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年前曾經在和戈聲老王私底下交流的時候,他跟我探討過他心目中水月雨全家最好的一副塞子是什麼,我當時猜來猜去都沒猜對,因為他的答案是Blessing2。這段對話其實我很少跟人提及。
Blessing2好在哪裡?如果不比友商,只比水月雨自家的話,它的硬素質表現不會比光要差在哪,甚至密度還要高一檔、大動態的爆發力也絲毫不遜色,主要差距在於沒有光那麼精緻的音色、以及更加靠前的結像位置和更清晰的凝聚感,但如果你願意給它換個不貴的升級線、上個好前端,Blessing2和很多更高級的器材都體現不出什麼質的差距。而當初我對它相對不夠滿意的點在於聲場的表現太「端著」了,雖然橫縱比例很好、有著很健康的圓度,但邊界太清晰了、規模也不夠大,聲場的距離也偏近一些,沒有帶來一些發散的感覺。我當時甚至覺得,如果聲場再大一丟丟,哪怕翻倍價格賣給我我也願意。
而現在的Blessing3這一代,其聲音內核會更往「水式調音」靠攏一些,不再像上代那麼有些脫離家族特色而偏一個「工作塞」的感覺,音色開始變得活潑了一點、聽日系ACG的傳統藝能也又回來了,同時也不影響它依然是個底子很正的高素質監聽塞。
簡單帶過一下開箱。
外形層面,我曾經在展會上吐槽「水月雨的設計師又偷懶了」,不過水老闆親口承認,當設計層面遇到瓶頸時就抄自家KXXS的設計然後進行一些魔改,好傢夥,老闆當設計師,誰也攔不住。Blessing3雖然塞進了兩圈兩鐵,但體積控制看起來比上代要協調一些,腔體的厚度和線條會看起來更流暢點,內部做了實心的填充。Blessing3暫時沒有做什麼不同面板的魔改,不過老實說我還是挺喜歡Blessing2的穩定木紋面板的,一人血書求復刻。
雙動圈的方案指的是水平對置雙動圈模組,採用兩顆10mm動圈單元完全對稱緊密放置,並通過3D列印模塊化組件結合,最大聲壓是前作的兩倍的前提下,同聲壓的振膜行程只有前作的一半,因此你能在Blessing3身上聽到更加收放自如的低頻。在水月雨家族中,Blessing2的低頻其實算是量感偏多的一個型號了,雖然我經常說「優秀的低頻一定得基於一定量感的前提下」,但Blessing3就是低頻減量加質的典型。和Blessing2相比,Blessing3的低頻結像確實是收了、量感不那麼突出、厚度也有所削弱,但Blessing3的低頻是有極好的深度以及細節表現的,有非常完整的下潛與回彈行程、但又保證了良好的速度感和彈性表現,是那種節奏感和深度俱佳的低頻,只是說它的低頻確實不如Blessing2一耳朵聽起來更爽,但如果你所聽的曲目里的低頻錄製水準越高、那麼Blessing3的低頻「上限」也會更高。
水月雨的低頻可以說是有爭議的部分,但中高頻的絕大部分素質表現都沒有什麼黑點可言,你能想到的所有基本素質都是同價位奔著第一梯隊去的,尤其是追求純凈度和精緻感的那些用戶,從Aria SE到Kato再到Blessing3,你能夠聽到幾乎一脈相承的高頻音色和同級別的高素質水準,所以這方面我就不再去展開寫什麼八股文了,說說Blessing3的一些突出優勢。
首先是它的聲場明顯一耳朵屬於水月雨家族裡最「拉得開」的,為什麼這麼說,因為我一直認為水月雨的產品太過於注重聲場的規整和縱向表達,很少有一副能讓你聽起來「一耳朵聲場大」的塞子,那現在有了,Blessing3就是。總體而言,我會願意用Blessing3去聽聽Live型的流行現場、包括一些電影原聲類的曲目,一來它本身的聲場表達非常完整,是那種橫、縱高、縱深俱佳的類型,二來它終於有了不錯的聲場邊緣發散感,三來它的細節表現、大動態、以及瞬態響應都是絕對的優勢項目,所以喜歡水月雨的音色風格、又嫌棄他家的塞子聲場不夠爽的話,Blessing3在這方面的表現是超越自家S8、日輪的存在。
那有沒有和Blessing2相比退步的地方?如果說有的話,我認為就是看你對於「水月味兒」的接受程度,因為Blessing2沒有Blessing3這麼活潑、有光澤度的高頻,延展度也會稍弱一點,而是更加板正的,也更能夠反應出前端的音色本質。而Blessing3即便是搭配飛傲M15S這種偏厚聲一些的機器,在低增益模式下也是非常明亮、精緻、結像相對纖細的路子。雖然說Blessing3總體依然符合一個監聽耳塞應有的水平,但它同樣一定程度上回歸了水月雨的家族審美、實現了全系產品線審美的又一個傳承和進化。
水月雨的一個「傳統藝能」就是新款去越級打自家更高定位的老款,比如Aria SE之於Kato,S8之於日輪2,Blessing3又之於S8,這是目前水月雨家族裡除了日輪2以外綜合素質最高、音樂性也最好的一款產品,價格也依然落在2K內,只要「水式調音」符合你的審美、或者你有一定的監聽產品需求的話,Blessing3在這個價位算是拳頭級的、可以大範圍推薦的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