瘋狂的演唱會,救了美國經濟?

2023-12-28     新周刊

原標題:瘋狂的演唱會,救了美國經濟?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

時代周報

(ID:timeweekly)

作者:王晨婷

2023年是演唱會經濟全面爆發的一年,而美國歌手泰勒·斯威夫特(暱稱「霉霉」)正是這一現象的頂尖代表。

當地時間12月6日,泰勒力壓大熱的OpenAI創始人山姆奧特曼,登上了美國《時代》周刊封面,成為該雜誌的2023年度風雲人物。

「泰勒·斯威夫特找到了一種超越國界,並成為光源的方法。」《時代》周刊主編薩姆·雅各布斯評價道,「泰勒既是這段故事的作者,又是主角。」

AI救不了全球經濟,但消費確實可以。(圖/《時代》周刊)

泰勒的第六次全球巡演——Eras Tour(時代巡演)從今年3月17日啟程,計劃在全球舉辦151場,持續到2024年年底。

僅僅是在美國舉辦的52場演唱會,所到之處酒店爆滿、消費數據強勁,就連臨時工作崗位都出現大量短缺。這一系列經濟效應,也被美國媒體稱之為「霉霉經濟學」。

這恰恰是美國的經濟政策制定者們最希望看到的情況,此前拜登政府的多輪萬億級經濟刺激計劃也沒能明顯地提振消費,「霉霉經濟學」卻成功了。

美聯儲12家銀行之一的費城聯邦儲備銀行在其7月份的《褐皮書》中表示,「儘管旅遊業整體復甦放緩,但5月是費城酒店業自疫情以來收入最強勁的一個月,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於泰勒·斯威夫特演唱會粉絲的湧入」。

拉動700億消費

「如果泰勒·斯威夫特是一個經濟體,那麼她的經濟規模將超過50個國家」,數據分析機構Question Pro總裁丹·弗利特伍德表示。

該機構在今年6月份的一項報告,被廣泛引用為「霉霉經濟學」成功刺激美國經濟的證據。報告估計,泰勒時代巡演對美國經濟的經濟影響可能高達50億美元(約合人民幣359億元)。

當時,泰勒在美國的巡演場次才剛過計劃的一半。

10月份,美國旅遊協會在一份報告中指出,50億美元這個數字還是保守了。該機構估計,如果算上巡演的上下游產業以及粉絲們在線上的消費,泰勒演唱會的總經濟影響可能超過100億美元(約合人民幣718億元)。

泰勒的演唱會,堪稱萬人空巷。(圖/泰勒斯威夫特官網)

每個寫在時代巡演日程表上的城市,都驚訝於「霉霉經濟學」的威力。

據《時代》周刊報道,泰勒舉辦演唱會的每個周末,為當地帶來的經濟效益就相當於兩到三個超級碗比賽。

「超級碗」是美國橄欖球聯盟(NFL)的年度總決賽,是美國最大的體育盛會,也是全球經濟效益第二高的體育賽事,僅次於世界杯。

2023年「超級碗」的平均門票價格為8000美元(約合人民幣57440元),但主要收入都進了賽事主辦方的口袋。而泰勒演唱會的最低預售票價僅為49美元(約合人民幣352元),在美國預售的平均門票價格也僅為456美元(約合人民幣3274元)。

也就是說,粉絲們在門票上「省下」的支出,有不少流入了當地。

據加州就業與經濟中心稱,泰勒在洛杉磯的6場演唱會,在餐飲、零售、安保行業新增了3300個新就業崗位,帶動了3.2億美元的經濟效益。在一些較小的城市比如辛辛那提,也因為舉辦泰勒演唱會而迎來市中心酒店入住率達98%,酒店業收入同比翻倍的驚喜。

沒有搶到票的粉絲,泰勒也允許他們在演唱會現場外聽歌參與巡演。(圖/社交媒體)

「這不僅僅是一個有關音樂或品牌的故事,她正在開創一種經濟模式。」美國金融諮詢公司Betterment的行為金融和投資副總裁伊根表示。

伊根指出,泰勒的巡演為所經的城市帶來這個時代難得的現金流,使得地方政府有錢維護公共基礎設施,當地企業能僱傭更多員工,最終達到了提振整體消費的效果。

「霉霉經濟學」的效應在全球已經得到廣泛認可,不僅舉辦城市主動提供便利迎接泰勒的粉絲們來消費,就連沒有安排巡演的城市和國家也都紛紛邀請泰勒加演。智利總統波里奇、加拿大總理特魯多等國家領導人,甚至親自在社交媒體上邀請泰勒將巡演帶到他們的國家。

