區,最後讓成渝城市群的發展經驗複製到廣袤的中西部地區。四川亦有望突破「強省會經濟」的發展瓶頸,發展成為真正的「經濟強省」,實現「共同富裕」。

重慶都市圈:突破行政壁壘,樹立川渝協同發展新典範

2020年,重慶主城擴容,從主城9 區擴張為主城都市21區,並涵蓋四個功能區,即兩江新區、高新區、萬盛經開區、雙橋經開區202114日,四川省和重慶市共同批覆成立川渝高竹新區,這是川渝兩省市共同批准設立的首個跨省域省級新區,探索經濟區與行政區適度分離改革。伴隨四川省廣安市加入重慶都市圈,重慶都市圈的五大功能區域的發展與定位更加清晰。重慶都市圈內的中心城區、12個都市區及四川廣安各自被賦予全新定位:

·中心城區| 主城九區— 渝中、江北、南岸、沙坪壩、九龍坡、大渡口、渝北、巴南、北碚

·同城化發展先行區— 璧山、江津、長壽、南川

·重要戰略支點城市— 涪陵、永川、合川、綦江(含萬盛)

·橋頭堡城市— 榮昌、大足、銅梁、潼南

·北部副中心— 廣安

2011-2021 年十年GDP 累計增長數據印證前文分析。在川渝地區「兩圈四帶」中,渝東北渝東南城市帶的增幅最高,高達 184.1%;重慶都市圈和成都都市圈的增幅分別為168.7%153.7%。川渝地區也是中西部唯一發展出兩個特大型城市的區域,對中國經濟尤其是內陸地區經濟發展的影響力不容小覷。

成渝城市群探索城鄉統籌,探索協同發展新路徑

仲量聯行通過對GDP數據的分析,發現成渝雙城之間存在所謂「中部塌陷」的講法。2021GDP數據顯示,重慶(主城都市區)和成都兩市的GDP2萬億上下,而排名第三的渝東北地區不足5,000億,綿陽是四川省GDP第二大城市,GDP不足3,500億。也就是說,除成渝外,川渝地級市的 GDP最高僅為成渝的1/4左右,大多數城市的 GDP不足成渝的1/10。因此,從成渝城市群發展現狀來看,任一單個地級市都很難支撐城市群經濟發展的「第三極」。

在此背景下,成渝城市群如何起到協同發展的作用?其各大區域將各自以區內中心城市為支點,跨越行政區劃邊界,實踐川渝合作,打造協同發展示範區,實現區域中心城市延續成渝雙城的經濟動能向後發地區下沉,從而帶動城鄉協同發展。

「協同發展」強調區域之間發展的「有序性」以及比較優勢的「互補性」。當區域經濟基本盤足夠大,足以讓內部的資源分配不再捉襟見肘時,區域協同發展的有序性才能體現。 「十四五」時期,成渝城市群高速公路、城際高鐵網絡加速成渝城市群同城化,成渝雙城目前已實現一小時互聯互通;除川西地區外,成渝城市群內的主要二三線城市與成渝雙城其中一城的通勤時間不超過三小時。高鐵網絡的快速發展對於成渝城市群中小城市的意義,甚至超過了對於成渝兩個中心城市的價值。但交通基建的發展是經濟活動形成強紐帶的基礎,並非全部。

從成渝雙城到成渝城市群,成渝城市群不應只有成渝。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不僅強調「雙城」,也強調「地區」,前者是點,後者是面,「以點帶面」。成都都市圈將帶動成都平原二三線城市實現協同發展、「共同富裕」;而重慶都市圈探索經濟區與行政區適度分離改革,實現跨省協同發展。成渝之間的「塌陷地區」後來居上,攜手中心城市,承接產業分工與轉移,才有望改變二三線城市的傳統發展模式。以點帶面,對內成渝城市群需實現協同發展,實踐「共同富裕」;對外,引領整個西部地區的對外開放和經濟發展,打造內陸開放新高地。

仲量聯行華西區研究部總監朱建輝表示:「成渝城市群是「十四五」規劃中探索城鄉統籌的重要先行示範區。破局城鄉二元結構的困局,成渝城市群身兼重任。期待未來成渝城市群在中國經濟乃至世界格局中扮演不可或缺的角色,早日成為中國對標世界的城市群、增長極。」

後續,仲量聯行還將推出成渝城市群三大「中心」建設的熱點專題分析,敬請期待。

- 完 -

【購房資訊輕鬆享,快來關注樂居網】

文章來源:仲量聯行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96a8d507662ffba301df41cbe6d418a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