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國南部三府,為什麼存在獨立傾向?

2023-02-05     環球情報員

原標題:泰國南部三府,為什麼存在獨立傾向?

泰國是東南亞地區的旅遊大國,每年吸引了大批遊客前往這裡駐足打卡。疫情前的2019年,中國訪泰遊客就超過1000萬人次,占據泰國接收的國際遊客的三分之一。

泰國優美的熱帶海島風情

泰國以熱帶陽光、沙灘、都市風情聞名於世,但泰國和馬來西亞交界處的泰南三府(北大年、也拉、那拉提瓦)卻讓人望而卻步,因為該地區長期以來紛爭不斷。

泰國南部三府的位置

據統計,從2004年至2020年,泰南三府不斷有反政府武裝襲擊政府部門或平民(包括遊客),該地區因暴亂和恐怖襲擊喪生的人數已達到近7000人。

2022年,泰南三府北大年府暴亂

當地反政府武裝發動暴亂的核心訴求就是希望從泰國分離出去,建立以北大年為中心的獨立國家。

那麼,泰國南部為什麼有嚴重的分離主義傾向呢?

一、北大年成為暹羅的附庸

泰國以佛教國家身份呈現在世人面前。但泰國南部三府毗鄰馬來西亞(伊斯蘭教為主體),三府的主要宗教信仰是伊斯蘭教,當地居民主要也是馬來人,使用亞維語(馬來語的分支)。

以佛教為國教的泰國

然而,這三府的主權卻沒有屬於馬來西亞,而是泰國。泰南三府暴亂頻繁,跟當地的民族、宗教身份認同差異有關。

泰國的馬來人分布(橙色)

