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9月8日,在位70年「超長待機」的英國女王伊莉莎白二世壽終正寢。
老女王一生以自身為表率,為維護王室團結、英國統一,乃至大英國協的特殊關係做出了貢獻。
英國民眾在白金漢宮門外等待消息
回顧近代英國的發跡史,其中不乏優秀君王的身影。英國王室與大英帝國互相成就,最終造就了殖民全球的日不落帝國。
然而不為人知的是,長期以來統治英國的王朝並非出身本土,而是地地道道的「外國人」。
考察歷史也會發現,英國人確實存在被外國王室統治本國的傳統。1066年法國諾曼第公爵威廉率軍征服英格蘭,從此開啟了長達700餘年的法系王朝在英國的統治。
今日的英國王室
除了法國人之外,還有與英國人同宗同源的德國。現代英國(英格蘭)人起源於公元5世紀從德國北部渡海遷移而來的盎格魯撒克遜人,與德意志人同屬於古日耳曼人。兩者不僅共有同一個「老祖宗」,還曾是比鄰而居的「老鄉」。
公元17世紀,出身德國的漢諾瓦王室更是直接入主英國,使英國王室血統從法系轉移至德系,延續了外族王朝統治英國的傳統。
英國王室
像是號稱「歐洲老祖母」維多利亞女王,就出身於漢諾瓦王室,具有德國血統。而這種德國血統一直延續至今。
那麼,為什麼雄視全球的英國人會允許出身德裔的王室統治本國呢?且待下文道來。
維多利亞女王
一、17世紀之前的英國王室
英國在近代是妥妥的「開了掛的王者」,可謂傲視全球。但在古代世界,卻是遠離歐洲文明中心的「孤島」。
不列顛島上最早的原住民是歐洲三大蠻族之一的凱爾特人,又被稱為「布立吞人」。他們普遍處於部落時代,開始使用鐵器,但並未形成國家。
不列顛島
直到公元5世紀,歐洲大陸上的日耳曼民族開始大遷移,原本盤踞在現代德國西北部和丹麥南部地區的兩支日耳曼部族——盎格魯人和撒克遜人渡海征服英格蘭,殘存的凱爾特人只能向西部的威爾斯和北部的蘇格蘭地區退卻。
盎格魯撒克遜人於是取代凱爾特人成為英格蘭的主體民族,以至於今日英文中「England」一詞就來源於盎格魯部族之名「Anglo」。
盎格魯薩克遜人渡海征服不列顛
盎格魯撒克遜人在英格蘭地區建立了七個小王國,互相征戰。最終在公元927年,威塞克斯國王埃塞爾斯坦統一英格蘭,建立起盎格魯撒克遜王朝的統治。
這是最早的、也是唯一的統治英國的本土王朝。11世紀初,同屬於日耳曼人的北歐維京人曾短暫征服英格蘭。但最終只是曇花一現,本土王朝復辟後仍然掌握著英格蘭的統治權,直到1066年法國諾曼人的到來。
公元9世紀不列顛「七國時代」形勢圖
1066年法國北部的地方諸侯「諾曼第公爵」威廉率軍橫渡英吉利海峽征服英格蘭。
諾曼第本身也是北歐維京人侵入法國北部後建立的征服性質的公國。只是這些「侵略者」定居諾曼第後逐漸受法國文化薰陶,自身開始法國化,但是骨子裡對外征戰掠奪的本性依然如故。
在諾曼人的強大武力下,盎格魯撒克遜王朝末代英王哈德羅二世戰死沙場,英國本土王朝最終滅亡。
威廉建立起諾曼第王朝對英格蘭的統治。至此之後統治英國的四代王朝,或是在血統上,或是在政治上,都與法國有較深淵源。
12世紀初的態勢
