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生種植技術探析

2023-12-31     天山植保

原標題:花生種植技術探析

花生種植技術探析

花生又稱落花生、長生果等,是豆科植物落花生的種子,是一種比較常見的大田經濟作物。花生的用途很多,可以榨油,可以加工成多種農副產品,營養價值十分豐富。花生含有大量的蛋白質和脂肪,特別是不飽和脂肪酸含量很高,在控制了脂肪攝入總量的前提下,增加不飽和脂肪酸的攝入比例,可以降低血液中的膽固醇含量,對預防動脈硬化以及冠心病有一定意義。

安徽省是農業大省,經濟作物種植較多,其中花生種植面積大。定遠縣位於江淮中部、安徽省東部,素以農業大縣著稱。該縣油料總產量排在全國前列,花生是該縣重要的經濟作物品種。花生生產過程中,想要實現產量與質量俱佳,掌握優良的種植技術非常重要。筆者結合生產實踐,對花生種植技術進行總結,旨在為花生實際生產提供技術借鑑。

1 土地準備

1.1 地塊選擇

選擇適宜的地塊進行生產,可以有效提高產量,促進質量提升。花生喜排水良好、土層平整、疏鬆、細碎、深厚肥沃、上松下實的土壤,要求土壤干時不板不散,濕時不黏不澥,黏沙土粒比例適中。花生不耐鹽鹼,在pH 為8 時不能發芽,酸度太大時土中鈣、磷、鉬等元素的有效性差,不易吸收利用,還可能發生高價鐵、鋁的毒害,所以種植花生,最適宜pH 為6.5~7.0 的中性或微偏酸性土壤。

1.2 深耕整地

深耕整地是花生種植前需要做的重要工作。經過深耕的土地,疏鬆透氣,墒情提高,土質改善,並且可以降低重茬對產量的影響。深耕整地可以促進土壤微生物活動,有效增加活土層厚度和土壤有機質含量,對於促進花生生長和提高耐旱能力很有幫助。

1.3 起壟

經過多年的生產實踐,驗證了起壟種植對提高花生產量的作用。起壟種植首先能夠增加受光面,提高土壤溫度,加厚活土層,確保苗齊、苗壯,其次可以防止肥害。另外,起壟可以使結實層疏鬆,利於果針入土和莢果發育。而且起壟使結果層比平作上移,便於收穫。起壟後生產的花生百果重、百仁重及出米率顯著增加,從而大大提高花生產量。起壟一般在當地播種前半個月進行,壟高8~15 cm,壟寬可根據地形和種植行數而定,壟溝寬30~40 cm。

1.4 施足底肥

施足底肥是農業生產中重要的一環,底肥質量直接影響壯苗與否,並且持續作用,影響產量與質量。壟作花生施肥,應將80%肥料在冬耕或春耕時施入,20%肥料在起壟時包於壟內。花生根系發達,又有根瘤菌固氮,但對磷、鉀肥的需要量比其他作物要求更高,需要注意磷、鉀肥的施用。

2 曬種分級

播種前充分曝曬莢果,經過陽光照射,花生生理活性得到提高。但花生種仁、種皮在直曬時容易變脆爆裂,從而失去保護種子的功能,導致種子遇水腐爛,所以,不直接曬種仁。曬種宜選擇晴天上午10:00 左右,厚度7 cm,根據溫度高低和種子含水量確定曬種時間,曬果通常2~3 d。避免在高溫水泥地、柏油路或金屬板曬果,因為高溫易燙傷種子,氣溫在20℃~30℃最好。

曬後剝殼,儘量選擇顏色鮮艷,仁大而整齊,籽粒飽滿、大小一致,沒有機械損傷的一級、二級大粒作種,淘汰三級小粒,做到一播全苗,促使出苗整齊,以免大小苗共生,大苗欺負小苗造成減產。剝殼時間儘量接近播種時間,試驗和實踐證明,剝皮愈晚,種子生活力愈強,出苗愈整齊健壯,莢果剝皮適宜時間是播種前10 d 左右。優先手工剝殼,種子量多的可以採用專用種子剝殼機,太乾的剝殼之前加適量溫水。

3 適時播種,合理密植

3.1 田間試種

根據正確拌種方法,大面積種植之前適當拌種一小部分,在一小片地里或盆里試種,儘量模擬田間自然環境,檢查出苗情況;如果溫度過低,可以通過覆膜等升溫措施提高地溫,通過一系列措施了解種子出苗情況。

3.2 種植密度

根據田塊肥力情況設置合適的種植密度。一般大花生12 萬穴/hm2 左右,小花生密度可大些,15 萬穴/hm2 左右,每穴2 粒種子即可。

3.3 適時播種

播種時期應適宜,太早或者太晚都會影響花生植株生長及產量。春花生宜早不宜遲,但不要過早播種,要關注15 d 左右溫度和雨水情況,防止倒春寒爛種。早熟品種5 cm 地溫穩定在12℃以上、中晚熟品種5 cm 地溫穩定在15℃以上播種為佳。麥茬夏花生注意秸稈粉碎以及整地平整土層細碎,否則種子易懸空,出苗差。土壤最大持水量60%~70%播種為宜,根據土質和墒情,播種深度以5 cm 左右最為適宜。

