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養豬技術創新史。
文 | 華商韜略 耿康祁
四大企業,簽訂「互不挖人公約」,涉嫌搞壟斷。看到這個消息,你是不是很難想到,這四個企業會是養豬的,但它們真的就是養豬的,而且真的被認定違反了《反壟斷法》。
養豬的要簽約「不挖人」,是因為很多人還不太清楚,養豬已經是門瓷器活兒,並且高科技含量不低。而論把養豬干成高科技的,人稱「豬瘋子」的秦英林,當屬世界第一名。
【世界豬王】
可以說,發起「互不挖人公約」的帶頭大哥,就是秦英林。
正是他的牧原股份,會同溫氏、雙胞胎、正大其他三大生豬養殖企業,在6月20日聯合發布了「互不挖人公約」,並在40多天後迎來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的約談。
包括「公約」的內容,「為減少內卷,文明發展,我倡議:不挖人、不拆台……」最早也是從牧原股份的開放日活動傳出,約談之後,牧原也是率先聲明:立即整改,消除危害。
從利益上說,牧原也是最有動機去推動這件事的人。原因是,它擁有中國養豬界最多的人才,身為全球最大養豬企業的它,真正的厲害,其實是找人、用人與成就人。
它曾經有個「百千億工程」:
未來10-20年造就1萬個百萬富翁、1000個千萬富翁,100個億萬富翁。
把人才置頂,只因養豬太卷了!
現在做一個「豬倌」,985畢業都還要再學習,不但要對諸如接生小豬、打疫苗、常見病預防和處理等樣樣精通,而且要學習人工智慧等等黑科技。
至於豬場的管理者,尤其場長之類負責人,就更是不易培養,且更難留下。因為這個行業工作很「穩定」:一直都是又苦又累還要高科技,但收入卻動盪得很。
當行業景氣時,豬場場長動輒年薪百萬;行業下行時,減薪、裁員則說來就來,甚至實力雄厚的頭部企業和大佬,也會隨時翻車。
2018年,曾經的「養豬第一股」雛鷹農牧,曾餓死200萬頭豬,一夜倒下。
2020年,在豬肉價格飛漲中大肆擴張的江西豬企正邦集團市值破千億,開表彰大會時,一輛輛嶄新的保時捷卡宴、寶馬X5停在門口。2022年卻以大幅虧損,轉眼被逼近生死邊緣。
2023年上半年20家A股上市豬企,合計預虧130億元。「賣一頭虧一頭」但各大企業仍爭相融資擴張。僅2023年一季度,11家上市豬企募資就超160億。
融資的目的,是為了繼續卷,卷死對手,甚至卷死豬周期——各大企業都清楚,行業最終會是幾家人的天下,很多人都得死,只有做大又做強,才能既更安全也更有效益。
在《財經》雜誌的一個排行上,養豬業「內卷度」排第五,超過餐飲酒店。近期舉辦的第二屆生豬產業論壇上,豬企更一致認為行業進入低利潤期,提升技術、裝備和管理等質量,並把成本降到平均水平以上,甚至是社會領先水平,是活下去的關鍵。
你追我卷中,養豬的門檻越抬越高。
2014年王健林準備到貴州,投資10億元養豬。但做了兩年調研後,卻放棄了,當時風頭正勁的他,原以為10億得干出多麼有氣勢的養豬業,結果卻:
「你蓋個豬場要幾個億,我們蓋個五星級酒店才多少錢?」
各種科技化、數字化浪潮,也狠狠地被卷進養豬業。2018年,京東、阿里、華為都高調發布過智能化養豬業務,早就下場的網易丁磊更聲稱:
他可以喝下豬糞便處理之後的水。
幾十年來,在豬周期震盪中行業卷出來一個又一個豬王,養豬首富也換了一茬又一茬。但到今天,「豬王」的地位,就像李嘉誠的香港首富一樣,基本上是被鎖定了。
鎖定格局的人,就是秦英林。
1992年,剛成立的牧原不過是只有22頭豬的小作坊。但到2022年,其年出欄生豬已達6120萬頭,生豬養殖規模連續多年坐穩全球第一。