作為法系王朝開局者的「諾曼第王朝」,將大量法國制度文化移植到英國。諾曼貴族階層和王室宮廷普遍使用法語,使得起源於古日耳曼語的古英語也吸收了大量法語詞彙和語法,逐漸轉變為中古英語。
法國的貴族文化、宮廷禮儀也被傳入英國。甚至今日英國王徽上仍留有用古法文撰寫的箴言。
政治上,諾曼第王朝推行歐洲的封建制度,調查全國土地情況,強化對貴族的控制,加強王權。使得原本孤立的英國被納入到歐洲文化圈中。
英國王室徽章:上方圈飾上用古法語寫著Honi soit qui mal y pense(心懷邪念者蒙羞),下方飾帶上用法語寫著:Dieu et mon droit(我權天授)
繼之而起的金雀花王朝出身於法國西南諸侯——安茹伯國。該王朝將英國本土與其在法國的廣闊領地整合在一起,形成了幅員遼闊的「安茹帝國」。
此時的英王既是與法王地位平等的一國之君,同時又是法國國內安茹伯國、諾曼第公國、阿基坦公國、布列塔尼公國等封國的領主,屬於法王的封臣。
這種身份矛盾導致英法兩國交惡。法王無法忍受國內大片領土受控於英王,時刻想要「削藩」;而英王則想徹底推翻法王統治,自己取而代之,將英法兩國整合到一起,稱霸歐陸。
最終導致14至15世紀長達百餘年的英法百年戰爭的爆發;1453年法軍收復了除加萊港外的所有法國領土,英法兩國在領土上徹底「分家」。
1189年安茹帝國的領土範圍
15至16世紀,都鐸王朝統治英國,彼時的歐洲宗教問題成為焦點。
中世紀晚期,西歐天主教會陷入腐敗的泥潭中,嚴重阻礙工商業發展和各國王權的集中。
為此15世紀英國的威克里夫、捷克的胡斯,16世紀德國的馬丁·路德、法國與瑞士的加爾文和茨溫利發動宗教改革,意圖通過建立「新教」,抑制天主教的奢靡之風,使教會廉潔化,得到民眾的擁護。
歐洲宗教改革領袖——馬丁·路德
英國雖然也進行了宗教改革,但是起因與目的卻和歐陸各國有所區別。
當時的英王亨利八世因為自己的原配妻子凱薩琳王后沒有生育出男性繼承人,為了延續王朝統系,企圖離婚再娶。但是天主教教規不允許離婚,除非得到教皇特許。而教皇在亨利八世的政敵,神聖羅馬皇帝的支持下多次拒絕發出許可。
為此亨利八世在未經教皇允許的情況下,與宮廷侍女安妮·博林秘密結婚。之後被教皇發現,並受到責罰。
亨利八世索性與羅馬教廷決裂,宣布英國脫離天主教信仰,建立起「英國國教會」,由英國國王自任「教主」。掀起了英格蘭宗教改革序幕,自此英國進入了「新教陣營」。
英國宗教改革的推手——英王亨利八世
英國雖然進行了宗教改革,但是最初目的是為了解決亨利八世個人的婚姻問題以及加強英國王權,因此英國國教並未在教會組織和教義層面改革天主教舊習,這就引起新興的資產階級和新貴族的不滿。為之後的衝突埋下了伏筆。
二、英國內戰與「德系入主」
17世紀初,都鐸王朝的伊莉莎白女王去世,王位由統治蘇格蘭的斯圖亞特王朝繼承。
斯圖亞特王朝起源於法國布列塔尼貴族,嚴守天主教信仰,敵視新教。這就與已經普遍接受新教信仰的英格蘭民眾產生矛盾。
再加上斯圖亞特諸王不習慣英國議會政治的傳統,漠視甚至直接解散議會,實行專制統治。導致1642年英國內戰爆發。圍繞宗教和議會兩條主線,資產階級和新貴族支持下的議會軍與保守貴族支持下的王軍進行反覆較量。
英國內戰形勢圖
1649年到1660年,議會軍在著名將領克倫威爾領導下,一度處死國王,建立英吉利共和國。其後又經歷了王朝復辟,雙方鬥爭激烈。
