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助比亞迪,「混動之王」豐田認輸了

2024-05-09     雷科技

全球霸主級車企豐田汽車,受到國產自主品牌強勢的新能源技術和價格衝擊,在華銷量已經連續兩年下跌。儘管豐田的混動技術有著近30年的技術沉澱,可靠性、經濟性得到市場的充分驗證,如今已經發展到了第五代,只可惜這套HEV「年事已高」,面對國產日益精進的新能源技術,顯得有些無力。

合資品牌在燃油車市場中仍具有優勢,日產軒逸、豐田雷凌、大眾朗逸這些還是國內汽車銷量的排頭兵,但隨著秦PLUS DM-i等車型的價格不斷下探,合資燃油車的競爭力日漸單薄,銷量逐漸被新能源車壓回一頭。至於合資品牌的新能源車型,大多被當成「雜牌產品」,市場反響普遍一般。

乘聯會最新數據顯示,今年4月前兩周,國內新能源汽車的滲透率超過50%,其中PHEV插電混合動力車型的表現十分搶眼。目前來看,合資品牌的插混產品相對匱乏,尤其是豐田的雙擎E+產品,部分在兩年前已經停產,現階段只靠Hybrid油混維持銷售。

為了跟上PHEV產品布局,有媒體從豐田處獲悉,豐田在華合資公司未來兩到三年確實有引進插電式混動的計劃,並且技術路線大機率不再沿用豐田原有的Hybrid模式,而是有可能採用比亞迪DM-i超級混動技術。這也意味著,未來的豐田PHEV車型,將走上完全不同於卡羅拉、雷凌、RAV4等雙擎E+車型的技術路線。

從產品規劃來看,涉及PHEV的豐田車型大概有2-3款,但目前還未得知能否順利落地,豐田對引進比亞迪DM-i的說法也只是「有可能」。那麼比亞迪DM-i會讓豐田走上成功之路嗎?

油混改插混,已經跟不上時代

雙擎E+只是豐田對插混動力的一種叫法,基於Hybrid雙擎改進,加大動力電池容量,將鎳氫電池更換為鋰離子電池,加入充電模塊,使其成為一套能夠充電、純電續航超過50公里、能夠上綠牌的PHEV系統。

以2023款RAV4雙擎E+為例,搭載的是新中源豐田的鋰離子電池,容量為15.98kWh,WLTC續航為73km。和其它傳統油改電插混車型一樣,它僅提供了一個交流充電接口,不支持快充,官方標稱慢充需要9.5個小時。

燃油車低速行駛或頻繁啟停,發動機轉速偏低且不穩定,不利於燃油充分燃燒,導致油耗上升。Hybrid的解決辦法就是用低速用電機驅動,車輛達到一定速度後再切換為發動機驅動,讓發動機保持高效運行,並將行駛當中多餘的能量用於充電。

但雙擎E+的與Hybrid油混一樣,工作模式單一,無法根據實際工況分配動力,而且綜合成本更高,體驗上還沒有拉開明顯差距。

比亞迪的DM-i的發動機和EHS電混系統專為混合動力開發,並且是高集成化設計,可以實現EV、串聯、並聯、直驅等多種動力模式,電機與發動機也能夠同時驅動車輛。DM-i的思路是電機驅動為主、發動機為輔,體驗上更傾向電動車。當然,比亞迪DM-i混動系統同樣具備優異的燃油經濟性,這一點不輸雙擎E+。

經過幾年疊代升級和規模量產,比亞迪DM-i超級混動系統已經十分成熟,並且動力總成的生產成本大幅降低,搭載DM-i的秦PLUS已經做到7.98萬元起。不過即便是採用比亞迪的DM-i系統,豐田大機率也會進行打磨和調優,駕乘體驗上會有所不同。

另一方面,自主品牌的插電混合技術對場景覆蓋更全面,面向不同定位、不同工況打造針對性的動力系統,豐田的雙擎E+早就跟不上時代的發展。

和豐田交情頗深的廣汽也有自己的PHEV系統,目前有ES9、E9、E8等產品在售,但無論豐田最終如何決定,國內合資品牌都希望豐田能夠儘早讓PHEV產品落地,對其在國內市場的競爭多建立一些優勢。

