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評:讓調查研究下基層

2023-11-13     宣講家網

原標題:時評:讓調查研究下基層

近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反映福建寧德堅持35年踐行「四下基層」促發展見實效的有關材料上作出重要批示。中央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主題教育領導小組辦公室發出通知,要求把學習推廣「四下基層」作為第二批主題教育重要抓手。

這是9月27日拍攝的大理蒼山及山腳下的民居和田野(無人機照片)。新華社照片,大理(雲南),2022年9月28日

基層既是問題和矛盾最集中、最突出的地方,也是解決問題的智慧和方法湧現最多的地方。推廣「調查研究下基層」是讓廣大黨員幹部改進工作作風,走出機關大院,轉換角色,深入群眾汲取智慧、增強本領的重要法寶。黨員幹部要切實提高認識,將群眾觀點與群眾工作有機統一起來,推動調查研究在基層一線深化運用,不斷推動第二批主題教育成果走深走實、見行見效。

訪艱深調,查得「源頭」。與第一批主題教育相比,第二批主題教育層級下移、同基層聯繫更緊密,許多工作直接面向基層、面向群眾,面對的矛盾問題也更加複雜。黨員幹部特別是領導幹部只有帶頭深入到田間地頭、工廠車間,深入到社區、學校、醫院,真正走進群眾工作生活,才能「跳出問題看問題」,獲取那些在辦公室難以聽到、不易看到和意想不到的新情況,為科學決策提供重要依據。對此,需要緊扣地區改革發展難題和民生保障、基礎設施建設、城鎮管理運營等領域的問題短板,轉換角色,主動到工作成效長期得不到改進、問題矛盾長期得不到解決的吃勁崗位、艱苦地區「闖難關」「蹲點位」,深入了解實際工作中的難題積案和頑瘴痼疾,真正為把一項項民生工程的「美好願景」變為現實搜集大量客觀、真實、有效的信息參考和決策依據。

冥思細研,尋得「活水」。「調」是基礎,「研」是關鍵。「苦研」是一個歸納分析總結、提出解決對策的過程,更是將「一潭死水」轉化為「滔滔活水」的關鍵一步。黨員幹部作為政策落實第一人,如果作風不正,過程不實,脫離基層實際,調查研究就會失去本質意義和作用。因此,用好調查研究傳家寶,就要堅持透過現象看本質,在分析判斷上用苦心、出苦力,力戒形式主義,防止光從彙報中找、從報告中聽、從螢幕中看。要有「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的追求,在「解剖麻雀」上下真功夫、苦功夫、細功夫,對需要解決的問題和短板,通過邏輯推理、交流研討、量化分析、反覆論證等手段逐條逐項深入研究分析,直至把潛藏於問題背後的癥結和核心「挖出來」,避免急於求成,草率下結論、做判斷,提出的對策建議大而化之、空洞抽象、不解決實際問題。

埋頭苦幹,換得「笑臉」。基層調研好不好,成效怎麼樣,不看走了多少路、問了多少事,關鍵要看群眾是否滿意。我們深入基層調研,為的不是個人前途或「錢」途,而是老百姓的「幸福前程」。廣大黨員幹部務必清楚手中的權力、所處的崗位,是人民賦予的,是為人民做事用的。「研」以致用,就要緊盯成果轉化,把為民造福作為最重要的政績,準確把握群眾滿意標準和群眾需求特點,找准有效「銜接點」,切實以改進工作和為民服務的具體舉措,幫助群眾解決實際問題。同時,要避免層層加碼、「造盆景」,變成基層加負或形式主義,把發揮幹部的主觀能動性和群眾監督結合起來,建立科學有效的群眾評價機制,真正讓廣大黨員幹部以求真務實、真抓實幹的作風,把自己吃下來的「苦」轉化為群眾幸福的「甜」。

調查研究作為推動主題教育取得實實在在成效的重要舉措。廣大黨員幹部要走好新時代黨的群眾路線,深入基層一線,大興調查研究,把情況摸清、把問題找准、把對策提實,不斷改進工作、推進發展、改善民生,推動調查研究紮根於基層實踐。

作者:馬英偉 中共北京市懷柔區委組織部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92f3446c6e53c2ec3317bac3dba9ceb8.html