2021年高峰時,牧原市值高達近5000億元,並將秦英林送上超過2000億身價的河南首富位,即便如今A股如此,其市值也依然超過2000億,秦英林依然是遙遙領先的「養豬首富」。
市值少了2000多億,個人財富也蒸發超千億,對秦英林的經營幾乎是沒啥影響,他依然是豬照喂,王照當。根據牧原7月披露的信息,2023年,公司生豬出欄將再創世界記錄,達到6500萬至7100萬頭。
【問鼎之戰】
2016年的中國養豬業產能擴張,是至今為止最瘋狂的一次,也是秦英林逆襲的關鍵。
一年內,牧原的生豬出欄就從300萬增長到750萬,足足翻了一倍多。
但即便如此,它也只是當時最大生豬養殖企業溫氏股份的零頭。2017年,溫氏以1700多萬出欄量蟬聯中國第一,比第2-10名總量還多。
包括掀起這一輪大擴張的財富效應,很大也是來自溫氏:2015年11月2日,它以超2000億元市值,讓養豬錢程似錦。
但一場重大變故,掀翻了「牌桌」。
2018年8月起,非洲豬瘟肆掠大江南北並持續近半年,養豬業哀鴻遍野,大型豬企失血不止,散戶直接淘汰,行業再次大洗牌。
有人辭官歸故里,有人星夜趕考場,秦英林就是那個趕考場的。當溫氏一路動盪,即便非洲豬瘟之後依然難擋下滑,他卻帶領牧原逆勢擴張,勢不可擋。
2020年,溫氏生豬出欄量銳減至不足千萬頭,掉到行業第三,牧原卻成為 「黑豬」,出欄量暴增至超1800萬頭,並在此後兩年連續每年再造一個如此規模的牧原:
2021年牧原出欄量飆升到超4000萬頭,2022年猛增至超6000萬頭,同樣比第2-10名的上市豬企總量還多,而溫氏追趕三年也未恢復到其頂點水平。
引領行業20年的中國豬王,幾年間就被牧原遠遠甩開,這一巨轉,源自兩者經營模式之爭,但歸根到底是秦英林手裡有殺手鐧。
溫氏採用的是「公司+農戶」的輕資產運作模式,即將養殖交給農戶,自己負責育種、營養和防疫等技術研發和支持。
國內養豬市場上,年出欄小於500頭的散戶高達99%,相對大型企業,散戶抗風險能力弱,而養豬行業又周期性強,所以散戶們自然希望找大腿抱,溫氏因此實現了快速擴張,並在2013年成為中國首家突破1000萬頭的豬企,肉豬上市規模躍居亞洲第一、世界第二。
彼時,剛突破百萬關口的牧原卻走了一條截然不同的路子:像製造業一樣養豬。
創業初期,秦英林自己打機井、建水塔、蓋豬舍,每道環節精益求精,像蓋工廠一樣建養殖場。一番努力下來,他發現自己在一些環節的造價竟能降低九成。
當他查找國外有關資料,還進一步得出結論,工業化養豬場才是未來大趨勢。因為工業化,才能從技術到生產到銷售各種,全方位降本增效提品質,而這些決定企業終極命運。
從此開始,秦英林下定決心走自己的路,並一步步建立起「自育自繁自養」的一體化經營模式,從養豬場選建、飼料採購加工、疫苗研發,到養豬生產、屠宰加工和銷售,統統由牧原一手掌控。
這種重資產運營模式,能夠提升疫情防控水平、優化標準環節成本,實現更高效的規模化養殖,但資金需求量極大,導致前期發展緩慢,可一旦經驗和資本積累到一定程度,就能迅速爆發。
非洲豬瘟出現後,溫氏模式弊端暴露,它的大量合作農戶難以承受虧損打擊,紛紛退出,以至於行業復甦後其規模也難恢復,而牧原卻準備好了,因而波瀾壯闊地絕地反擊:
一方面,工業化養殖讓他能以嚴格的生物隔離檢疫,將瘟疫損失降到最低,最關鍵的,它是 「自育自繁自養」,要上規模,完全自己說了就算。而且,他的模式還有另一個關鍵:
規模越大,越能發揮出威力,越能更低成本,更高效率和效益,也越能壓平市場波動進而別人好時它好上加好,別人壞時它也更好。
手握這個金剛鑽,秦英林制定出大膽戰略:逆周期擴張。