低成本參賽,豐田也為價格戰擔憂

豐田引進比亞迪DM-i的核心原因有兩個——成熟和低成本。比亞迪DM-i發展多年,經濟性、穩定性、可靠性已經得到了市場的驗證,表現比雙擎E+好不少,是不可多得的選擇。創維汽車也買入過比亞迪的DM-i動力系統,市場當中是有類似先例的。

事實上,豐田在華投放插電混合動力車型比大多數國產自主品牌更早,只不過雙擎E+和Hybrid之間沒有做到足夠的差異和區分,成本也沒有打下來,導致整車成本和售價偏高,所以被市場冷落。

產品力向上、價格向下的價格戰是國內汽車市場的常態,傳統車企雖然降價幅度不小,但面對不斷更迭的新產品,光靠低價已有些力不從心。自行研發PHEV系統前期投入大,研發周期長,肯定會錯失PHEV市場爆發的大好時機,買下成熟可靠且低價的解決方案最具性價比。車企價格戰打得兇狠,豐田也會擔心自己被淘汰。

前面也有提到,豐田在華的銷量連續兩年走低,今年4月,廣汽豐田銷量為52251輛,較去年同期的77009輛大幅下滑;一汽豐田的銷量為56536輛,相比去年同期的71383輛也有了明顯下跌。

下行的滑梯一旦開啟,想要逆勢往上的難度無疑成倍增加。而且豐田這幾年都沒有拿出什麼十分具有開創性和號召力的產品,大換代的車型很少,且多數集中在燃油車和HEV車型上,市場看不到豐田在新能源市場的行動。

同時,利用新技術推出新產品的同時,豐田不得不考慮到國內激烈的競爭境況,引進PHEV的目的是讓產品力向上發展,但價格卻要儘可能往下壓,配合價格戰,在豐田的固態電池正式量產前,這是這家車企為數不多的自救方式。大象轉身很慢,但不轉就會被其他人甩開。

以國產技術恢復榮光

豐田雙擎E+覆蓋的產品十分有限,都是雷凌、卡羅拉、RAV4等定位較為入門的產品,還有站在豐田頂端的世極,雙擎E+更像是試驗性的產物。目前漢蘭達、賽那、普拉多等車型均已Hybrid油混為主,沒有可選的插混版本。本屆北京車展上,別克正式發布陸尊PHEV版,這讓位列細分市場的賽那(格瑞維亞)和埃爾法略顯尷尬。

不得不說的是,豐田的Hybrid的確是HEV的標杆,廣汽等傳統車企都藉助這套油混系統布局了自己的車型。但在新能源車滲透率超50%的中國市場,Hybrid的聲勢越來越小,電氣化架構和智能化落後,豐田的招牌效應也開始失效。相比省油的油車,國內用戶更喜歡能加油、功能豐富、駕乘舒適、價格更低的電動車。

像漢蘭達、賽那、普拉多這些車型,因為長期沒有創新,也沒有跟進插電混合/純電動力系統,雷克薩斯、皇冠等品牌在技術上也是原地踏步,市場影響力逐漸降低,不用加價買或許是最直接的證明。在電池技術尚未迎來大突破、充電配套覆蓋仍有不足、續航焦慮未徹底解決前,PHEV是傳統品牌為數不多的救命稻草。

秉承「打不過就加入」的原則,入手成熟的國產技術,是豐田以及其它傳統車企跟上新能源大部隊的主流做法。本屆北京車展,豐田展台就亮相了bZ3C和bZ3X兩款新的純電車型,分別是豐田與比亞迪、廣汽合作的產品。

這兩款車型展現了豐田與國產技術更深的綁定關係,智能化、三電系統等核心技術由國產廠商主導,豐田參與產品設計、打磨和調優,這對於產品而言再好不過。此外,據小通了解,豐田漢蘭達或將推出純電版本,這就是後話了。

小通認為這並不是壞事,豐田的「原生」電車bZ4X口碑並不理想,而且還在油電輿論相爭當中錯失了最佳的新能源轉型時機,後知後覺大搞自研不切實際,抓住國內現有的、成熟的解決方案,先把產品做了再說。同時,這也說明國產新能源技術得到全球級車企的青睞,有利於樹立市場對國產技術的信心。

可以預見的是,豐田引進PHEV技術之後,消費者的選擇更多,更符合市場需求,未來也將結合國內產業鏈,加快產品研發和疊代,讓自己的節奏跟上市場主流。國產技術發揚光大,海外品牌產品力上升,大家都有美好的明天。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94f110d2e0a13f8736481c9f68503a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