東南亞的陸地部分主要分為中南半島和馬來半島。中南半島居民多數信仰佛教,馬來半島的居民主要信仰伊斯蘭教。

東南亞的地形圖

泰南三府所在的克拉地峽,地處中南半島向馬來半島的過渡地帶,成為了兩個宗教的邊緣地帶。

東南亞所在的中南半島地區最早的居民是高棉人(柬埔寨人)建立的帝國。馬來半島以及克拉地峽地帶最早的居民是馬來人。

柬埔寨人的帝國

泰國的主要民族——泰族,原本居住在中國西南邊陲地帶。

早期受印度教文化的影響,東南亞的居民最早都是信仰印度教。公元6世紀時期,隨著佛教文化的傳入,中南半島上的民族都接受了佛教文化。

柬埔寨等東南亞國家的佛教建築

馬來半島上的馬來人卻皈依伊斯蘭教。公元10世紀至15世紀時期,馬來人受到阿拉伯人以及傳教士的影響,皈依伊斯蘭教。

15世紀時期,馬來半島出現了多個伊斯蘭教的蘇丹國,包括北部的北大年、中部還有雪蘭莪、霹靂以及馬六甲等。

泰人原本居住在中國西南地區。直到13時期,元朝統治了中國西南地區。受到元朝民族壓迫的泰人南下至印支半島,留在雲南的為傣族。

泰傣民族的語系分布和傳播

公元1238年,南下至中南半島的泰人打敗高棉人,建立了橫跨中南半島和克拉地峽的素可泰王朝。

公元13世紀時期,泰人打敗了高棉人的真臘國,建立了強大的國家。

泰人在中南半島建立的第一個國家——素可泰王朝

梵語將泰人建立的國家稱為「暹羅」,意為黃金。這一稱號在中華文化圈為主的漢文化圈應用。泰人更願意以「勐泰」稱呼自己。

隨著泰人南下,暹羅把目光瞄向了克拉地峽的馬來人的土地。此後的幾百年里,雖然馬來人沒有建立統一的國家,但克拉地峽的蘇丹國始終是抵抗泰人南下的要道。

北大年蘇丹國(藍),統治著現今的泰南三府地區

北大年蘇丹國成為了馬來人抵禦泰人南下的屏障。此後,泰人和北大年之間的戰爭不斷。但北大年在同暹羅的戰爭中失利,成為了暹羅的附屬國。

18世紀時期,暹羅西部的緬甸在偉大首領雍籍牙的改革下,軍事實力強盛。暹羅則因為陷入爭權奪利走向衰落。暹羅和緬甸開始了數百年的爭霸。

1767年,緬甸貢榜王朝滅亡暹羅。一直臣服於暹羅的北大年則趁勢宣布獨立,暫時擺脫了暹羅的控制。

緬甸貢榜王朝滅亡過暹羅

緬甸在滅亡了暹羅之後,又去騷擾清朝邊境。面對緬甸軍隊的進攻,乾隆皇帝發動清緬戰爭(1765年-1769年),重創緬甸軍隊。

暹羅則利用清緬戰爭之際,時隔2年後宣布恢復獨立。從1769年到1785年,緬甸多次試圖反撲,但均未能吞併暹羅。

1785年,暹羅重創緬甸的入侵,時隔18年後建立新的國家。暹羅取得獨立後不久,就開始對北大年蘇丹國用兵。

從1786年到1832年的46年間,暹羅和北大年進行了五次戰爭。當時,馬來半島有馬六甲、柔佛等多個蘇丹國。馬來人的政權一直以來處於四分五裂的狀態。

18世紀末19世紀初,馬來半島四分五裂

馬來半島的其它蘇丹國,將北大年視為抵禦泰人南下的擋箭牌,沒有給予北大年任何援助。最終,北大年被暹羅征服。

暹羅曾經占據北大年蘇丹,更多是附屬

