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白百何和佟大為主演的《我們的婚姻》已經全部播出,
這部集結了白百何,佟大為,蔣欣,王驍,高葉,是安等實力派演員,
故事探討了婚姻,生活,事業等都市難題,也有了一些不一樣的味道。
由白百何飾演的全職主婦和佟大為飾演的風投精英,
在孩子出生後,選擇了男主外、女主內的生活模式,
看似在職場上叱吒風雲的是丈夫,
但在生活中獨當一面的媽媽也依然是獨自在自己的航道上行駛。
其實,這是在現代生活分工中最容易被忽視的一環:
——職場媽媽的何去何從?
在一個人負責養家後,就勢必就得有一個人在家看孩子,
而看孩子的這個行為,因為勞動成果無法被量化成金錢,也沒有業績考核等等,
所以就自然而然地被忽視了。
正因如此,也就有了一開場的一幕,
鄰居夫人雖然住著大豪宅,但依然為了讓父母去紐西蘭旅遊絞盡腦汁,
於是,她故意讓自己摔折來達到送父母出國旅遊的目的。
在大多數觀眾和白百何飾演的媽媽都不理解此種行為時,
這位思路更加清晰的全職媽媽道出了生活的真相:
直說比拐彎抹角更麻煩!
要想當好全職媽媽,不比職場精英容易。
正因為有了這種凡事要靠業績的制度化考量,
所以,本劇從一開始就展示了全職媽媽雖然人不在職場,但生活處處都是職場,
而且需要完全勝任的硬核行為:
搬家給畫草圖,單手電焊,聯合熊孩子媽媽解決小孩爭端等棘手的問題。
回家後的丈夫,在妻子面前炫耀自己搶了大單的喜悅,
可是,他卻全然無視了全職媽媽的一天也是披襟斬棘,困難重重,
有了這種認知上的屏障,《我們的婚姻》也就剖析出了更多隱藏的不公平和歧視。
本劇從一開始就放棄了賣慘,
而是切實的從當下夫妻生活入手來講述婚姻,職場,全職主婦等等社會熱門議題背後的真相。
因此,塑造的白百何這一家,在表面上來看,都是完全本著公平公正的,
雖然丈夫在無意間會忽視妻子對家庭的付出,但基本上是支持妻子的一些行為,
這在現實生活都算得上是三好丈夫了。
而在本劇的敘述中,讓觀眾看到了即便如此夢幻的丈夫,依然有諸多疏忽和失職,
而這些問題不單單是丈夫一個人所造成的,而是整個環境習以為常所默認的生活規則。
而到了全職媽媽想要重歸職場後,才發現:似乎你主外、我主內這種分工更加公平,
「我比他更會帶孩子」這種看似平均的觀念,在闊別六年重返職場,卻無公司肯接收,
這種觀念在即便是當實習生也無公司接收的現實困境面前,不堪一擊,
可以說所謂的暫時放棄職業選擇家庭,想回歸就能回歸完全是痴人說夢。
已婚已育的生活負擔以及還可能再生二胎的現實考量,
使得以收益為話語權的用人方,通常會選擇男性雇員或者是年輕的女性雇員,
因為她們時間更多,負累更少,剩餘價值更充足。
除了全職主婦這種更為被動的角度,
由蔣欣飾演的職場媽媽,男主內女主外家庭,所感受到的壓力一點也不比全職媽媽少。
在公司鞠躬盡瘁,但依然在業績不達標時,有被其他人代替的風險,
壓力大到辦公室酗酒,依然沒辦法把這種壓力分享給任何人,
尤其是在家帶孩子的丈夫。
靠一人掙錢的家庭,
既有職場競爭內卷的壓力,也有沉迷於工作,無法分出更多時間給家人的愧疚,
這種多角度的呈現,讓在職場和不在職場的女性們都看到了生活的不易。
而本劇較為客觀的是,它沒有放大這種在女性上的壓力,
也沒有刻意迴避男性在職場中的諸多困境,男性所承擔的職場壓力是一樣的,
同樣需要拼盡全力去做好份內工作,同樣的對家庭的忽視,對妻子的不夠體貼,
依然有存在內在矛盾的風險。
而放棄職場,選擇回歸家庭的爸爸,
即便更適合教育孩子,但依然要承擔著吃軟飯,沒有能力等諸多顏色標籤。
婚育原本是一個雙方共同承擔,一起用最有效率的方式解決問題的義務和責任,
擴大到社會中,難免會形成諸多刻板印象,
而這些刻板印象又會反作用於家庭中,讓家庭們必然被規划去服從這些隱形規則。
《我們的婚姻》在職場部分並沒有太多的去展示爾虞我詐,你死我亡的職場慘烈,
而是雙管齊下,用一筆帶過的職場氛圍去作用於婚姻關係中的兩人,
婚姻必然會受到外部事業,家庭關係,鄰里是否和睦等等因素的制約。
本劇也對近些年盛行的女權主義給了更新的解讀:
所謂平權不是敵對男性,而是為女性爭取更多的權利。
這看似打太極的說法,其實也隱藏著女性權利勢必會影響到男性權利的問題,
這個問題在近些年甚囂塵上的言論上,都刻意去迴避所謂平權的真實含義,
職位只有那麼多,這裡多一個,那裡就要少一個,有人就職,自然就要有人失業,
這是在平權初期,無法去規避的問題,
但如果只看眼前的利益,而不去長遠出發,
看這背後發展下去,最終的受益方才是大家一致避而不談或者完全反對的原因。
《我們的婚姻》雖然也有很多女權的影子,但多是用溫和的態度去面對這些問題,
女生可以做男生的活,不是搶工作,搶生存空間,而是讓每個人都有適合的位子,
你適合工作就去工作,你適合帶孩子就去帶孩子,
每一個人都可以適得其所,在自己適合的位置上做擅長的事情,
這才是此類平權最終應該達到的效果和最終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