3.4 開孔放苗

先播種後覆膜的花生頂土鼓膜時,要根據當時的氣溫回升情況開孔放苗,孔直徑4.0~4.5 cm,注意檢查第1對側枝出膜情況。

4 苗期管理

4.1 水分管理

苗期水分管理尤其重要,影響到幼苗營養生長及後期的生殖生長。花生苗期適當乾旱,可以促使植株緊湊、健壯、枝多節密,雖然開花可能稍晚點,但花多花齊,最後往往獲得豐產;在嚴重乾旱的情況下結合小水(跑馬水)即可,宜小水噴灌。

4.2 查苗補種

當種子發芽後,要及時觀察是否缺苗。如果缺苗則應進行催芽補種,播後10~15 d 即可進行。也可在花生播種時另外找地播種一些備用苗,在花生出土後真葉展開前帶土移苗補種,能夠更好地保證大田苗齊。移植時,應動作輕柔,操作規範,防止傷害到幼苗根系,影響移植幼苗成活。

4.3 培土

生產中進行培土可以有效提高花生結果率,提高總產量,因為培土縮短了果針與地面的距離,使得果針早入土,有效結果。培土應該選擇雨後或者陰天進行,土壤鬆軟濕潤有利於果針入土。培土一般在開花後15~20 d 封壟前進行。

5 中後期栽培管理要點

5.1 澆水施肥

花針期和結莢期是花生需水敏感期,水肥不足會影響植株生育進程和莢果飽滿。如果這兩個時期土壤水分不足,花針生長受到影響,無法形成有效結果,莢果也會無法充實飽滿,不僅造成大幅度減產,還會降低花生質量。所以這兩個時期田間管理一定要注意澆水。澆水應在早上或傍晚進行,儘量避免中午進行,中午陽光強烈,地溫高,此時澆水容易引起爛針、爛果等。

在始花後30~45 d,噴矮壯素或多效唑等調節劑,防止植株封行過早。從結果後期開始噴施葉面肥,增強葉片活力,提高產量。

5.2 濕潤排澇

飽果期耗水較少,該期對水分的需求主要是養根保葉,植株生長速度緩慢。此期如果積水過多,會引起根系腐爛,飽果率低,甚至發生爛果。飽果期雨水過多,排水不暢時,需要進行積水排除工作;但如果幹旱,則應及時輕澆飽果水。

6 病蟲害防治

6.1 苗期病害防治

花生苗期病害主要為根腐病、莖基腐病等根部病害。播種前可用99%惡霉靈原粉500 g,與10 kg 左右腐熟有機肥拌勻撒施,殺滅土壤病菌。花生出齊苗後,為根腐病、莖基腐病等根部病害的高發期,而且該期病原會影響花生中後期生長,甚至導致中後期部分植株整株死亡。針對重茬花生區以及以往根部病害嚴重的地塊,噴霧「豐洽根保」,防治根部病害的同時可促苗壯苗。可以用多菌靈、苯醚甲環唑、惡霉靈中的任意一種藥劑防治花生死苗。

6.2 苗後除草防蟲

在花生2~4 片羽狀複葉期,可以根據田間雜草發生情況噴霧福達組合除草劑防除禾本科和闊葉雜草。對於蚜蟲、紅蜘蛛等危害較早區域,可以在防治蟲害的同時添加福達除草殺蟲劑,提前預防,事半功倍。

6.3 果期病害防治

花生結莢期,花生秧30 cm 左右,第1 批入土的莢果1.2 cm 粗時,噴施「福達兩拌三噴」,噴施前後要保持田間土壤濕潤;防病的同時可控旺長,促進養分向根部轉移,果大果飽,提高成果率,補營養,防葉斑。害蟲高發期,可以添加福達專用殺蟲劑,提前預防。

6.4 保葉防衰

花生收穫前20 d 左右,噴施「福達兩拌三噴」,保莖葉,使花生不早衰,活稈收穫。

7 收穫與儲藏

7.1 適當晚收

適當晚收,可以提高莢果重量,增加地塊產量。未早衰的地塊,結合實際情況可以適當晚收。建議在溫度降到5℃前的3~5 d 即開始收穫花生,經過3~5 d 的晾曬脫水使花生仁與花生殼分離,可降低花生果實受低溫凍害的損失。貪青晚熟、過早衰弱及患病的植株不宜留種。

7.2 安全貯藏

新收穫的帶莢果花生植株在田間晾曬2~3 d,然後摘果,平攤晾曬。當莢果曬到口咬發脆、手搖有響聲、剝開硬殼手搓種皮易脫落時,即可入庫貯藏。

7.3 翻倉晾曬

花生種子在貯藏期間必須保持乾燥、通風,發現種子吸收空氣中水分,含水量超過安全界限或種堆溫度升高,應及時翻倉晾曬。

作者:張作躍(安徽省滁州市定遠縣能仁鄉農技站),圖文編輯:天山植保。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94c03504643dfc27f6758d912694767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