暹羅經歷了多次戰爭,無力完全吞併北大年。1832年,無力和暹羅競爭的北大年蘇丹國向暹羅稱臣,每年向暹羅進貢,北大年成為了泰人的附庸。

二、暹羅占據北大年

早在17世紀時期,荷蘭將馬來群島(印尼)的伊斯蘭蘇丹國征服,變成了自己的殖民地——荷屬東印度。馬來群島的馬來人成為了荷蘭的殖民地。

18世紀末到19世紀初,隨著歐洲殖民者向亞太地區的擴張,東南亞也遭到了英國、法國等列強的蠶食。

1757年,英國占據了印度東部地區。19世紀初,英國以印度東部為基地,向馬來半島、馬來群島以及緬甸(中南半島)擴張殖民勢力。

英國從印度向東擴張

到1870年代,英國將馬來半島、馬來群島吞併。東南亞世界的伊斯蘭地區(馬來人聚居區)基本被荷蘭、英國瓜分。

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東南亞,馬來人地區主要被英、荷瓜分

1886年,緬甸全境被英國占領。至此,英國從西邊、南邊形成了對暹羅的夾擊。

除了英國之外,法國也在東南亞擴展自己的殖民地和勢力範圍。1885年,越南、柬埔寨和寮國被法國占領,成為法國殖民地。

英國和法國在殖民地的爭奪越來越激烈。東南亞成為了兩個殖民大國鬥爭的前沿。暹羅處於英法兩個殖民大國的夾擊中。

泰國,夾在英法之間

此時的暹羅國王為了維護國家獨立和領土完整,不僅啟動了西化的改革,還通過利用英法之間的矛盾縱橫捭闔。

被譽為「現代泰國之父」的拉瑪五世

英國不願意法國過大強大,宣布承認暹羅為獨立國家。暹羅成為了東南亞唯一沒有成為殖民地的國家。

穩住了獨立局面後,暹羅需要和英國劃定邊界。尤其是南部的北大年地區,成為了暹羅和英國殖民地的不穩定地帶。

1909年,英國和暹羅簽署了《曼谷條約》,根據條約,英國將北大年的泰人移民較多(但馬來人占主導)的地區劃給了暹羅。

作為回報,暹羅放棄了吉打、吉蘭丹、玻璃市和登嘉樓王國(馬來人為主)。這些土地被英屬馬來亞合併。

泰國割讓予英國(紅)的領土換回英國承認現泰南三府

《曼谷條約》的簽署使得英國(英屬馬來亞)和暹羅之間的邊境確立。

北大年從暹羅的附屬國正式變成了暹羅的領土。後來,暹羅將其調整三府,即泰南三府。

泰南三府的位置

至此,馬來人的土地全部被瓜分。其中,馬來半島、加里曼丹島的沙巴、沙撈越成為了英國的殖民地。

馬來群島成為了荷蘭的殖民地,克拉地峽的北大年地區成為了暹羅的土地。

三、民族矛盾的分離

北大年地區確立為暹羅的土地後 ,暹羅不斷地遷入泰人。泰人主要居住在城市,廣大農村地區依然以馬來人為主,他們信仰伊斯蘭教,使用亞維語(馬來語分支)。

而也正因為此,泰南地區成為了暹羅不穩定所在。

泰國馬來人分布(黃色)

1910年,暹羅確立了以「用泰語文開化馬來人」的語言為目標,以此瓦解當地人的馬來人的民族認同。

1922年,暹羅進一步在當地推行「泰化」政策,包括強制要求伊斯蘭兒童到公立學校學習泰語,將姓氏更改為泰文名,並參與佛教活動。通過佛教取代伊斯蘭教的方式,進一步瓦解當地的宗教認同。

