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如何解決設計公司的潛在痛點,如何讓工業設計與產業深度融合從而引爆創新創業共同體?2019世界工業設計大會,由太火鳥科技承辦的「工業設計引爆創新創業共同體」分論壇中,太火鳥科技創始人兼CEO雷海波以B2B工業設計與產品創新SaaS平台作為切入點詳述工業設計如何引爆創新創業,並邀請了同樣深耕設計行業多年的2位設計師講述自己創業的故事。
本篇內容來自 鴻翼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 盧剛亮 的主題演講。
*全文共7000字左右,預計閱讀時間為20分鐘
還是要給太火鳥做個廣告,我跟雷總在太火鳥創立的第二個月就合作了,一直到現在,也是非常要好的朋友,要不我到北京找他,要不他到廣東找我,當然這些年太火鳥也幫助了我們很多。
我要講的,也是今天比較應景的——《設計產業化面臨的機遇和挑戰》。
剛才對話的時候大概講了一下,我自己是一個純粹的工業設計師出身,在這十幾年的創業過程中也經歷了很多,我就想把我的這些經歷分享給大家。
今天我要分享一個,我非常欣賞的一句話,宋朝的朱熹的著作叫《四書或問》,裡面有一句話叫「閉門造車,出門合轍」。你們可以查一下,閉門造車現在是一個貶義的,但是大家忘了後面一句話,叫「出門合轍」,你關著門做的一些事情,出去之後它的輪子軌跡都是一模一樣的。這實際上就是早期對「工業標準化」的闡述,也就是一千多年前就已經在說中國的工業設計了。咱們做工業設計師的、工業設計公司的,都是要有這樣的精神,要有閉門造車耐得住的精神。其實這是一個逆向的更現代的說法。所以我並不主張設計師過於驕傲,樂此不疲的「自嗨」!它僅僅是個職業,是個專業而已。我們常常把某個企業甚至某個產業獲得重要的成功都歸集到工業設計的功勞上,我覺得是非常滑稽的現象,我們要理性的看待,它是起點而不是所有。
簡單介紹一下自己,我叫盧剛亮,來自於廣東順德,現在是廣東鴻翼科技集團的創始人。大概講一下我的經歷。工業設計服務公司時期;這是當前的卡蛙,我的其中的一家設計創新型公司,其實有幾百人的場景;這是我們即將竣工的鴻翼集團總部,我們花了6000萬,跟碧桂園自建的自己的總部,這是當前我們集團的狀態;未來的構想就是一個創新的王國。
未來的創新之城
2005-2013年輸出工業設計服務為唯一業務來源,它的營收大概在500多萬。這個是一個點狀的價值,價值鏈的一環。2014-2018年,創立以卡蛙為代表的設計創新型企業,它的營收在去年超過2億,它是一個線狀價值,它是設計創新整合供應鏈。從今年開始到2025年,我們開始搭建一個系統創新平台,經常我們說叫集成創新。為什麼說叫集成創新呢?它不是說一個工業設計創新了,創新的手段有很多,工業設計只是創新中比較重要的一環,我們還有工程創新、渠道創新、品牌創新、供應鏈創新等等,包括管理創新、財務創新,有非常多,工業設計創新甚至設計創新只是我們創新中的一環。我們未來要搭建的是榕樹林創新平台,它是一個面狀價值,構建創新系統。
未來我們的使命是什麼?成為中國設計創新圖騰級品牌企業,當然這是我的夢想,那就是一個多元的價值,也是我們設計創新的最大值。過去我的企業做哪些產品呢?目前的狀態就是7大品類,50餘款原創產品。
今天我們不講類似蘋果、小米這些遙不可及的企業。那我們今天講什麼?講設計師聽得懂、夠得著的東西。
我的設計觀
第一,設計是創新的重要體現形式,是當代企業戰略的重要部分,而不是唯一的核心。其實這個是在給咱們設計人潑冷水。
第二,設計能為企業帶來優質的思維方式,我們稱之為設計思維,這是非常重要的。
第三,設計師千萬不能陷入行業自洽。什麼叫行業自洽?就是像我們今天這樣,我們工業設計怎麼樣,我們設計怎麼樣,是很厲害的,是非常厲害的,任何行業不能缺少我們。當然是,但是沒那麼重要,它只是我們的重要組成部分。知識的詛咒是非常可怕的,什麼叫知識的詛咒?大家可以去查,我不展開講了。
