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N次轉身,趣店「迷失」在風口裡?

2022-07-18     商學院雜誌

原標題:第N次轉身,趣店「迷失」在風口裡?

文:王倩

ID:BMR2004

「我和新東方的俞老師一樣,在做業務轉型。」趣店(QD.N)CEO羅敏在2022年6月15日抖音開直播時這樣介紹自己。

羅敏再一次進入公眾的視線,是為趣店的新業務預製菜賣力吆喝。

他在抖音的自我介紹是「上市公司CEO」。在直播時,有人發彈幕直言:「上市公司CEO都淪落到賣貨了嗎?」羅敏則回應稱:「CEO賣貨並不丟人,關鍵是要把貨賣出去。」

的確,把貨賣出去才是最關鍵的。對於急於紓困的趣店而言,把預製菜這個業務打響才是關鍵。

經歷多次「轉身」,趣店的這次將走向何方?

主營業務停滯,急需紓困

以校園貸起家的趣店,其主營業務已經在不斷收縮。

就在羅敏開直播前不久,趣店發布了2022年的一季報。財報顯示,集團總營收2.02億元,同比下滑60.9%;歸屬於股東的凈利潤為-1.43億元,上年同期凈利潤則為4.78億元。

其主營業務金融信貸業務交易總額21億元,同比減少29.8%,未償還的貸款高達15億元,環比下滑41.3%。在細分業務中,趣店融資收入1.78億元,較2021年同期的3.62億元下降50.8%;貸款便利化收入和其它相關收入,從1220萬元降至50萬元,同比下滑96.1%;交易服務費和其它相關收入,從5060萬元減至200萬元;銷售收入及其它從6250萬元減至410萬元,金融業務持續收縮。羅敏在財報中表示,集團對現金貸業務保持「謹慎的態度」。

2022年5月,趣店因為股價長期低於每股1美元,曾經接到過紐交所的退市警告:「如未來6個月里其最後一個交易日美國存托股份收盤價低於每股1美元,以及最後一個交易日的30個交易日內美國存托股份平均收盤價低於每股1美元,將對趣店開始停牌和退市程序。」

6月14日和15日,在羅敏下場直播帶貨預製菜之後,趣店股價經過兩日的攀升,已經回到每股1美元以上。截至美東時間7月11日,趣店股價為每股1.11美元。相較其2017年上市發行價每股24美元,已經跌去95.3%。

就在上市之初,羅敏曾放出豪言:「自2018年1月1日起,趣店集團市值達到1000億美元之前,他本人不再從公司領取薪水和獎金。」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趣店金融業務的收縮,並非2022年才發生。趣店以「校園貸」起家,隨後校園貸經歷強監管之後,趣店又轉而做了現金貸,為都市白領提供借貸業務。

從2017年到2019年,趣店的營收也有一段上升趨勢。財報顯示,在此期間,趣店營收分別為47.75億元、76.92億元和88.4億元,凈利潤分別為21.64億元、24.91億元和32.64億元。雖然營收和凈利潤增速緩慢,但是保持上漲態勢。

但是其股價卻在上市半年後便一路下跌至每股10美元之下。事實上,從2017年開始,網際網路金融領域就開啟了強監管模式。2018年8月,支付寶關閉了趣店的入口,這是趣店此前獲取流量的主要入口,至此趣店失去了重要的獲客渠道。

趣店的發展發生明顯的轉折是從2020年開始的。

財報顯示,2020年趣店營收36.88億元、凈利9.59億元,相較於2019年已經腰斬。2021年財報中,其營收16.54億元,凈利5.891億元。從2020年開始,趣店的營收和凈利潤呈現大幅度下滑態勢。

事實上,趣店對自己的主營業務有清醒的認知。其在公告中透露:「鑒於中國在線消費金融市場監管的不確定性,為了保持資產質量,趣店對其貸款業務實施了嚴格的信用標準,導致2022年第一季度促成的貸款數量大幅下降,因此與2021年第四季度相比,公司預計2022年第一季度的收入將出現環比下降。此外,公司預計2022年第二季度促成的貸款總額和相關收入將進一步下降。趣店將繼續評估在線消費金融市場的狀況和相關監管進展。根據這一評估,公司可能會結束其信貸業務。」

這也使得趣店不得不尋找主業之外新的增長點。國家文化貿易創新發展智庫專家、 《中國文旅創新創業智庫叢書》總編張德欣認為:「趣店作為一個金融公司,進行多元化嘗試是想挖掘自身的存量客戶,給自己的利益相關者增加一些信心,並在資本市場有機會繼續講故事。」

追風口

追逐風口,是趣店嘗試新賽道的重要原則,羅敏也被外界戲稱為「逐風少年」。梳理趣店業務的多次嘗試,皆是當年的熱門賽道,且每一次都是高調入局,快速鋪市場,重金投入。「唯快不破」似乎是趣店的基因。

