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都長安,東都洛陽」:隋朝時期的都城洛陽,到底有多繁華?

2023-09-16     修狗搞笑配音

原標題:「西都長安,東都洛陽」:隋朝時期的都城洛陽,到底有多繁華?

隋朝皇帝楊廣是隋朝的第二位皇帝。各種史料對隋煬帝的評價,最後都提到了「暴君」。但隨著近代歷史的逐漸發展,人們對隋煬帝的看法逐漸趨於客觀。撇開隋煬帝個人的是非不談,今天我想和大家談談他對「東都洛陽」的建設。

史料中關於隋煬帝「暴君」論,其實主要源於「弒父」、爭太子、建東都洛陽、開運河、築長城、訴諸武力等十惡不赦的「罪行」。戰爭。也正是因為這些所謂的「罪行」,最終導致了「天下服役」的悲慘現象。

但在他死後的《資治通鑑》中卻記載:「隋氏之興盛,莫過於此。

」俗話說,幾千年的功過,只能由後人來評判,好壞,豈能一言以蔽之?其實,作者並不是要為隋煬帝正名。只是覺得,他所打造的「東都洛陽」,在隋唐乃至以後的幾個朝代都起到了重要的城市作用。

「西都長安、東都洛陽」都是歷史悠久的古城

班固,東漢著名史學家、賦文學家,畢生傾注了巨著《兩都賦》。《兩都賦》中所說的「兩都」,其實就是指東漢時期的「西都長安」和「東都洛陽」。這其實就是「西都長安,東都洛陽」的由來。

從《兩都賦》中的記載可知,自東漢以來,「兩都」實際上成為了當時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而且東漢都城設在洛陽,可見洛陽城在當時的地位明顯高於「西都長安」。

一、「東都洛陽」是中華文明的發祥地

在很多歷史愛好者的心目中,長安曾經是唐朝的都城,地位肯定高於洛陽。但事實上,洛陽作為華夏文明的發祥地,中華民族的主要發祥地之一,自古以來就被先民定為「天下之中」。

洛陽作為中國「四大古都」之一,在現代社會中已經失去了「天下中」的重要地位。而許多後起之秀,所謂的「文化古城」,無論是聲望還是後天文化基因,其實都比洛陽更有名氣。

比如所謂的「六朝古都」、「十三朝古都」。但是,在古代社會,洛陽被定為國都的朝代已經無法統計了。相信大家看到這裡都會感到驚訝。原來,洛陽不僅是隋煬帝的心頭好,還是我國許多朝代的「基業之本」。

洛陽曾是古代社會的「天下」。西周公元前1046年,定都洛陽。直到公元前770年,周平王時代,「東遷洛邑」,即洛陽。從周平王「東遷洛邑」算起,這其實是東周王朝建立的重要標誌。

洛陽如果從夏朝算起,其實就是夏朝建立的主要地區。

如夏朝的太康、仲康、桀等帝王都以「重豐」為都城。所謂「倒者」的主要區域,其實是在現代社會的洛陽城內。

2.「九朝古都」洛陽

相信大多數人聽到洛陽,都會對「九朝古都」不屑一顧,因為「西都長安」曾經是「十三朝古都」。但如果你能熟悉中國歷史,你就會發現,「九朝古都」中的「九」字,其實只是一個無法計數的泛指,或者說是古漢語無法形容的同義詞。

毫不誇張的說,在大家耳熟能詳的古代歷史中,常被提及的「中國」,或者「中州、中土、中原」等詞彙,都起源於洛陽。

看到這裡,很多人可能會恍然大悟,原來洛陽還有如此深厚的歷史內涵。

因為光是分析「中原」這個詞的廣度,其實就可以代表整個華夏大地。因此,洛陽是名副其實的古代「資本收割機」。比如大家熟悉的東周,三國時期的魏國,魏後的西晉,還有孝文帝遷都洛陽的北魏。

隋煬帝建「東都洛陽」

一、隋煬帝「建東京」,當代「過」而「利後」

大業元年(公元605年),隋朝皇帝楊廣命宇文愷「築東京」。當時,東京是洛陽的別稱。

雖然在《BuildingTokyo》的時候,每個月都要動用200萬人,花的錢更是數不勝數。但是,隋煬帝的做法對歷史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人們常說「今世之功,利後世」,隋煬帝楊廣「建東京」,雖然沒有做到「今世之功」,甚至可以說是勞民傷財的壞事。但歷史證明,「建設東京」確實是一項受益終生的偉大事業。

在隋朝「築東京」的過程中,還修建了「仙人宮」,將江南的奇珍異寶全部運往洛陽城。事實上,隋煬帝所做的就是平地築城。

洛陽城建成後,他將全國的富商遷往洛陽,實際上為洛陽的經濟發展奠定了必要的基礎。

又派人開鑿冀渠及周邊200里的西苑,終於在公元606年建成了舉世聞名的「東都洛陽」。這種「築城」的方式雖然掏空了國庫,激化了社會矛盾,但最終還是導致了隋二世的滅亡。但這種「益於後世」的做法,應該值得後人敬仰。