最後一點,設計教育和設計工具我們過去照搬歐美,但是當下我們的工業體量是美日德相加的綜合,我們的工業體系非常發達,甚至超越很多已開發國家,這時我們還能去照搬歐美日韓的工業設計體系嗎?它絕對會進入一個新的成長期,我們要去創造一些新的中國工業設計的方法。
設計師的創業
第一個就是設計服務公司,它吃什麼飯?看甲方給多少,還經常鬧得很不愉快。這是設計師最容易想到的創業方式,就是做設計服務公司。
第二個,設計主題園區。我們全國現在遍地開花,它是吃政策,是階段性的。
第三個,企業的設計部門、設計中心。這個是看預算,不管哪個企業都是這樣的,給100萬?1000萬?1億?它是看預算的。
第四個,設計產業化。我是往這個方面在引導,設計產業化看什麼?市場和用戶,贏得了市場和用戶,就可以用設計創新去找市場要利潤。所以我最終選擇了設計產業化實業化,因為它是一個非常公允的環境。
為什麼鼓勵設計產業化
設計服務公司剛才我們在下面也討論了,通常它的規模在數百萬,全國乃至全球營收超過1000萬的設計公司為極少數。不僅是中國,國外也是這樣,我們也經常走訪歐美日韓的設計公司。咱們不要自怨自艾說咱們不行,國外的怎麼樣,都是一樣的,差不多的。所以我們吹牛可以,但實際你的營收、實收超過1000萬的極少。前幾個月我去走訪了一圈韓國主流的設計公司,實際營收摺合人民幣都在500萬左右。純粹的設計服務輸出幾乎不能複製。剛才我們也在和嘉賓聊這個事情,很痛苦,必須靠人效和人數來擴充規模。你做500萬,必須配備20個人,想做1000萬必須40人、50人,甚至更多,你才能做到更大的規模。與甲方的被動關係永遠無解,處於弱勢方。最後就是埋沒了大量的優秀設計作品,無法在市場進行流通。這個是非常頭疼的事情,當然今天有了太火鳥,我覺得是非常棒的一個事。這個就是我們做專業的設計服務公司所面臨的問題,非常有普適性。
設計的主題園區要懂政策、懂產業,有良好的政企關係和豐富的行業資源。作為設計師來說做設計服務主題園區是非常困難的,大多數為國內著名的大型設計機構的發展路徑,比如浪尖、洛可可等,他們逐漸在做這個事業,但是像這樣的企業也不多。至於好不好做,持不持續,箇中滋味只有他們自己清楚。
設計培訓和設計交易平台門坎高,目前鮮有成功案例,普適性差,當然這是一個非常好的路徑。
設計產業化的利好方面
消費升級
在成熟的存量中尋找細分和增量部分。我剛才跟開物成務的王總說,她問我在幹什麼,我說這個就是我其中在做的一部分。剛才雷總也反覆介紹了,我們的風扇在小米有品上賣得非常好,什麼原因呢?風扇是一個從愛迪生那個時代就有的,被發明出來一直到現在一兩百年的時間,基本還是沒變。但是我們現在的一些場景,一些用戶,發生了非常大的變化,不單是為了家庭、辦公室、出行等等這些新的場景,誰來滿足?傳統的企業滿足不了,所以這個就是在存量中尋找細分和增量的部分,這個是我們作為設計師品牌要把握的一個點,同樣做風扇,我要跟你不一樣,與其更好不如不同。
第二點是非計劃性的購物頻次顯著提升。這個是80後、90後,甚至00後的消費顯著特徵,消費者逐漸青睞個性化產品,這是顯著特徵。誰來做?傳統的製造企業做不了這個東西,就需要我們設計師。
現在還有一個特點是家庭的小型化。什麼叫小型化?四個人以下叫小型化。微型化叫什麼?兩個人、丁克家庭、單身家庭。現在一個人吃飯、兩個人吃飯還是以前的四五升的飯煲嗎?1升的飯煲、半升的飯煲出現了;我只需要燒一口水就夠了,一杯就夠了,以前的飲水設備一燒燒一大壺,喝不完的,能源也浪費了,那麼即熱式、小容量的飲水設備就是剛需。像這樣的例子無處不在,但傳統製造企業卻響應不過來。
用戶場景的多元化帶來的新的市場需求。剛才說了,以前圍繞家庭,現在需要出行,需要車載,我的辦公桌上要有這些相應的服務我個人的產品,傳統企業滿足不了這個訴求。所以說研究場景以及給出相應的解決方案,這樣的產品也是非常棒的,也是咱們的機會。