2017年底,趣店推出大白汽車,主打汽車以租代購,線上通過支付寶「來分期」和大白汽車分期APP獲客和銷售,線下則通過開直營店或加盟店經營。

大白汽車項目速度之快令人咋舌——80天內在全國範圍開出了175家門店。但是該項目遲遲見不到收益,在項目創立五百多天後,「大白汽車」黯然離場。

2018年,趣店推出高端家政「唯譜家」,隨後又推出K12教育項目「趣學習」、校友社交項目「相同same」等,但這些項目皆「出師未捷身先死」。

從趣店的種種嘗試來看,多元化、與主業無關聯性是其主要特徵。張德欣認為,一個企業要進行多元化嘗試,一定是其主營業務出現倒退、收縮或者相對停滯。「當主營業務達不到預期的規模,這時才會去嘗試進行業務的多元化。」張德欣說道。

然而,趣店業務的多元化嘗試並未止步。

2020年3月,趣店又高調宣布推出全球跨境奢侈品電商平台「萬里目」,還曾邀請黃曉明、賈乃亮等一眾明星站台。同年6月,趣店宣布將以至多1億美金的價格認購寺庫至多1020.4萬股新發A類普通股,同時雙方宣布在全球奢侈品電商領域開展全面戰略合作。

在「萬里目」項目上,趣店大有大幹一場的勁頭。彼時與寺庫合作,趣店希望能夠結合其在奢侈品電商的資源、市場以及供應鏈優勢,填補趣店在這方面的欠缺。但是,奢侈品電商項目依舊與之前相同的結局退場。在2021年第一季度的財報會議上,羅敏宣布,趣店將向素質教育領域轉型。此時,距離奢侈品電商項目出現在財報中正好一年。

隨後,趣店將奢侈品電商平台「萬里目」的工作人員轉移到「萬里目少兒」項目上,這是一個線下素質教育項目。2021年1月,廈門正式啟動了第一個「萬里目少兒成長中心」。趣店披露,截至2021年6月,萬里目少兒成長中心的兩家實體校區分別在福建廈門和江西撫州開業,還有超過80家實體校區在籌劃中。

與大白汽車項目一樣,萬里目少兒也是一個快速擴張的項目。然而,沒有意外的是,「萬里目少兒項目」依然以同樣的結局退場。2022年開年,羅敏發布消息,與「萬里目少兒項目」說再見。

記者在梳理中發現,從趣店IPO之後決定尋找新的增長點開始,從2017年到2022年5年的時間,它嘗試了不下十個項目,每個項目堅持時間最長的不過一年。「快速、激進、屢戰屢敗」成為趣店轉型的關鍵詞。

「趣店的轉型確實非常漫長,對趣店而言也是艱難的抉擇。它的主業業績目前並不樂觀,這個公司的歷次嘗試也都在追逐風口,但並沒有成功。」艾媒諮詢CEO張毅坦言其原因:「一方面是企業是否具有堅持的精神或者長遠的計劃,但從目前來看,趣店顯然沒有這種長遠計劃;另一方面,無論是人才還是資源的投入也都不具備長久性。」

「就趣店而言,企業本身還是有蹭流量的心態。他們所做的都是風口,風吹起來,他們就跟著過去,希望能夠通過風口刺激一下股價。」張毅說道,「但是我們一定要清楚,股價市值主要依靠業績來支撐,短期的流量布局,單靠蹭流量很難刺激股價,可能短時間內能夠刺激起來,但很難維持市值的長久。」

入局預製菜新風口

在「萬里目少兒項目」再次停擺之後,趣店在2022年一季度財報中稱,目前集團集中推進旗下的「預製菜」新項目。

羅敏對新業務有著較高的期待,「我們期待著我們的即食餐飲業務將成為2022年的重要收入來源。」

這是趣店的又一次嘗試轉型。這一業務2022年3月開始啟動,但從啟動開始,就與瑞幸狹路相逢。處於低谷的瑞幸咖啡原董事長陸正耀,也將寶「押在了」預製菜項目上,希望借預製菜項目東山再起。

不同的是,陸正耀創立的「舌尖英雄」從2022年1月上線,在3個多月的時間裡獲得16億元融資。而趣店的「預製菜」目前尚未有融資投入傳出。

趣店此次主推的「預製菜」,定位於工薪階層,用戶可以通過小程序在網上下單。

為了提振股價,羅敏親自到直播間直播。6月15日,在羅敏的直播間首秀中,3個半小時的抖音直播銷售額為 231.7 萬元,次日再直播,銷售額 197 萬元。

在羅敏的直播間裡,不斷地在進行價格補貼,首單每份9.9元、9.9元包郵的價格持續不斷。在第二日的直播中,新粉絲買一份香菇滑雞隻要 1 分錢,當日有庫存顯示為10萬件,這依舊走的是「燒錢」補貼的模式。羅敏甚至稱,這樣一單,公司會虧30元,但「燒錢」補貼,是獲客的重要方式。如今的趣店,急需獲客。