資產階級與新貴族在1688年發動「光榮革命」,驅逐了斯圖亞特王朝國王詹姆斯二世,議會軍取得最終勝利。
為了限制國王的權力,避免再次出現專制獨裁,同時也為了防止天主教勢力在英國的復辟。英國議會在1689年頒布了《權利法案》,將國王的權力限制在議會權力之下。同時規定天主教徒不具有繼承英國王位的資格。
英國議會
驅逐了老國王,如何選擇新國王又成為當務之急。英國議會既希望從斯圖亞特王朝的旁支血脈中找尋繼承人,以圖穩定政治局勢;又要避免天主教徒成為國王。這樣一來反而縮小了尋找的範圍。
最終,議會選擇了老國王詹姆斯二世的大女兒瑪麗、女婿威廉。威廉是統治荷蘭的親王,當時的荷蘭已經經歷了資產階級革命,工商業發達,威廉的施政也比較開明。更重要的是,威廉和瑪麗都是新教徒,符合英國民眾希望進一步使英國國教新教化的需求。
這兩位國王也不負眾望,即位之後,努力修補與議會的關係,並且改革英國國教會的陋習,使教會符合資本主義發展的需求。
瑪麗與威廉畫像
可惜好景不長,瑪麗與威廉在1694年和1700年先後崩逝而且身後無子嗣。王位只好傳給瑪麗的妹妹,詹姆斯二世的小女兒——安妮,但安妮女王也無子嗣。接連兩代國王無嗣,英國又面臨王朝更替的局面,政治形勢不穩,守舊勢力也蠢蠢欲動。
英國議會為了穩定局勢,鞏固「光榮革命」的成果,同時也進一步防止天主教在英國的復辟,於1701年又通過了《王位繼承法》,再次強調了「議會至上」的原則,以及王位不得由「信奉天主教,或與天主教徒結婚」之人繼承。
1618年德國新教信仰分布圖
再次面對王位繼承人問題。英國議會將目光轉向了當時還處於分裂狀態的德意志。
作為宗教改革的發源地,當時德國北部的廣大地區都已經皈依了新教。天主教的舊習也得到較為徹底的去除。從德國選擇繼承人,能夠有效規避天主教復辟的風險。
另一方面,當時的德意志處於分裂狀態,小邦林立,一盤散沙。從弱小的德意志小邦貴族中選擇王位繼承人,能夠有效防止外國勢力干涉英國內政;可謂是一舉兩得。
不過考慮到兼顧新舊王朝的血緣關係,還是需要儘量從詹姆斯二世和安妮女王的親族中挑選繼承人,為此,英國議會著實費了一番腦筋。
宗教改革後的歐洲
貴族議員們將詹姆斯二世和安妮女王的族譜翻了個底朝天,終於在排除了50名與安妮女王有親緣關係的外國貴族後,找到了合適人選,德國西北部小邦漢諾瓦的統治者——喬治一世。
1714年,喬治一世登基為英國國王。自此以後,從威廉建立的諾曼第王朝算起,統治英國近700年法系王朝結束。以喬治一世開基的德系血統的「漢諾瓦王朝」入主英國。
三、漢諾瓦王朝與內閣制形成
漢諾瓦王朝統治英國的最大政治成果當屬內閣制的形成。
其實在斯圖亞特王朝或是更早的時期,內閣已經在英國出現,當時它還只是協助國王處理政務的御用機關,閣臣均由國王選任,與議會沒有必然聯繫。但這種情況在漢諾瓦王朝時期發生了改變。
喬治一世的畫像
作為漢諾瓦選帝侯的喬治一世,在繼承英國王位時已經54歲了。他長期生活在德國,無法適應英國的政風民俗,甚至無法流利地使用英語。再加上,在英國有議會「管著」國王,和能夠隨心所欲發號施令的漢諾瓦相比,喬治一世更青睞後者。
