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由張魯一、于和偉、陳瑾、王子文等人主演的國產科幻劇《三體》即將完結之際,成功完成評分平台實時人氣排行榜,獲得26萬人評分、8.3分的高分,成績相當好。
一方面電視劇評分,另一方面相對於電視劇《三體》,有不太被關注的數字。 那是評分平台上8.5萬人的小組討論。
8.5萬人的小組討論是什麼概念?
相比之下,網絡直播熱度接近《三體》的其他兩部電視劇,小組討論人數分別為2325人和182人。
當然,每部電視劇的題材、觀眾和主創價值傾向都不一樣,這樣比較是不完全公平的。 另外,《三體》電視劇有《三體》原作的大背景支撐。 《三體》從台前到台後都在盡一切努力,讓全劇觀眾有強烈的表現慾望,只能說想調查電視劇的細節,創作電視劇
《三體》的觀眾如此有動力,也是《三體》的主創們有意無意地提前達成了——「 《三體》核心才是最珍貴的……創造與過去商業化作品不同的東西」的共識
《三體》 8.3高分的基礎在於主創們的這一共識。 平台方面在接受採訪時表示,他們將首先服務核心書粉,通過書粉擴散到周邊科幻粉絲、高知集團以及更多的電視劇觀眾。
只是,漂亮的事情人人都說,但實行起來並不容易。 近日,電視劇《三體》總導演楊磊、視覺導演陸貝珂與香港科技大學物理系副教授王一、中科大數據研究院院長王元卓、國家天文台研究員剛利軍進行了在線對話,了解主創團隊為拍攝《三體》做了哪些準備
電視劇《三體》原是一個「三替三」的故事,一次碰壁,4年的研究和17年三體球迷的堅持換來了8.3分,26萬人評分和8.5萬人的小組討論。
這次《三體》主創與科學家們的對話,一開頭就揭示了「三替三」的真諦。 如果愛《三體》,我們就是朋友。
《三體》總導演楊磊、視覺導演陸貝珂是三體迷,他們在2006年接觸了《三體》原著。 那時《三體》正在《科幻世界》雜誌上連載。 掐指一算17年過去了。
讓兩個17年的老粉參加你喜歡的作品的電影化製作,有時是給自己找難題。 用總監的話來說,「拍了《三體》,我就像信徒結束了宗教儀式一樣,非常興奮」。
他花了四年的時間研究原作的細節,從1969年的東北到2007年的北京,還學習了長達三個月的拍攝以外的東西。
三個月,放在某劇組那裡,給他們拍了兩部電視劇,但是《三體》實際開始拍攝的時候,他們撞到了牆上。 雖然只有一次,但很致命。
雖然知道了細節的研究,但是如果想讓觀眾也有同樣的感受的話,就必須實行細節。 從道具到場景都要配合實際原型。 就像旁邊的《流浪地球》一樣,必須要找「代表隊」嗎?
不用說,「國家隊」肯定那麼難找。 否則,怎麼叫「國家隊」呢? 《三體》試圖諮詢納米中心等科研機構被拒絕,得到的答覆是「科研機構不接待劇團」。
是的,我不賣關子。 《三體》最終得到了科研機構的支持。 還記得「三替三」的真諦嗎?
——如果你愛《三體》,我們就是朋友。 另外,不知道科研機構隱瞞了多少17年的三體迷。 知道《三體》劇組的拍攝是必要的之後,還有接待。 還有討論會。 還有座談會。 主創們只是付出了「小小」的代價,被博士和博士後們折磨。
不難想像主創們當時經歷了什麼樣的場面。 這些酷刑和求知慾在《三體》廣播前後也在8萬5000人的小組中重複。
「高能物理、信息智能、宇宙空間等科學知識如何巧妙融合」「宇宙的餘暉是什麼樣的呢」「葉文潔當時是如何表達宇宙信息的」等等,主創們都思考過,經過深入研究,最終發現很多人
《三體》主創們的努力也沒有辜負,他們在這次對話中提到的許多內容,得到了《三體》小組討論的隔空響應。
例如,關於魏成這個角色的細節塑造,《三體》的主創們從科學的角度對魏成進行了延伸,配合演員的表演,讓觀眾覺得有這樣的數學天才。
最後,借用凌晨2點討論電視劇《三體》的真愛觀眾的感想也結束吧。
像《三體》這樣細節的電視劇非常適合長尾路線,希望觀眾們在足夠的時間裡,能感受到主創們的努力和用心。
本文未經許可嚴禁轉載違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