當豬價下跌時,其他豬企收縮規模,秦英林卻反其道而行。非洲豬瘟,則成為他的天賜良機:2017年牧原固定資產和在建工程合計120億,而2022年達到1200億元。
與之對應的,真是規模越大,越有威力:招商證券研報指出,非洲豬瘟發生前,牧原相比同業的成本優勢是150-200元/頭;非洲豬瘟後,其成本優勢提高至350元/頭。
今年7月份,牧原養殖完全成本約14.3元/千克,同比下降約1.2元/千克。
農業農村部數據顯示,1—6月生豬出欄平均價格15.1元/千克,7月第2周更銳減到14.2元/千克。牧原是為數不多的,具有盈利空間的豬企。
對應的,溫氏股份成本在4月份為16.8元/千克,新希望5月份為16.5元/千克,大北農2023年一季度生豬養殖的完全成本為18.76元/千克,均在追趕低於16元/千克大關。
儘管成本控制在業內一枝獨秀,秦英林卻認為每頭豬的養殖成本依然有600元下降空間,即成本約合10元/千克。
極致成本追求下,「別人虧錢時它掙錢,別人掙小錢時它掙大錢」,成為牧原的最佳寫照。
如何能把工業化練到這個境界?這是秦英林真正的修煉,也是沒有止境的修煉。
【養豬技術創新史】
1982年,14歲高中在讀的秦英林,被報紙上一件事吸引住了:一個人靠養豬成了萬元戶。
這可讓他太心動了,養豬還不簡單。於是,他攛掇父母養豬。老實巴交的父親很相信「有文化」的兒子,咬咬牙買了20頭豬仔。
但幾個月後,放寒假的秦英林迎來天大的噩耗:一場瘟疫讓父母的豬只活下來一頭,前後損失超2000多元。
這件事讓秦英林大受打擊,認識到養豬的不簡單,並在此後放棄了人人羨慕的河南大學保送名額,改而選擇河南農業大學畜牧獸醫專業,要為自己養豬的想法翻盤。
1992年,改革春風四起,被分配到肉聯廠工作的秦英林乘勢放下鐵飯碗,東拼西湊2萬元回到老家,開始了自己的翻盤計劃。
大學生養豬,在當年是大新聞,村裡人感嘆,「這一家子,看來是一輩子都得做農民了。」
但秦英林不為所動,並且很快證明,大學生養豬就是不一樣。
1995年養豬業再次被傳染病「襲擊」,秦英林的豬場卻能及時止損,他一邊感嘆:「這是知識的勝利!」,一邊繼續破解防病治病的難題,不分晝夜、春夏秋冬,每天一鑽進豬舍就是幾個小時。
三四年的摸索後,他不但解決了降低病死率的老難題,而且開始技術創新,即在成本、效率上不斷精進,一步步修煉出了獨特的成功之道。
他創新改進了自動化科學配比的供料和飲水系統,既大大節省喂養成本,也大大減少豬場環境污染。養豬是出了名的污染大戶,但牧原一直在給豬兒們「五星級的家」。
他推動的低蛋白日糧實驗,讓牧原的豆粕使用量占比6.8%,不到行業一半。他自豪地說,如果全國如此,可以節約進口大豆2000萬噸,或者說節約土地1.5億畝。
早在20年前,牧原就有堪稱「豬晶片」的種豬育種計劃。獨立育種方案和育種體系,不僅讓牧原趕上已開發國家水平,且擺脫了對進口種豬依賴,解決了中國種豬業卡脖子因素。
2020年秦英林說,「豬場要逐漸用機器人當飼養員,『機器人豬倌兒』。」
2021年1月,牧原有超16萬台智能化養豬設備,20個月後,這一數字變成了161萬台,翻了10倍,由其原創的巨型飼喂機器人,當時就能一機協同83萬個中小終端,完成210萬頭豬飼喂。
秦英林是西湖大學的最大捐贈人之一,捐款之外,他也拉著西湖大學一起科學養豬:與大學合作成立了聯合研究院,並且把研究範圍從智能化、環保、疫病防控一直延伸到新型飼料與營養研發,以及人才培養等領域。
「學士豬倌」秦英林,本質上是個技術豬倌,包括前往考察的國家領導人,也都如此總結30年牧原:「一部養豬技術創新史」。
【養豬就是養良心】
2011年3月15日,央視拋出一枚重磅「炸彈」:「瘦肉精」豬肉流入市場!
