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企不同意「定金提車」,印度或將轉向美國,向美方進口電動巴士

2023-12-13     軍武觀察

據悉,莫迪政府近年來為了履行氣候保護相關的「脫碳承諾」,正計劃在全國範圍內推廣使用清潔能源,擺脫傳統的「高污染模式」。除了在太陽能領域革新外,印度於去年宣布將於10年內在169個城市部署1萬輛電動巴士,替代舊的燃料公共汽車,這一計劃已經在緊鑼密鼓地推行中。但印度當前面臨的主要困難是:該如何採購這超過9700輛的電動汽車缺口,顯然對於財政計劃來說是不小的挑戰。

消息提到,莫迪政府委託的是印度國企能源效率服務有限公司旗下機構尋找合作訂單,該機構曾在今年上半年尋求和中國比亞迪公司達成購買協議,要求是以10%的定金(約2.1億人民幣)提走全部的1000輛電動大巴,但中企拒絕了該請求。這件事引發印度媒體和一些投資機構非常不滿,公開反擊稱比亞迪「抹黑了印度的聲譽」,揚言對其進行抵制。後續報道稱印度國企能源效率服務有限公司並沒有繼續尋求和中企達成進一步合作,儘管中國電動汽車的性價比要更高,但他們似乎要轉向其他國家了。

本月11日,印媒進一步報道稱莫迪政府的「電車計劃」已經得到了美國的回應,在COP28期間的會議上美國和印度雙方官員達成協議,美方(政府和私人企業)願意出資共3.9億美元的補貼來解決印度5萬輛電動巴士的訂單。美國氣候特使克里對此表達肯定,表示美印兩國在今後需要「共同應對脫碳挑戰和氣候危機」;根據相關人士的猜測,這筆補貼應該是美企向印度交付成品汽車時的價格減免,而非是以現金支付的方式交付給印度。

但業內分析人士認為,此舉面臨三個難題。其一是如果美國按照約定對5萬輛巴士進行3.9億美元減免,減免後的價格仍然高於向中國進口的價格,這是「虧本生意」;其二是印度的財政難以一次付清的情況下,美企可能和中國一樣拒絕接受定金交付,如何籌款是關鍵;其三是如果美國大量接手印度「電車計劃」,將嚴重損害印方本土車企的發展,目前印度排名前兩位的電動巴士製造商都和中國有合作,但受限於產能問題他們的訂單生產跟不上。

值得一提的還有,上個月印度媒體曝光比亞迪計劃投資十億美元,與印度的基建巨頭megha公司合資創立一家新能源公司,這家公司預計能滿足印度緊缺的產能問題。但印方在研究後宣布以「安全」為藉口,拒絕了比亞迪公司的投資。印媒指出莫迪政府和中企的態度越來越不「兼容」,而轉向對立。對此有評論稱:「印度當前最應該做的是不計較意識形態問題,抓緊時間提高自身競爭力防止國內巨大的市場流失,而不是挖空心思『算計』和哪個國家合作的問題;所以即使是轉向美國,他們因為商業信譽問題,也未必能受到美企的信任。」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9315bda622d91a779135df1a91dbcd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