因此老國王並未將統治中心放在英國,而更喜歡在德國做一個「小邦之主」。他甚至常年住在漢諾瓦的萊納宮內,很少駕臨英國本土。
漢諾瓦選帝侯國(王國)的宮殿——萊納宮
對於英國政務,喬治一世採取「佛系」態度。索性將政務一股腦地交給內閣處理,僅指派一名親信貴族作為首席大臣代替自己主持內閣政務,這名大臣就成為英國「首相」的雛形。
此後英國君主不出席內閣會議成為慣例,首相總領內閣便由此開端。
1727年他的兒子喬治二世同時繼承英國和漢諾瓦的王位。喬治二世同他父親一樣,也是一個過慣了漢諾瓦小朝廷生活的德意志君主,同樣對英國政務不感興趣。
這就使英國內閣制和首相制度獲得了充足的發展時間。
由喬治一世任命的,也是英國歷史上第一任首相——羅伯特·沃波爾
由於國王長期「放任」內閣,首相為了有效地推行政務、維持政府運轉,就不得不爭取議會的支持。
久而久之,便形成一種慣例,英國國王只能選擇在議會選舉中占有多數席位的黨派的領袖出任首相。
這樣一來,內閣就由對國王負責,逐漸轉變為對議會負責。英國近代的責任內閣制逐步形成,並延續到現在。
唐寧街10號中的內閣辦公室
正是由於漢諾瓦王朝兩代國王「統而不治」,英國君主立憲制最關鍵的一環——責任內閣製得以確立。新興資產階級和新貴族通過議會和內閣控制國政。
在先進位度的支持下,18世紀工業革命首先在英國爆發,蒸汽機的廣泛使用和工廠制度的建立,使生產力獲得劃時代的發展。
1851年倫敦舉辦的萬國工業博覽會展示出英國工業革命的成就
1780年英國鐵產量還比不上法國,而到了1848年已經超過世界上所有國家。同時期的英國煤產量占全世界的三分之二。
強大的生產力推動著英國在全球進行殖民擴張。1900年,英國的全球殖民地面積達到3271萬平方千米,人口達到3.67億人,成為名副其實的日不落帝國。
1897年大英帝國的疆域(粉紅色部分)
19世紀末20世紀初正值維多利亞女王統治英國,當時英國的國力達到極盛。但是同時代的德國也在1871年的普法戰爭中擊敗法國,完成了國家統一。
德國成功藉助第二次工業革命,大力發展國力,迅速崛起為新興的歐陸霸權。英吉利與德意志這對同宗同源的「老冤家」之間為爭奪世界霸權矛盾漸起,最終在一戰中兵戎相向。
四、溫莎王室的繼承與改名
維多利亞女王可謂一代雄主,但她卻沒保住先祖傳承的「漢諾瓦王朝」。
1836年,維多利亞與德國的阿爾伯特親王一見鍾情,兩人最終在1840年成婚。婚後的女王與阿爾伯特感情很親密。而阿爾伯特也順利成為女王的「賢內助」,但可惜的是,這段幸福婚姻只維持了21年,1861年阿爾伯特親王因病早逝,年僅42歲。
阿爾伯特親王與維多利亞女王
丈夫離世後,維多利亞女王陷入悲痛無法自拔,最終選擇從公共生活中隱退。為了紀念亡夫,同時也參考了喬治一世繼承安妮女王王位時,王朝轉換的先例。
維多利亞決定讓王儲愛德華七世繼承丈夫的姓氏——「薩克森-科堡-哥達」。由此英王統系從「漢諾瓦王朝」轉成了「薩克森-科堡-哥達王朝」。
薩克森-科堡-哥達王朝與當時統治德意志第二帝國的霍亨索倫王朝有親緣關係,德皇威廉二世就是維多利亞女王的外孫。
按理說,兩國王室之間這種「親上加親」的關係,能夠拉近英德兩國間的關係,但卻沒想到正是這位德國外孫,使兩國關係愈加疏遠,矛盾叢生。
維多利亞女王的外孫——德國皇帝威廉二世