牧原對這三個字格外敏感,「我們面對的誘惑太多了,最大的誘惑就是瘦肉精。」
2001年的牧原還在修煉工業化養豬的艱難期,很多屠宰戶找來,「我免費給你提供瘦肉精,你只管喂,我保證儀器檢查不出來,每公斤漲你3毛錢!」
如果做了,牧原每年可多掙200萬元,超過了當年利潤。
但以技術和科學喂養一分一分摳成本的秦英林沒被打動,「儀器檢測不出來,但我的良心能檢測到。」
此後,這一故事在牧原被反覆講述,並被視為「決定命運的那一刻」。
2009年夏收,牧原所在地內鄉縣遭遇陰雨,麥穗都發了芽。秦英林不知哪根筋抽了,硬要都收了當飼料,還貸了2億多收購款,按正常小麥價收購。
表態的豪言壯語,一度變成了豬不吃芽麥時的沉默不語。
牧原內部都怨言不少,秦英林只得召開高層會議:「收購芽麥,是我們應該擔當的責任。如果企業倒閉了,請大家在我的墳頭立上牌子,寫上『因收芽麥而死』!」
最終,秦英林再次以技術創新,順利解決難題。第二年豬飼料價格大漲,牧原卻因囤積了大量芽麥,反而成本大幅下降,算是意外的福報。
隨著這些事,秦英林的兩句話,也在內部人人皆知:
「養豬就是養良心」、「只為自己肥,那是豬的理想!」。
而牧原最終也都獲得了回報:2022年第24屆北京冬奧會開幕前夕,北京市確定了221家點對點生豬供應商,頂住了誘惑的牧原占了90%。
秦英林常說,有些事,就是死了,也要去做;而有些事,就是死了,也不能去做!
老老實實,又千方百計地把豬養好,是他死了也要做的事。
早在2010年,不少人就慫恿他進軍其他領域。甚至有的地方,把土地、批文、政策等辦好了,只用他來拿地、收錢。但秦英林說,
「多養豬、養好豬是我唯一目標,其他再能賺錢,我也不做!」
香港地產商人李兆基曾被詢問,過去50年為什麼每一次都能夠度過難關?他回答,關於地產的一切,他都熟悉。
30多年來,秦英林也只懂得一件事,「我們就是死磕!磕疾病防治、磕種豬、磕飼料、磕智能化、磕環保。養豬臭這樣一個世界難題,我們就是這樣解決的。」
捲成世界豬王的過程中,秦英林常常勸旁人不要隨便跑來養豬。
「一聽說養豬利潤高,很多老總找我說要養豬,怎麼勸都勸不住。過了兩三年,不說話了,咬著牙把豬場賣掉,多少錢都賣掉。」
他總結這些人的失敗是因為:「他們根本養不好」。
【參考資料】
[1]《牧原「狂飆」,秦英林的義利取捨》新肉業[2]《牧原秦英林:決定命運的那一刻,是怎麼跨過去的?》勾股大數據[3]《秦英林:中國第一「豬倌」煉成記》稜鏡
——END——
歡迎關注【華商韜略】,識風雲人物,讀韜略傳奇。
版權所有,禁止私自轉載
部分圖片來源於網絡
如涉及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