國內外的產品功能品質落差幾乎消弭。剛才開物成務做的這個事情就是非常好的一個例證,如情感、文化、審美、綠色等體驗式消費訴求逐漸活躍。同樣是移動電源,為什麼買它的?他們把蘇繡、湘繡這樣的中國文化充分融入到產品中,這是一個非常好路徑。
產業條件
剛才說了,百億級以上的大企業尾大不掉,不能滿足多元、細分、個性的消費訴求,反應不過來,他們要做一個事情,從立項一直到產品推出市場經歷的時間非常長,一般大企業會提前兩三年規劃一些產品,這個就給我們留下了非常棒的空間、時間差。
網際網路促進的渠道進入門檻降低,剛才跟雷總對話的時候也提到了這一點,和信息對稱,比如說大數據等等這些東西。以前渠道封閉的情況沒有了,所以渠道方面對傳統企業也好、對設計企業也好,都是一樣公平的了。
全國的經濟處於換擋期,傳統產業將釋放大量的產業養分,產業養分包括什麼?資本、土地、政策、人才等等,全部都被釋放出來。那誰來接收這個養分?我們設計人可以充分吸納這個產業養分。
設計的優勢
設計是離產業最近的智力密集型企業,有沒有體會?我們在座的幾乎都是本科以上畢業的,我們是一個智力密集型的企業,但是離產業又非常近。較之傳統產業,設計師具有絕對的年富力和相對先進的知識結構。設計思維是設計師群體的天賦,它給我們設計思維,這個也非常重要。
設計產業化的經歷
第一個階段是單品的引爆,這是我們入門的,剛才跟深圳的鄒總聊到這個事。第一件事,設計師要做單點引爆,不要做那麼多事。第二步是形成內部優勢。第三步是持續布局近似的場景。第四步是構建創新系統,滲透其它產品品類。然後積極地參與增量市場的分配。
單品單點引爆——便攜乾衣架
實際案例來了,單品單點案例引爆,這個是我跟太火鳥結合的一個產品,2014年跟太火鳥聯合推出了這款產品,眾籌了3800多台,通過網際網路眾籌的方式嘗到了設計創新帶來的甜頭。
這個是我們的一個發明,某位高級領導說它的發明的意義不亞於人類發明的吹風機,它創造了一種新的生活方式。我們早期就是圍繞這個產品單品單點打爆它,它現在為我們實現了60萬台以上,今年的數據還沒出來,持續給我們企業帶來了利潤,現在我們正在推出第二代。現在一個單品已經為我實現了2000萬以上的利潤,這個就是設計創新的厲害之處。因為我們早期設計師、設計公司創業的話,沒有那麼多資源、資本去做太多的東西,所以說聚焦到一個產品,就像放大鏡一樣,把設計創新真正的價值點燃。
形成類目優勢——加濕香薰類目
這是第二階段,我的香薰加濕部分,也是卡蛙科技做的產品,我靠這個類目已經充分形成了類目優勢,它的年銷量應該在200萬台以上,今年的數據也沒有出來,現在剛好是這個產品的銷售旺季。你們在其他地方看到的幾乎所有這個類型的產品都是我們公司的,很少有別人的產品。我們在這個類目上形成了非常強的優勢,非常好的霧化片模塊、非常好的渠道優勢,它會帶來很多,我也不展開講了,確實非常複雜。
布局近似場景
你把加濕這塊、香薰這塊做好了之後,接下來幹什麼?它總要有個頭吧?市場容量只有那麼大。
第三階是布局近似場景。因為香薰加濕是跟環境掛鉤的,它是一個環境類電器,我就做了很多類似場景的,跟環境有關的。第一步是香薰加濕的,第二步就是雷總剛才推薦的,在小米有品上也賣得非常好的暖風機,還有風扇,夏天用的風扇在有品上也可以看得到,包括我們現在正在做的小型桌面吸塵器產品,還有滅蚊驅蚊的沒有放上來,現在大概在50多款。我們在近似場景的布局上已經做了充分的考量,目前也是靠這幾個品類撐起了近3億的產值,這是單純的卡蛙科技。幾乎每個作品都獲獎了,各種大獎。
滲透其他類目
做完這個事情未來我要做什麼?滲透其它類目。什麼類目呢?剛才說了,環境電器是卡蛙科技,我們現在又做了母嬰的,叫貝蛙科技,做了廚房電動類的,也在做個人護理的。未來我們會持續布局,比如說寵物電器及用品,剛才我們說了一些長者的用品、養老的用品,非常多。方法是一樣的,做清楚一個類目之後再做別的無非是換了一個品類,方法論是一樣的。
如何去選品?
