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書記「興」行動 | 付高鵬:產業扶出根 幫扶駐進心

2022-09-29     壟上行

原標題:第一書記「興」行動 | 付高鵬:產業扶出根 幫扶駐進心

綠樹掩映下的中洲山村

付高鵬,是宜昌市夷陵區交通運輸局駐分鄉鎮中洲山村第一書記,作為一名有著18年黨齡、16年軍齡的駐村幹部,他用「五天四夜」的堅守,1800多天的付出,讓昔日的省級脫貧村發生了日新月異的變化。他說:「老百姓笑在臉上、甜在心裡,這就是我們用心、用情扶貧的意義所在。」

見到付高鵬,記者問的第一句就是鄉親們隔著老遠和他打招呼時為什麼不喊他「付書記」而是叫他「小付」?

付高鵬倒是不以為然:「關係比較近了嘛!這裡的老百姓挺樸實的,叫『小付』容易跟老百姓拉近關係,工作也好開展些。」

付高鵬幫助貧困戶馬永生翻地

「遠看幾座山,走近要半天;人在山坡走,車繞大山轉」,中洲山村被稱為「高山頂上的村」,從分鄉鎮到村裡要走兩個多小時,中途要翻十多座山、過七八道嶺……

大山逶迤 山路崎嶇

中洲山村是2003年2月,由中洲山、柳樹埡、馬家堰三個自然境況相同的村合併而成的,420戶、1137人散居在19.24平方公里、平均海拔800米以上的高山上,全村耕地面積僅有4031畝,而山林面積就達22980.1畝,是一個典型的山大人稀的高山村。由於自然條件差、交通不暢、信息閉塞,生活在這裡的山民們祖祖輩輩都在和溫飽抗爭。2015年,中洲山村人均年純收入還不到3000元,是當時夷陵區的26個貧困村之一。

駐村幹部和村兩委班子一起到貧困戶家中走訪

今年61歲的老支書李國權當村幹部38年,說起過去村民的生活,他滿臉的酸楚。

李國權:「村民住的分散,交通不便,信息也不靈,基礎設施條件太差了。2012年,村裡遭受了一次洪水災害,倒了十幾間民房。雖然夷陵區政府出台政策,一戶補10000元錢,但從那一年起,有不少村民外遷。」

「有能力的外遷,有體力的外出,在家的就種包穀」,這是當時中洲山村民生活的真實寫照。

2015年,夷陵區交通運輸局派出駐村工作隊到中洲山村駐村扶貧,工作隊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入戶調查。隊員們行走在泥濘的山道上,翻坡下界、走幾里山路才能找到一戶人家。望著鄉親們臉上的企盼,工作隊員們深感肩上的擔子很重。2017年9月,當了16年兵的付高鵬轉業到夷陵區交通運輸局。10月,34歲的付高鵬背上行囊,來到中洲山村,在精準扶貧攻堅克難的關鍵時期,加入到扶貧工作隊。

付高鵬清楚地記得,剛進村時,村民用水用電都沒有保障,村裡80%的道路沒有硬化,還是「毛坯路」。改善基礎設施、發展產業,成了中洲山村急需解決的兩大難題。

「屋場會」聽群眾的呼聲 制定發展規劃

村民峭壁石縫間開山修路

路,是山里人改變生活窘境、脫貧致富的瓶頸。為了打通連接外面的通道,村裡的老支書李國權山上山下跑資金。為了開闢致富路、幸福路,從2006年開始,每到隆冬,村裡人利用農閒季節「挖山不止」,女人們背著小孩、裹著頭巾、挑著竹筐來到鋪滿雪花的山澗道路上扒土填基,男人們則拿著鋼釺、鐵鑽、鐵鎬,在峭壁石縫間打炮眼,開山燧石……經過近10年的開山辟路,終於拉通了三條通往遠安縣舊縣鎮、花林寺鎮等地的主幹線,總里程約12公里。2015年至2017年,精準扶貧工作隊入村後將這些「毛坯路」全部硬化。緊接著,工作隊又硬化了秦椴路、風陳路、風大路、老王石將路四條通村旅遊線路,總里程14.5公里。2018年開始,付高鵬又趁勢而上,圍繞村級主幹線修通了67公里的入戶公路。

通村主幹線前後對比

如今,三條通村主幹線、形如蛛網的繞村入戶公路從谷底向山頂盤旋延伸,在大山間猶如「絲帶」點綴著青山。

蜘蛛網狀的入戶公路修到村民房前屋後

路通了,可電和水還是村民的鬧心事。付高鵬又和村委班子跑現場做方案,新建電力台區、架設微型基站,克服一切困難找水源,最終完成了全村農網改造,修建了30處安全飲水蓄水池,讓老百姓用上「安心電」,喝上了 「放心水」。