2、朝代「雙都」「東都洛陽」

筆者認為,隋朝皇帝楊廣雖然耗盡了國力財寶,卻為後世創造了一個獨一無二的「東都洛陽」。他之所以堅持遷都洛陽,其實是看中了洛陽「天下」的重要戰略地位。

洛陽作為「世界的中心」,南臨伊闕,北靠邙山,東跨晉水,洛水貫穿其中;依泊日規模宏大,布局有序。」這種依山傍水眺望世界的重要格局,實際上是隋朝皇帝楊廣建設「東都洛陽」的主要目的。

從這一點來看,隋煬帝也算得上是大才大略。雖然隋煬帝在建立「東都洛陽」後僅僅享受了15年。但隋朝滅亡後,唐朝、五朝、北宋等朝代仍以洛陽為全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筆者認為,唐朝時期的長安城作為唐朝的都城,其實是能夠滿足唐朝發展的。

但自高宗皇帝開始將政治、經濟、文化向洛陽傾斜,或以洛陽為國都,稱其為「東都」。足以證明洛陽在古代封建統治者心目中的重要戰略地位。

至此,「西都長安,東都洛陽」。隋煬帝楊廣雖被冠以「暴君」之名,但自從他開始「建設東京」以來,洛陽再次彰顯了「國都」的重要魅力。.或者從歷史的角度,我們可以知道,洛陽從此進入了王朝「雙都」的發展史。

東周、東漢、曹魏、西晉、唐朝等朝代,除了以「西都長安」為都城外,實際上還把「東都洛陽」作為另一個王朝統治的王牌。

其實,如果分析都城的屬性,筆者認為「西都長安,東都洛陽」具有可比性。

三、「東都洛陽」的歷史傳承與發展

據考古,在距今50萬年至60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洛陽大地曾有先民再次繁衍生息。直到公元前1600年,大禹之子夏啟建立夏朝,洛陽定都的歷史記載才明確。當然,當時的夏朝人只活躍在以洛陽為中心的地區。

隨著時間的不斷流逝,朝代的不斷更替,在這片神奇的土地上,形成了「天下」的局面。而洛陽也隨著名稱的不斷更迭,逐漸參與到古代王朝的歷史之中。

例如,從一開始,鎮府、洛邑、承州、洛陽等鎮逐漸變為東都、東京、中京,以及神都、京洛、羅涇、西京。而洛陽作為「西長安、東洛洛」的「兩都」之一,在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正逐步向「中心」發展。而當年隋煬帝「築東京」時,更是得到了歷代王朝的完全認可。現代社會的洛陽市雖然只是河南省的一個地級市,已經失去了首都的地位,但它卻是一座擁有5000多年文明史、4000多年城市歷史的古城,和超過1500年的首都歷史。洛陽在廣大國人心目中的地位從未消失。

大家印象中的古詩詞「東都洛陽」

唐代詩人劉克莊曾作詩《鶯梭》,形容洛陽百花齊放的盛景。「投柳與喬太有情,過時玩機。洛陽三月花如錦,織之費工夫。」三月,洛陽城內百花盛開。一樣耀眼。

著名邊塞詩人王昌齡對洛陽有著深厚的感情。他在一首《芙蓉樓送辛漸》詩中寫道:「寒雨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谷。洛陽親友相問,一顆冰心在玉壺中。」雖然他寫的是送別朋友,但事實是,也有很深的鄉愁。

歐陽修在他的長詩《洛陽牡丹圖》中也對洛陽牡丹讚不絕口。

「洛陽地脈最宜花,尤以牡丹為世間珍稀。」洛陽城的土壤特別肥沃,卻最適合種植牡丹。牡丹花也是洛陽的城市名片。

其實,關於洛陽牡丹花還有一個典故。據野史記載,武則天皇后曾下詔責令天下花草「百花齊放」。但只有長安的牡丹沒有跟從,武則天龍顏大怒,「被貶出長安入洛陽」。洛陽素有天下第一牡丹之譽。

當然,這其實只是一個傳聞,儘管武則天是古今中外唯一的皇后。她可以掌控天地萬物,卻又怎能掌控花開花落?所以這其實只是後人為洛陽牡丹編造的一個牽強附會的故事。

但也足以說明世人對洛陽城的青睞。

結論

雖今「西都長安,東都洛陽」,已成悠久歷史。但筆者認為,即便是洛陽,現代社會的現狀也不容樂觀,但沒有人能抹殺它在中國古代歷史上「都城」的地位,以及它「天下」的浩蕩氣勢。

任憑世事滄桑,世事巨變,但歷史永遠不會忽略過往的經典與輝煌。尤其是洛陽這座曾被譽為「東方都城」的古城,在新社會中將繼續發揮其獨特的作用和魅力。筆者相信,隨著時間的流逝,洛陽的歷史魅力會越來越歷久彌新!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9574d79bfb3de26a2815954637dd8dd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