第一階段就是亟待重新定義的產品。現在我們說場景、用戶、消費者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但是有些產品沒有跟上去,亟待重新定義的產品。
第二階段,細分市場沒有得到充分滿足。我剛才也舉例子,香薰機這塊,其他人發明了二三十年,主要使用場景是桌面,但是我們現在開車的時間,我一天應該有兩個小時的時間在車上,車上需要加濕跟香薰,那車上的環境只能用一些USB這樣一些弱電的5V的香薰機,這個場景就沒有得到解決。比如我出差的時候,我需要在床頭放一個加濕香薰的產品,也沒有。那麼大的細分市場沒有人去滿足它,只要你滿足了,這個市場就是你的。
第三階段,新物種的創造。剛才我們說那個乾衣架就是一個新物種,以前沒有。
第四階段,挑戰藍海市場,容量大、增強強勁。剛才我講的寵物市場,為什麼有寵物市場?因為我們嘉賓也提到過了老齡化,中國的人口模型跟日本的人口模型幾乎是一模一樣的,中國現在老齡化程度跟日本八十年代、九十年代非常像,再往後發展的話,中國也會進入到一個銀髮世界,大概在5億左右的老齡社會。老人需要什麼?需要陪伴。誰來陪伴?不是子女,是寵物。就像我們說雷總20年後,你養老,子女不在身邊怎麼辦?是寵物在陪著。按我們這代人來說,對寵物跟自己的孩子沒什麼兩樣,相應的它會延伸出來什麼產品?寵物用品跟電器肯定會出現非常強勁的增長。美國現在是中國市場的10倍,寵物用品跟電器是10倍,但是中國的人口是美國的4倍,理論上中國的寵物這塊市場可能會是美國的40倍,我們打個折吧,10倍。所以說未來的寵物市場應該會從2000多億的市場急速增加到萬億級的市場,所以在座的設計師朋友、設計機構的朋友,這個機會是不是要把握?這個就是典型的藍海市場。
第五階段,顛覆性的行業創新。這個不用過多解釋,5G、柔性屏、石墨烯技術等等這樣一類的東西,顛覆性的行業創新。這個在現在這個階段,包括我現在這個階段,做不到,這個是非常牛的,需要長期的沉澱跟機遇。
設計創新產業化初期的提示。因為我們現在很多業內的朋友都在想做設計師品牌,第一個就是要迴避有「大象」的品類,因為大象挪挪屁股我們可能就粉身碎骨了。比如說我們經常看到的手機,你不要隨便去碰;空調你不要去碰;手機也是。類似這樣品類一般都蹲著一頭或多頭大象。不要隨意觸碰它,打不過的。
謹慎高難度項目。我那個衣架現在看似很簡單,其實當年我們花了兩年的時間,差點失敗,差點放棄,難度太大了。對於設計公司來說它的資源、認知、知識結構都是有限的,不要輕易挑戰自己未知的領域。
秉承小步快跑的原則,做一點再回來,小步快跑,不要太急了,今年出一代明年出二代,這個非常難,一般設計行業的也沒這個資源和能力。
設計產業利空方面
知識結構局限,過高量化設計權重。剛才我一直在說行業自洽,我們都把自己想得太美好了。我經常說一花一世界,一樹一菩提,就是這樣。例如說各個行業看同一家企業的角度都是不一樣的。所以說知識結構的局限,過高的量化設計權重就是我們典型的知識詛咒。
第二個,無優良的系統創新和組織能力。不展開了,這裡每一點都可以展開很多。
第三個,剛才也提過,行業邊界的持續模糊,後演者依存條件更為複雜。邊界模糊是個好事情,但任何事情都是辨證的,後演者是什麼意思呢?一個單細胞,一個海藻,陽光照一下它就可以活幾天。一隻鳥是什麼狀態,三葉蟲是什麼狀態,獵豹需要什麼狀態,人需要一個什麼樣的條件才能夠生存?也就是說你是後演進者,你所依存的條件更為苛刻,更為豐富。我們現在設計師去創設計師品牌,我們就是後演者,我們沒有土地,沒有資本,沒有充分的知識結構,沒有通路,沒有品牌,我們就是後演者。早期我們說在廣東的企業,開個廠,進幾台設備就能掙錢,現在這個時代已經不存在了。當年買方市場的時候來一張訂單真的是數錢,開著貨車在工廠門口拉貨,我剛大學畢業的時候是這樣,現在看不到了,他們就像早期的綠藻,早期的三葉蟲,需要的依存條件只需要一點水、一點陽光就夠了。但是現在我們作為設計師創業,它需要依存的條件非常複雜,這個是我們利空的一點。
傳統製造業的設計意識覺醒,完蛋了,三葉蟲也進化了。我現在面臨最大的挑戰不是設計師品牌,是傳統設計業的覺醒,它積累了數十年的資源,有土地,有經驗,有渠道,有產業各方面的資源。傳統製造業如果它的設計意識覺醒,我們設計產業化其實面對的挑戰,最大的競爭對手就是他們。我從來沒有說設計產業化,設計行業做產品的會對我帶來多大的威脅,沒有,目前是這樣的,所以說這個也是我們利空的一個點。
第五個,跨界。大企業跨界做你在做的事情,你根本無法招架,如以前做網際網路的、零售的、渠道大鱷等等。如果它反手說我招設計師,你幫我代工,你怎麼辦?這個設計做不做?還是要做,這個其實很可怕。
設計產業化是中國設計業發展的趨勢和特有路徑,我做了七年多的設計產業化的結論跟我的體會分享給大家,希望對大家在未來的設計師品牌的創業之路上有所幫助,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