暹羅在泰南設立的泰語學校

暹羅的民族、宗教同化政策引起泰南人民的強烈不滿。他們的武裝鬥爭都被暹羅中央鎮壓。

二戰後,暹羅將國名更名為「泰國」,即強調「泰民族的土地」,這一改名得到了國際社會的認可。

自由泰運動,「泰」成為了該國的名稱

此後,泰國進一步在當地推行泰化政策,強調泰民族是主體 ,佛教是國教。

泰國此舉遭到了以馬來人為主的泰南三府不滿,他們提出了亞維語應和泰語同等地位,當地官員八成為穆斯林等七項自治要求。

20世紀40年代,泰國推行「泛泰主義」,不僅認為泰國是主體是泰人的國家,認為阿薩姆人、緬甸的撣族、寮國的老族都是泰人。

泰傣民族的分布

泰南三府提出的自治7項要求與泰國倡導的泰人為主體,佛教為國教的政策相違背。因此,泰南三府的提議遭到了泰國中央政府的拒絕。

此後,當地的馬來人提出了併入英屬馬來亞聯邦的要求。這被視為是泰南三府分離勢力的開端。泰南三府的獨立運動被泰國政府所鎮壓。

二戰後,英法被嚴重削弱,其在東南亞的殖民地紛紛獨立。1963年,英屬馬來亞聯合沙巴、新加坡和沙撈越成立馬來西亞。

馬來西亞1963年獨立之時,包括新加坡

馬來西亞獨立後,推行「大馬來主義」,將華人為主的新加坡踢出聯邦,並聲稱「馬來人土地北起泰國克拉地峽,南至印尼廖內群島。」

泰南三府以馬來人為主,「大馬來主義」推行使當地馬來人看到了合併的「希望」。

廖內群島的位置

「大馬來主義」的推行引起了泰國、印尼、新加坡等國家的不滿。泰國將「馬來人土地北起克拉地峽」視為分離主義和侵犯主權的信號。

泰國和馬來西亞的邊境使得泰南三府地區的矛盾,從泰國內部矛盾升為泰馬國家間的矛盾。

獨立後的馬來西亞,也面臨著跟印尼、新加坡以及泰國多個邊境的爭端。

出於穩定周邊環境,實現發展的需要,20世紀70年代,馬來西亞最終承認了此前和泰國劃定的邊境,泰國和馬來西亞的邊境確立 。泰南三府地區繼續是泰國的領土。

馬來西亞

生活在泰南三府的馬來人希望與馬來西亞合併的願望落空。

二戰後,泰國經濟發展迅速,成為了東南亞地區經濟發展水平較高的國家 。泰南三府所在的地區適合橡膠樹的生長,這裡一度是世界上最大的橡膠種植區。

泰南三府的主要產業——橡膠種植和加工

然而,泰國經濟發展帶來的貧富不均 ,加劇了泰南三府與中央的矛盾。以馬來人和穆斯林為主的泰南三府經濟發展面臨著嚴重的問題。

泰國南部的GDP僅占全國的10%左右,三府又是泰南經濟最靠後的地區。

泰南三府的經濟發展主要以橡膠種植為主,結構相對單一。大多數馬來人從事辛苦的割膠工作,收入微薄,生活普遍貧困。當地的貧困率是泰國其它地區的4-5倍。

泰南地區,從事割膠的農民

馬來人不僅未能享受到泰國經濟發展的果實,而且與南部的馬來西亞合併無望,這也是泰南三府持續動盪不安,武裝衝突頻發的深層次原因之一。

自2001年美國9·11恐怖襲擊發生以來,大批瓦哈比派(主張建立伊斯蘭政教合一的政體)深入到貧困的穆斯林地區,泰南三府就是其中之一。

經濟發展問題導致越來越多的泰南穆斯林對中央政府極其不滿。極端主義利用宗教學校宣傳恐怖主義。

2004年1月,當地一夥武裝暴徒突襲了陶公府內的一個軍營,殺害了四名軍人並搶走一百多支美製自動步槍。拉開了泰南三府暴亂的序幕。

為了加強對此地的管理,泰國派軍隊前往三府,維持秩序。然而, 軍隊的介入不但沒能緩解當地的局勢,反而使得局勢更加惡化。

2004年4月28日清晨,一夥武裝暴徒再次突襲泰國警署未果。一部分負隅頑抗的暴亂分子試圖以北大年歷史最悠久的庫塞清真寺為據點。泰國軍隊為了避免更大的麻煩,選擇了強攻清真寺。

庫賽清真寺

對於穆斯林來說,清真寺的地位在他們心中十分重要。泰國軍隊強攻清真寺的行為,使得地的民族、宗教矛盾更加難以控制。

此後的十多年裡,當地的佛教寺廟和清真寺也生活在炸彈的陰影之下。

從2004年到2020年,約有7000多人因為暴亂喪生。泰南三府原本是泰國橡膠的主產區。大量的恐怖襲擊事件使得當地的橡膠園出現了大批荒蕪。

到2020年,當地政府的稅收收入減少了40%,原本不樂觀的經濟更加雪上加霜。

騷亂不斷的泰南地區

此外,大批暴亂事件使得不少當地馬來人不得不選擇背井離鄉。有大約5.5萬當地居民前往馬來西亞。其中多數人為非法留居。

非法移民導致了馬來西亞的治安出現了嚴重的惡化。大規模的叛亂活動使得泰南三府成為了泰國的火藥桶。

馬來西亞的非法移民,從事重體力活

雖然馬來西亞放棄了泰南三府的主權,但泰南三府的暴亂活動使得泰馬邊境使得兩國關係愈加緊張。泰國為了南部邊陲的安全,在當地扎了3萬軍隊。

馬來西亞為了緩和與泰國的矛盾,致力於幫助泰國和平解決國內矛盾。此外,馬來西亞同意加強邊境戒備,通過建築高牆的方式,防止武裝分子偷運武器。

泰國馬來西亞邊境的高牆,防止武器偷運

除了加強邊境駐軍之外,泰國政府已積極通過多項渠道向泰南示好,例如,成立專門馬來語文研究及保存學術單位等試圖緩和中央和南部的矛盾。

從民族構成看,這裡一直生活著信仰伊斯蘭教的馬來人,與北方信仰佛教的泰人存在天然身份的差異。

歷史上來看,這裡歷史上曾經是獨立的蘇丹國。直到1909年才正式併入暹羅泰國。

泰國的激進「泰化」激化了當地和中央的矛盾。因此,民族和宗教仇恨的積累不是通過一朝一夕的政策改變就可以化解的。

長期作者|雄鷹

直播吧體育作者|足球與歷史愛好者

責任編輯|Thomas

倫敦政治經濟學院畢業生|環球情報員主編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94d8836d2354d8c534c1f23465dc00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