1888年,德皇威廉二世即位後,一改鐵血宰相俾斯麥「拉攏英俄、遏製法國」的大陸政策,開始實行擴張殖民地,爭奪全球霸權的「世界政策」。
在海軍軍備、殖民地、巴爾幹等問題上與英俄矛盾加深,最終於1914年爆發第一次世界大戰。
英德這兩個無論是在王室層面,還是民族層面,都同宗同源,且位列當時世界第一、第二位的強國在歷史上第一次兵戎相見。
一戰時分屬「協約國」與「同盟國」陣營的英國與德國
一戰中的交戰狀態,使英國民眾產生了強烈的反德情緒。尤其是英國「薩克森-科堡-哥達」王朝具有明顯德國風格的王朝名稱,更容易引起英國民眾對於王室態度的懷疑與反感。
為了爭取民眾的支持,當時的英國國王喬治五世為了表明與有血緣關係的德國皇帝血戰到底的決心,在1917年7月17日頒布御令,宣布將英國王朝的名稱,以及國王父系子嗣的私人姓氏由「薩克森-科堡-哥達」改成「溫莎」。
漫畫《明智的切割》意為一戰中喬治五世「改朝換姓」切斷與德國皇室的關係
溫莎一名,來源於英國王室的家族城堡——溫莎堡。相傳溫莎堡是由諾曼第王朝的開創者威廉一世建造的,具有上千年的歷史。
英國王室以此作為王朝名稱,也是考慮到溫莎作為不列顛古老王朝的象徵,能夠使自身更具有英國本土性的特徵。由此英國王朝轉變為「溫莎王朝」,一直傳承至今。
英國溫莎城堡圖
二戰後的英國又迎來另一位女王——伊莉莎白二世的統治,她和菲利普親王的婚姻,與維多利亞女王和阿爾伯特親王何其相似。
我們不禁要問,在伊莉莎白二世身後,英國是否會像維多利亞女王時代一樣,再次經歷「王朝更迭」呢?答案是否定的。
菲利普親王本為希臘王子,具有希臘與丹麥王室血統。為了使自己更好地融入英國王室,菲利普在與伊莉莎白結婚時,改用了母親的姓氏「蒙巴頓」,以此使姓氏顯得「英國化」。
日不落帝國
同時,親王也有著自己的小心思;結婚之後,他提出希望按照維多利亞女王和安妮女王的慣例,將自己與伊莉莎白後裔的姓氏從「溫莎」改成「蒙巴頓」,或是用自己封地的名稱——「愛丁堡」(菲利普婚後被封為愛丁堡公爵)作為新王朝的稱號。
但這位「外來女婿」的要求,卻遭到了伊莉莎白的祖母——瑪麗太王太后的反對。
伊莉莎白二世與菲利普親王加冕照
為了維護「溫莎王朝」的百年基業,老太后甚至說動了當時的首相邱吉爾,要他以團結民眾為由,建議伊莉莎白二世發布敕令:保持「溫莎王朝」的名號不變。
這一決定最終在1952年英國議會以立法形式加以確定。這一違反英國歷史習俗的決定,顯得有些不近人情,因此引起了菲利普親王私下裡的抱怨。
伊莉莎白心裡也知道菲利普的委屈。為了安撫丈夫,女王特地在1960年——即瑪麗太王太后去世7年後,發布樞密院御令,宣布自己後裔的姓氏改為「蒙巴頓-溫莎」,而王朝名號仍為「溫莎」不變,這才使老親王稍感欣慰。
現在,伊莉莎白二世,這位將自己一生奉獻給王室和英國的女王已經「崩逝」。「老太子」查爾斯終於登基為王。溫莎王朝依舊統治著英國,延續著德系王朝的統系。
伊莉莎白二世(2022年逝世)和兒子查爾斯
作者|鷦鷯君
資深歷史愛好者
責編|Thomas
倫敦政治經濟學院畢業生|環球情報員主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