加拿大總理特魯多親自邀請泰勒前往加拿大巡演(圖/社交媒體)

在8月份暫時結束了在美國的巡演後,泰勒即將前往歐洲舉辦接下來的48場演出。

對此,專門從事酒店業數據的公司OTA Insight已經預測,舉辦巡演的歐洲城市可能會有同樣規模的經濟效益。

「商業奇才」

「霉霉經濟學」帶來的結果,是一場舉辦地、粉絲和泰勒本人的「三贏」,而這離不開泰勒本人的經營。

今年33歲的泰勒,不僅在音樂上天賦異稟,在商業頭腦上更是出眾。

她在16歲發行首張專輯,26歲便以1.7億美元(約合人民幣12億元)的年收入,創下女性音樂人最高年收入的金氏世界紀錄。

據彭博社分析,泰勒在今年10月下旬的凈資產就已經達到11億美元(約合人民幣79億元)。

據《華盛頓郵報》報道,泰勒今年的時代巡演僅在北美的門票收入預計就達到22億美元(約合人民幣158億元)。巴布森學院管理學副教授彼得·科漢還估計,等到明年年底巡演結束,泰勒將獲得高達41億美元(約合人民幣294.4億元)的收入。

泰勒堪稱商業奇才(圖/泰勒斯威夫特官網)

前白宮經濟顧問委員會主席、經濟學家艾倫·克魯格曾在他的遺作《搖滾吧經濟學》一書中,稱泰勒為「經濟奇才」,並解析了泰勒為何能比其他音樂人更賺錢。

在他看來,流媒體音樂平台的爆發一度讓依賴銷售CD和唱片的音樂人陷入兩難困境——傳統渠道給予音樂人的分成更高,但路人粉絲不會買帳;平台的分成要低上許多,但有更強的傳播力,也能帶來持續收入。因此,大多數藝人採取的是將作品免費上架流媒體平台,嘗試培養粉絲,再吸引他們來買CD和唱片。

而泰勒絕不允許自己的音樂免費出現在流媒體平台,她會先賣唱片,再賣流媒體,最後開演唱會。

這樣的模式等同於先讓鐵桿粉絲付費,然後吸引路人粉,最終在演唱會進行粉絲經濟的再次變現。

與克魯格當年總結的模式一致,泰勒今年開啟的時代巡演也正是在她發布《午夜》專輯後宣布的活動。2022年,該作品的黑膠唱片售出94.5萬張,成為自1991年以來最暢銷的實體專輯。在黑膠唱片歷史銷量排行榜前10名中,泰勒已經占有7個位置。

泰勒開創的商業模式,後來被許多歌手效仿。(圖/社交媒體)

從一開始,泰勒的粉絲們就「被」養成了付費的習慣,對有關泰勒的一切都充滿購買慾。

而保證這個模式運轉的基礎,除了泰勒對音樂和演出質量的保證,還有她對粉絲經濟的精心運營。

良性的粉絲生態

「霉霉經濟學」構建的粉絲生態,也許可以視作粉絲經濟良性發展的案例之一。

2017年上線的泰勒粉絲社區App曾推出一套粉絲認證系統,粉絲們聽歌、分享歌曲、參加慈善活動、做義工等,都可以賺取積分兌換專輯、周邊和演唱會門票。高級「鐵粉」還能享受優先購票權和前排位置。

這一社區App雖然在2019年下線,但泰勒對忠誠粉絲的態度一直沒變。她會為粉絲挑選禮物、手寫信件,甚至直接贈予粉絲演唱會前排門票,與粉絲面對面互動。

時代巡演最初在美國計劃巡演27場,最終在粉絲的呼聲下加演到52場,期間也沒有出現假唱等情況,全程維持高水準。

時代巡演現場(圖/泰勒·斯威夫特官網)

今年7月底,斯威夫特還向自己的團隊發放5500萬美元(約合人民幣3.95億元)的獎金。從伴舞、音響技術人員到卡車司機,人人有份。

泰勒的粉絲們在社交媒體上自發地傳播這一消息,也打造了一次極為成功的營銷行動。

此外,泰勒還用新的售票模式打擊了黃牛,極大地保障了粉絲參與演唱會的機會。

在泰勒第四輪全球巡演期間,傳統的門票銷售方式讓30%的票流到黃牛手裡。到了第五輪全球巡演時,通過建立類似售賣機票的「慢速票務模式」,泰勒把演唱會的售票周期拉長,降低了賣票速度,最終只有3%的票流入黃牛手中。