村裡基礎設施得到根本性改變後,付高鵬開始思考如何依託當地的自然資源帶領群眾脫貧致富?因為,只有產業才能管長遠,有了產業才能管根本。

中洲山村適合種植藥材柴胡,付高鵬一邊外出實地調研,一邊邀請技術人員進村培訓。為了打消村民的顧慮,付高鵬說服幾戶有種植經驗的村民試種,結果當年實現增收3000多元。

產業初具規模,但中洲山村山高路遠,柴胡銷售成了問題,付高鵬又做起了銷售員和運輸員。只要種植戶銷售柴胡,他都第一時間趕到現場,指導村民採挖、稱重並集中存放,又利用周末把柴胡送到藥材公司銷售。3年間,村裡柴胡種植面積擴大7倍,種植戶收入突破10萬元。

付高鵬邀請技術人員指導村民種植柴胡

在中洲山村,只要是適合村裡產業發展、能賺錢的,付高鵬都會動員村民去嘗試,哪個村民適合發展什麼,他心中都有數。宜昌白山羊、夷陵黃牛、桑蠶、生豬、土雞、蜜蜂養殖、傳統的玉米、油菜種植……這些產業都是付高鵬在經過引進、試驗、檢驗效果後,再推薦給村民發展的。

在村裡時間久了,付高鵬常常感到:多做一件平常事、多說一句暖心話,能收到很大的效果。他有一個幫扶對象叫李先松,屬於易地搬遷戶。雖然有勤勞致富的願望,但因對產業扶持政策了解不夠,缺少技術,常常對幫扶工作持懷疑態度。為了從思想上解開他的「疙瘩」,付高鵬讓他從事白山羊養殖。為他宣講政策,幫他爭取指標建羊欄,聯繫購買種羊。嘗到甜頭後,李先松的養殖積極性越來越高,養殖的白山羊從2018年的5隻增加到現如今的26隻,年收入1萬多元。

夷陵黃牛、宜昌白山羊正成為村民的富民產業

面對記者,付高鵬笑稱自己就是一個政策宣講員、一名勤雜工。柴胡生產銷售時期,為了給種殖戶創造好效益,他對接眾贏藥業開展技術培訓、按季節指導農戶噴洒藥水、開自己的私家車為老百姓跑銷售、將銷售款一分不落地送到農戶手中;村易地搬遷戶水管堵塞、破損,他隨叫隨到,親自上陣,幾年來修復水管的次數連老百姓也記不清;遇到季節性缺水,他與隊友、村兩委班子四處尋找水源,再大車小車地拖到村裡的蓄水池;村民要銷售牛羊肉、土雞、雞蛋、山貨等農副產品都會給他打電話,村民們調侃「付書記是不賺錢的販子」。

付高鵬(白衣者)正在為村民疏通水管

5年來,付高鵬牢記責任使命,始終紮根深山,用心、用情、用實際行動,一點一點地改變著中洲山村的面貌,昔日的貧困村正在改變面貌,村民的幸福指數與日俱增。村民李德付身患腦瘤,是一戶典型的因病致貧戶,四十多歲還和母親相依為命,是付高鵬最關心的村民,李德付66歲的母親發自內心感謝黨的富民政策。

付高鵬告訴記者,李德付是一名黨員,思想覺悟高,從來不給村委會、工作隊增添負擔,他和母親養雞、養鵝、養豬,今年,他家種植的玉米大旱之年依然獲得豐收。精準扶貧開始時給了五隻羊讓他養殖,如今已發展到20多隻,養羊成了他一家最主要的收入。

付高鵬說,看到這些樸實、勤勞的村民,心裡就有一種力量,更加堅定了做好工作的決心。

李德付家的羊和滿院子的玉米

2017年,中洲山村摘掉了省級貧困村的窮帽,在脫貧攻堅向鄉村振興銜接的進程中,中洲山村緊抓「百里荒鄉村振興示範區」核心村機遇,先後引進了將軍山旅遊開發有限公司、宜昌百里荒畜禽養殖專業合作社、宜昌市夷陵區中洲山種植專業合作社、宜昌月躍洲種植專業合作社四家市場主體,開發旅遊、康養產業、種植高山優質茶葉、發展藥本木瓜、養殖宜昌白山羊,幫助村民致富奔小康。如今,當年那些外遷的村民開始後悔搬出了中洲山村。中洲山村老支書李國權說:「以前老百姓為什麼走,主要還是自然條件差、太窮了。現在搬出去的村民為什麼後悔了,是因為他們看到了中洲山的變化。」

近5年的駐村經歷,讓付高鵬體會到解民憂、暖民心、辦實事,才是解決基層群眾需求的有效「保障」。付高鵬更加明白,這場脫貧攻堅戰雖然取得了階段性勝利,但離鄉村振興的總目標還有一定距離,他將始終保持忠誠乾淨擔當的軍人品格,繼續奮鬥在鄉村振興的道路上。

記 者 | 田瑞金

編 輯 | 黃小佳

編 審 | 陳 雯

監 制 | 趙業勤

壟上行視頻號

歡迎關注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94dd84949b0da0d4f1b9aad77eff87a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