只是「預製菜」就能讓羅敏紓困麼?所謂預製菜,就是運用現代化標準流水作業,對菜品原料進行前期準備,簡化製作步驟,經過衛生、科學的包裝,再通過加熱或蒸或炒等方式可以直接食用的便捷菜品。

那麼,一份預製菜從製作到配送到用戶手中,都需要嚴格的流程。在供應端,要麼本公司自身打造品牌,自己聘請專業的餐飲人員進行菜品製作,但在物流段則需要專業的冷鏈技術來保障運輸中菜品新鮮不變質。

《商學院》記者通過趣店小程序下單的一份預製菜顯示,下單後並非立即製作,而是在預計配送到達時間的前一天開始製作,製作完成後進行配送,其使用的是順豐冷鏈運輸。

這也就意味著,從供應端的製作到冷鏈運輸,都需要大量的成本投入,不過這也符合趣店一直以來的高舉高打的風格,只是這麼大量的成本投入,收效又是怎樣的?市場是否會給予一個較好的反饋?就這些問題,記者向趣店方面發去採訪函,截至發稿並未收到回復。

7月6日,趣店宣布已完成1%可轉換優先票據回購:現金購買總價4750萬美元。截至本協議日期,沒有未償付票據。這是趣店為了提振資本信心的舉措。

預製菜能幫趣店紓困麼?

「預製菜」是一門好生意麼?

國海證券預計,未來5年,預製菜行業年復合增長率為15%,至2026年規模將超過4000億元。廣闊的市場也讓越來越多的企業趨之若鶩。不僅僅是趣店、瑞幸,越來越多的巨頭企業也開始進入這一領域。

中國人民大學智能社會治理中心研究員王鵬認為,任何一個快消品的出現,尤其是餐飲領域,與市場大眾結合非常緊密,它的出現一定是滿足了部分社會需求。

但是在王鵬看來,預製菜行業已經逐漸從藍海走向紅海。「不同的廠商在這一領域呈現出不同的特點,要想取得較好成績,企業就需要有一條良好的供應鏈,真正能控制上下游市場,這樣才能控制成本。在激烈的行業競爭中梳理企業自身的品牌,提供好的品質,否則即便是再好的產品,如果產品價格高昂,也無法獲得受眾認可。」王鵬說道。

如今,多地出台刺激政策加大對預製菜產業的扶持,許多巨頭資本紛紛入局產業鏈上下游,國內外老牌食品品牌如三全食品、安井食品、湛江國聯水產等等也紛紛加速對預製菜領域的布局。艾媒諮詢數據顯示,2021年中國預製菜行業規模為3459億元,預計2026年預製菜市場規模將達10720億元。

不過,預製菜行業目前也呈現出良莠不齊的態勢。

高級經濟師、產業經濟投資專家鄧支東認為,影響預製菜行業的因素是:1.行業因素。預製菜市場進場門檻相對較低,目前入局預製菜市場的企業數量近幾年呈現「井噴式」增長,但入局的預製菜生產商以同類型中小企業或者個體工商戶居多,行業競爭格局相對分散,集中度偏低,有較大提升空間。

2.品牌因素。預製菜市場中的企業數量較多,競爭激烈。但由於多數企業規模偏小,覆蓋的區域與客戶範圍較小,不是品牌,使得其產品的推廣力度有限。品牌影響力較小,決定消費者對預製菜產品的認知度,較大程度上影響企業的市場份額。

3.冷鏈技術。相當一部分預製菜產品需要冷鏈運輸,物流成本及產品新鮮度的要求限制了單個企業的產品配送半徑,目前一般一個預製菜企業通常只能覆蓋一定地區,尚未出現全國性的預製菜龍頭企業。

4.質量因素。預製菜生產商數量眾多,但多數還停留在「作坊式」的生產加工模式,自動化程度較低,只供應少量客戶,產品結構相對單一,且標準化程度較低,食品安全及品質難以保證。

盤古智庫高級研究員江翰認為,預製菜整個產業都處於一個相對零散的狀態,各地企業都在各自為戰。在這樣的背景下,趣店入局預製菜,也希望從中分得一杯羹。

對趣店這樣的「外行」來說,「跨界」到預製菜這個新領域可能會有什麼風險呢?張德欣認為,企業跨界嘗試失敗的原因主要有三方面造成:1.新業務與主營業務關聯度很弱;2.沒有構築起新業務需要的通暢的供應鏈,包括上下游關係;3.在營銷與傳播手段上也是非常欠缺,沒有打開自身品牌傳播的通路,只能局限在原有的會員體系里,其發展就會極其受限。

但從趣店多次的轉型來看,其與自己的主營業務關聯不大。

「如果想嘗試新賽道,還需要有一定基礎。比如,第一,新賽道與自己主營業務的關聯程度;第二,新賽道所需要的資源和自己原有的資源是否能夠互相支撐;第三新賽道所面臨的受眾和自身原有的受眾體系是否有相當程度的重疊。」張德欣說,「如果完全去開拓一個新的用戶體系與市場,所耗費的周期以及面臨的風險和投入都會相當大。」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946071438209fde45f0805e2b9f0b9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