在新模式下,臨期票比早鳥票更貴,且演唱會開幕前一晚仍有票放出。這不僅打擊了黃牛,還把以往由黃牛賺到的溢價收入了泰勒自己囊中。

截至今年11月28日,泰勒一共有66場巡演,在供不應求的市場調節下,泰勒粉絲們最終支付的平均票價超過1300美元。

時代巡演的門票(圖/社交媒體)

但沒搶到票的粉絲們沒有責怪泰勒,因為後者為所有粉絲都準備了一次低價參與巡演的機會——泰勒以今年8月份在洛杉磯的三場演唱會為主體內容,製作了一部演唱會同名衍生電影《時代巡演》。

根據泰勒的出生年份和幸運數字,她將成人票定價為19.89美元(約合人民幣143元),將兒童和老年人入場費定為13.13 美元(約合人民幣94元)。

事實證明,這又是一次成功的決策。

《時代巡演》電影自10月13日上映以來,以不到2000萬美元的製作成本,撬動了全球超過2.5億美元的票房,成為有史以來票房最高的演唱會電影。這部衍生電影由泰勒自營的獨立電影公司製作,避開了好萊塢主要電影公司與流媒體巨頭的參與,所以製作成本控制得極低,還在好萊塢也引起不小的轟動。

值得注意的是,如果泰勒隸屬於任何唱片公司,或者需要向任何股東負責,上述成功案例也許都很難實施。泰勒自己就是「泰勒·斯威夫特銀河」的老闆,是她能作出決策的重要前提。

狂飆的演唱會經濟

高盛分析師麗莎·楊表示,「在危機時期,音樂會被視為一種負擔得起的奢侈品」。

這種解釋與著名的「口紅經濟」現象一脈相承,即經濟不景氣時,人們為了情感需求,仍會購買相對便宜的奢侈品。美國大蕭條時期,人們收入普遍下降,但女性口紅的銷量卻上升。

但「霉霉經濟學」在美國的成功,又與「口紅經濟」不同。

美國人普遍對經濟持悲觀態度,但經濟已經走在了「軟著陸」的路上,通脹得到控制,隨著股市、房價的上漲,大多數家庭的收入甚至有所增加。許多人不是沒錢消費,只是在剛剛過去的危機期間養成了謹慎的消費習慣。

這可能才是數百萬泰勒粉絲,願意花費1300美元去看一場演唱會的真正原因。

演唱會現場的泰勒粉絲們(圖/社交媒體)

今年10月,美聯儲在其三年一度的消費者財務調查報告中稱,在2019-2022年期間,考慮通貨膨脹因素,美國典型家庭的凈資產中位數躍升至19.3萬美元(約合138.5萬元),增幅達到37%,是1989年有記錄以來的最大增幅。

同時,除了收入靠後的約20%的家庭,美國大多數家庭比2019年都要富有。

穆迪分析公司首席經濟學家馬克·贊迪指出,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於美聯儲在疫情爆發時將利率降至最低點,降低了消費者的借貸成本,也降低了人們承擔債務的可能性。而當美國經濟出現迅速復甦的跡象時,股票和房屋等資產價格就會開始上漲。

憋了三年的娛樂需求,最終在今年得以釋放。

摩根大通研究所對銀行帳戶的分析顯示,美國個人帳戶餘額中位數處於三年來的最低水平,與2021年4月的峰值相比下降了41%。

人們終於不再存錢,敢於消費了。

而演唱會恰好是一個突破口,這是一個同時滿足情緒價值和社交需求的綜合項目,老少咸宜。

演唱會現場的泰勒(圖/泰勒斯威夫特官網)

根據諮詢公司Morning Consult對2204名美國成年人進行的調查發現,53%的美國人是泰勒的粉絲。除了四分之三的粉絲是白人之外,泰勒的粉絲在性別、城鄉、財富和政治立場上都分布得相當均勻。

但彭博社的分析師認為,今年美國人的消費熱潮可能是短期的需求反彈,很難在維持在高水平上。

而長期的趨勢,則是體驗經濟的崛起,這不僅體現在演唱會爆火上。

國際旅遊在2023年迅速恢復,迪士尼主題公園的收入創下歷史新高,《芭比》與《奧本海默》也在電影院線創下票房神話。

諾蘭的電影奧本海默海報(圖/IMDB)

市場調研機構Experian 6月份的一份報告指出,1981-1996年出生的千禧一代和1995-2009年出生的Z世代是推動體驗經濟的主導者。

59%的千禧一代和63%的Z世代表示,他們更願意把錢花在從音樂會到旅行等「生活體驗」上,而不是投資於退休生活。

讀完點個【在看】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94247755e8e42096d5a5fcc67ac253c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